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

时间:2024-03-17 19:00:01 阅读:890 作者:伤那么透彻

文 | 黄国华

夏家大宅座落在浙江省嘉兴桐乡市梧桐街道夏家浜,这是由过去夏家和部分陈家传统明清大宅改建而成。多年来,一直受世人关注。

2019年春,嘉兴几位文友,应濮院夏氏三余堂夏云翔先生之邀,参观了夏家大宅。(现为吴蓬艺术院)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1张

《夏家墙门》夏云翔著

走近一看,“八字墙”立于门厅外,门楣横梁上,雕刻花卉,生动逼真,显然不同于普通大宅,在旧时,是一座府第建筑。

走进夏家墙门,品味其建筑,就会发现所保留的是一种历史空间,是一种千年建筑文化的精粹与人文精神。

一、八字墙 抱鼓石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2张

“八字墙”,雕花基石,磨砖墙面,高近四米,虽经几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这种官署,衙门建筑,显示了主人高官显赫地位。

“八字墙”沿门侧呈斜线分列往左右前方伸展,由内向外宽,旧时衙门,大门敞开不闭,砖墙似乎也成了大门的延伸。

除了显示衙门,府第官衔尊贵,威严之外,按过去风水说法,增加旺气,能起到聚气作用。

也是衙门传达官府公文,禁令,张贴布告于民,起宣扬政令的场所。尤其每有“圣谕”告民指示下达,要张贴于右墙上。为了引起民众注意和重视,在恭迎“圣谕”时,还要笙箫鼓乐吹打,为了使老百姓理解“圣谕”文字内容,还要组织专人在“八字墙”前宣讲。

按旧时建筑格局,有“八字墙”与街对面必有“照壁”相对。“照壁”又叫“影壁”或“屏风壁”特别流行于明代。

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已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来路。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宅门,否则不吉,为了保持既要有气,气畅,又不直冲,便形成了这种互对的建筑。可惜路前“照壁”早已荡然无存。

抱鼓石,是旧时官府及府第前标志性建筑装饰,它的意义不在风水,讲的是地位,立的是功名。

在封建等级年代,无功名者,不可立“鼓”,大财主门口只能立一对石墩,而上无鼓。通常圆鼓面部雕以纹头葵花,狮子,下座墩为须弥座,立于门前或门厅中。

“抱鼓石”鼓面中雕有“双狮戏球”及“云龙现爪图”寓意吉祥喜庆,风调雨顺。在石鼓旁有一麒麟,麒麟为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可避邪,招宝。也比喻主人品德高尚,地位崇高。下石座雕有太阳及带翅的飞马,意为天马朝阳,飞横腾达之意。

按礼仪传统,据说抱鼓石还有一个作用,年长官位低的在门口遇上年少官位高的要作行礼,为避免这种尴尬事,低官位者见之,即可闪身躲在这石背后。也有穷人想找官人办事,不知道主人在家否?又不便进屋,就躲在抱鼓石的后面观望。

二、泡钉大门、轿厅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3张

现门厅正梁下设屏封门,中为二扇大门,活动高槛,大门泡铜钉86只,虎头铜环一副,漆棕红色。

在封建年代,有严格等级制度,大厅红色只限于三门,即宫门,府门,庙门,一般宅第均为黑漆门柱,尤门钉数量规定极严,据知皇宫为九路门钉,九是阳数之极,象征帝王最高地位,王府邸纵九横七,公爵府门纵横七路,候爵以下至男爵纵横各五。

古代除官职外,有的大臣还赐有爵位封号,分公,侯,百,子,男五等。这五等人府第可享用门钉,但除宫门外,其它不能用铜钉及虎头铜环,只能用铁钉,铁环,大财主若无封号,根本不能用上门钉,若逾越规制,则有犯上越礼之罪状。

