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民间故事寡妇有了孩子,惨死的寡妇民间故事传说

时间:2023-12-22 16:00:01 阅读:117 作者:西湖忧梦

帝和年间,在山区一个边远的村子,最西头,住着一个姓高的寡妇和她领养的孩子——高秀。提起两人来,谁不道一声可怜人。高秀原名李才,被高老太收养以后改名高秀。

高秀的父亲本是个樵夫,每日上山砍柴糊口。在他三岁那年因上山砍柴而一去不回,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大伙都猜测是被山上叼人的狼给吃了。母亲为此哭瞎了双眼,最后一病不起,随他父亲去了。

三岁的高秀彻底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即使民风淳朴,东家接济一点,西家接济一点,也并非长久之计。里正带着三岁的高秀挨家挨户敲门,想给小高秀找一户容身之地。

在这个年代,养一个孩子何其困难。张家婶子说:“这孩子怪可怜见的,一个月我们家出一捧米。”李家大娘说“里正,你也知道乡亲们的情况,我们家能出