当然现每扇用43只铜泡钉,加虎头铜环,是现代装饰了。

据桐乡毛德新先生一文,回忆记述:门楼高8尺2寸,宽6尺8寸,两扇楠木大门镶嵌在门楼中,门厚3寸,涂以黑漆,乌黑光亮,门上又钉着尾部为2寸直径的半球形铜钉,上下左右各有7枚。但未写到什么年代,是否亲见亲闻,还是传说,如正是七路门钉,看来爵位极高。

又据桐乡徐顺堂先生一文中提及,蒋树春先生回忆,“在门楼前的门口本来设有四扇竹蔑薄片的黑漆大门”。

这种竹扉门,据知用在府第在清代是高贵身份的标榜,也是显赫家庭的炫耀,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除了表示显赫地位外,更有“高风亮节”之寓意,也有说竹扉门在威严之中增添一些才子的清秀超拔之风。

在民间,这门也叫“柴门”,源由中国农耕社会,大臣告老还乡后,脱离官场,与民同乐亲民之意。

五十年前,笔者在海宁盐官陈阁老老宅见过四扇黑漆竹扉作为大门,厅内有“宫傅第”一匾,显示主人身份。

宫即皇宫,傅,辅相,教导的人,古时指太傅,少傅,通俗讲指皇帝的老师及太子的老师。太傅,少傅不是固定官职,是虚职,一般都给予加封的,也只有位极人臣的臣子,或资格极老大臣才被授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享此荣耀。夏氏先人是否任过此职,而不得知。

又桐乡吴冠梁老先生《那些年,我曾住在夏家厅》一文,亲身回忆,我听外婆说,明朝一位教过太子书的夏师傅,告老以后来桐乡建造这幢房子。看来亲闻传说有些依据的,可惜志无记载,无从查考。

吴先生外婆生逢已是清末,一扇竹扉门使用不过几十年,看来是后代加以换新的,也绝非是明代当年用门。

过去像这样的门厅,每逢喜庆佳日,才正门大开,平时从旁门进出。像这种府第,来客先要通报,客来轿子一般停在外半间,官位相同或比主人高的,开正大门,卸高槛迎送,官位比主人低的,右旁门进,左旁门出。尤其是女子,不能走正门,只走旁门。只有迎亲嫁娶女子的轿子才能走正门或岳母大人到婿家,方能例外可走正门。

高门槛,除了象征府第地位外,一般不轻易卸动,有防钱财往外流之意。同时,所有大小门都朝内开,也是纳财之意。

后半间,是主人停放轿子的地方,称作轿厅,也是轿夫喝茶休息的地方,也有另辟建小屋的则称轿亭。

为什么不另建轿亭,又进门厅后不直达内院,要绕个弯道,才能进仪门入院,是明式风格?还是其它原因?实属罕见,这其中建筑上又何奥妙,待下文再作详述。

三、砖雕门楼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4张

院内保留着二座夏家砖雕门楼。

砖雕门楼是作为仪门,礼仪之门,官署,府第大门之内第二重正门,具有“威仪”点缀的正门,也是迎送宾客的地方。

从现门厅进入,走完弯道天井,有着一座“藏魂魄于实物,纳灵秀于鬼工”的双面砖雕门楼,不仅历史悠久,雕琢精湛,而且保存完好,实为桐乡市乃至嘉兴地区现存门楼中的上乘之作。

整座门楼,青砖青瓦,仿木出檐,重叠斗拱,逼真。左右两边各饰垂莲柱,下端莲花若含苞待放。

朝外面墙,檐梁下,五块蝙蝠状砖雕,寓“五福临门”,五福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中匾额,楷书“义门绳武”四字,左右各两幅戏文故事图案,用圆雕技艺,几凳,花卉,鸟禽,演员人物场面形象栩栩如生。下坊二行条石饰宝香花纹,宝香花,又名宝莲花,寓“宝”“仙”之意,吉祥如意,作规则密集排列,花芯像闪闪发光宝珠。

朝内面墙,上则有七块蝙蝠砖雕。上枋有官人骑马图,同向左方走,间有骑马官人作回头揖状,意途中告别故友,告老归乡之意境。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5张

中匾额隶书“敦伦笃庆”四字,二边也是人物故事。下坊饰有卍回纹图,卍(音hhg)按佛教说法是三十二种大人相,卍符号在梵文中,意为“致福”与“吉祥海云”。通常图案解释,吉祥喜庆,路路通。再下枋也雕有“宝莲花”图纹。

纵观砖雕门楼,以雕刻细腻入微,风格秀丽而称绝,虽饱经沧桑几百年后仍古雅清新,完好无损,可谓精美绝伦。整座门楼艺术风格,可用“精、雅、细、气”这四字来概括。

:一是用料讲究,砖质青透。二是精雕细凿,处处刻画入微,从而突出主题。

:门楼的题材和内容,特征,文字表现了清新淡雅的文人审美倾向,其内容意境于主人内心体悟,修身养性,尽显高雅。

:门楼各处细节处理,如人物,动物,花卉等动态的传神处理,几乎达到仿真效果。

:一方面是“气韵生动”,无论人物,动物都以形生动,线条流畅,动态优美为尚。二是匾额字体,古朴,凝重中显见书法功底,散发出“金石气”与“书卷气”。

匾额“义门绳武”四字,是夏氏家风精神传承核心。义,在中国是合乎正义的道德范畴。

据辞源解释,绳武出自《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朱熹集传:“绳,继承;武,足迹”,后因称继承祖先业迹为“绳武”。

又,《辞海》解释:绳,继续。武,足迹。言武王之道,昭明如此,来世能继其迹。

“绳其祖武”是旧时常用成语,并非现代人所解释的祖上出自武道,习武门第。

内墙上砖匾“敦伦笃庆”四字。敦伦,是旧时用语,指敦睦人伦,闺房之事,房事。此用语延续到民国时期,书刊上仍在使用。现解释为,每一个到这个世间来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任务。人伦,本分如此,要去做。

据《辞海》解释:笃,深厚。庆,福泽。释义:祖先所建立的功绩深厚,将福泽后世,后世将会百代昌隆。通俗讲,即祖先所遵循的人伦道德,建立的功绩深厚,将福泽后代。

可见这二块砖雕匾额,其内容都在孜孜教导下代,如何做人、做事,继承先业。不但显示主人家的美好祈愿与价值取向,更从中透露出整个家族内含的文化底蕴。

据传,这门楼始建于明代,但从这座门楼风格看来,应稍晚于明代,其本人看法有三。

其一、据知明代江浙一带门楼下枋多刻有火澜纹,一种火烛样图案排列,寓意家业人丁红红火火,是判定年代重要标誌之一。至清初,因人们观念改变,认为“火澜纹”装饰有祝融之火,对建筑消防不利,遂弃而不用。

其二、装饰繁节,多为清早中期建筑风格式样。

其三、从匾文上可见,建门楼时先人己有功绩,正处家道兴盛之时,有承上启下,敦化后人,不忘光大祖业的含意。

后院隔墙上,还有一座贴墙面砖雕门楼,单披板瓦顶,皮条脊。相比装饰简单许多,虽也仿重叠斗拱,垂莲柱,五蝙幅,四幅人物故事装饰俱全。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6张

匾额“修身齐家”四字,看来是新加的,无书法体味,显得不够协调。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7张

左起顾晓鸿、黄国华、庞艺影、夏云翔、董绍桐、王家俊在夏家大宅前

四、玄关 天井、

从门厅右弯有一段弯道天井,这在古建筑上称之“玄关”。

那么何谓“玄关”?“玄关”是中国道教修练的特有名词。最早出自《道德经》:“玄之又玄,玄妙之门。”指道教内练中一个突破口。后来用在建筑名称,起入口处一个缓冲地带。

许多大宅都没这种建筑形式,几井几埭,都直接进入,为何要建之“玄关”?

古时建宅,首先要请风水先生来看地形地势,先用罗盘东摆西摆,罗盘上每一层都深藏着深奥的易理,以来趋吉避凶,再根据宅主时辰八字进行推算,选择最佳方案。

风水古称堪舆学,也叫地理,是研究地形地貌,风水学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度而不可谕,以此来预测祸福。

为避免招冲,如宅前直对浜口,浜底或河道,就会形成水气,气则成风,直冲门庭为不吉。为避之,往往就设计“玄关”道。

同时在门厅的朝南后墙上,也不能开窗,免得气贯厅堂。

“玄关”不宜太狭窄,不宜太阴,也不宜杂乱,堆放东西及种树木等。要有光照和风吹入,为采光,在弯道两旁的高墙上,往往要开有不少瓦片花格窗,解决足够光照。这便成了今天艺术院保留旧有建筑上一个特点。虽经历代重修重建,迄今仍保留这种建筑风格。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8张

玄关的长度和宽度也颇有讲究,过去用鲁班尺,尺上标明有长度所产生的“财、病、离、义、官、劫、害、吉”八个诱导,如官家建筑应拉在刻度官字上,重点不能尺寸正好在离、害、劫读字眼上。今天走在这弯道上长宽度也使人感到恰到好处。

通过两侧高大厚实的外墙,包裹起一个重门叠院,起阻隔外部世界,营造出以家族为中心的人文意境。

在《八宅明镜》中写道:“天井乃一宅之要,财禄攸关。”自古吉地不可无水,聚水如聚财,水是财富,不可缺少。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9张

天井除了采光,通风外,屋面上的雨水导入天井,自然绝不外淌,都流向天井中铜钱眼石板,自然渗入。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常言“四水归堂”寓意人丁兴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川之不息。“四水”指四面屋顶的下水,在后埭堂楼间的天井体现了这一特点。

走进艺术院,你会看到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围墙特别高大,而每埭堂前屋后天井都显得十分狭小,为增加采光,高墙上开有不少瓦片花格窗,墙都高出檐口,主要安全及防火。

天井狭小,有“烟囱效应”有利于吊风,使夏天凉爽,宜于修身养性居住。天井小,减少了石板面积,冬相对石板上霜雪减少,寒气少袭。而这种狭小天井在江南及嘉兴地区明清大宅中甚为少见。现每埭厅堂虽都经过重建,大致仍在原址恢复,天井保有原有格式,这一建筑格式,可能与主人原籍居住地居住习性有关。

据夏氏起源及历史上迁徒,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唐宋以后,主要在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繁衍生息,南下江浙夏氏,历史上大多来自徽州,在浙江形成现会稽夏氏郡望大族。

而徽派建筑上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井狭小。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10张

至于夏氏先人祖籍是否来自徽州,笔者未经家谱人物考证,只能从建筑风格来说,是受地域文化影响。

五、大厅 堂楼

大厅和堂楼是大宅中轴线上最重要建筑。

重建后大厅,十分高大,宽敞,梁架大部分用上旧料,木材粗大,雕花精细,厅内墙基遗存旧时如意样纹刻花条石,条石上二皮近似城砖尺寸的青砖砌成,这在过去大厅甚为罕见,可见其豪华。或许这一大厅特别之处,后来夏家整个府第百姓也叫“夏家厅”。

现门厅前路上放置十来只刻有莲花状硕大旧大厅石柱墩,据说是出自夏家府第建筑,可见当年规模之宏伟。

旧时厅堂门柱漆色,十分讲究,是有等级的。故宫,王府的门柱才能红色,据规制衙门一类都黑色漆绘,宅院更如此,据说另一方面与五行风水也有关,朝向南属火,黑色属水,可以把火挡在门外。现重修后柱子漆成棕色,过去常言,形容一个人黑与脏,叫“黑漆廊柱”,修旧如旧,但其风格不同了。

大厅,俗称厅堂,建筑上称之“中堂”,是迎宾宴会及举行各种礼仪活动的场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旧时主要在“三堂”,指的是“学堂”“中堂”“祠堂”。学堂教人读书明理,中堂教人仁义孝悌,祠堂教人敬天法祖。

中堂,自古以来被尊重的建筑空间,一种被膜拜的精神信仰,成为历代传统中的精神文化精粹,演绎着中国人“孝悌忠义”的道德之美。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11张

走进“三余堂”大厅,入门正对板壁或屏封板,起到挡风避邪和作为厅堂私密性的活动墙作用。屏封板中央前挂有吴蓬先生的中堂画,左右对联,前置长台,长桌,高几,左右太师椅,前左右二排茶几,靠椅各四组,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摆放,这是传统的格局,在整体布置中显其均衡,安定感,又体现出庄重,高贵的气派。

中堂中的字画,匾额,楹联,书画屏条,主题往往表达是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

旧时,礼仪重规范,中堂上首是主人的位置,侧座以进门右边为大,左边为小,就座以身份大小,皆以“序”入座。如小辈坐了进门的右边,就觉得此人不懂规矩,会遭族人谴责。但也有比如,外甥去舅舅家拜年,舅舅或舅妈高兴,会说,“外甥皇帝来了,坐上王头”,这是可以坐上首,或有高官登门,辈分比主人家高的贵客驾到,在主人礼让下,也可以坐上首。

另外,家里如办喜事,娶儿媳之类,儿媳妇的兄弟和主人家的娘舅长辈等必须坐上首。

从室内空间上确定了宾主的等级次序,这种“有序”和“礼让”,在中堂文化里,得到充分演绎,从中足可看见,是延续几千年的和谐文明,是凝聚精粹的道德体现。

其次,在厅堂上见面寒喧抱拳作揖,双方还有站立方位,主人、长辈朝南,平辈东西方。

在大厅上入座,须端坐,双脚不能搁在椅子下的横档上,但女宾客倒可例外,尤在清代,妇女缠足,为免露丑,两脚可提缩搁在下挡上,着旗袍正好遮盖住双脚。

佣人提壶泡茶,从屏风板左右方向出来,分别给左右排来客泡茶,不可穿堂中间,冲茶时人要站在坐者椅子后面向前冲,更不能壶嘴对客人。

厅堂后面便是一堵后院高大隔墙,中设墙门,来客是不能随便越过这道墙门,即便亲戚来访未允,也不得跨入。

走进夏家大宅品味古建筑与文化,美到极致的古民居-第12张

现修复后的堂楼,呈回字形,上下前后,四周能走通,俗称“走马堂楼”。也因过去堂楼下正间习惯挂本族堂名匾额,故名。

前埭楼上为主人一家卧室,丫环、女佣住后埭楼上,便小姐有事差唤方便,但男佣及来客男性是不能住堂楼上的,只住大厅前左右底层的厢房。尊卑有别,主次分明,起一种成教化、助人伦作用。

旧时,像这种府第人家,办婚丧大事,大多在厅堂进行,也有在堂楼的。婚事在门框上要披彩挂红绸,办丧事,是长辈的灵堂门上要挂白麻,小辈挂白布。届时每逢婚丧大事,层层大门敞开,为告四方邻里,在八字墙前地上往往要置上二座“簇灯”,“簇灯”下有一木架,中一孔,杆高二米余,上挂灯笼,通霄达旦。

婚事用淡红色灯笼,上贴大红纸剪成某府二字,一个双喜,丧事则用白灯笼,兰字某府外,还要贴上竖写某某堂号,以报丧同堂族人,婚庆则不用堂号。

过去丧事比婚事隆重,像府第人家开丧至少9—11天,供桌灵堂要设三年。有的选在堂楼东侧底间,楼上照常住人,也有另设的,但必须朝南堂屋,供桌上要上香百天,每天早晚要有人哭泣一场,叫“晨朝夜课”,设三年灵堂守孝,期间来往客人,或来府拜年均要备上香烛先到灵堂祭拜,然后才到厅堂与主人会见。可见仁义忠孝悌的性德至臻,文化传统的深邃。

夏氏大宅,作为明清时期的府第,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一部史书,也是中国近千年文明的缩影。

2019年原载《聚桂文会》

2022年10月稍整理

--END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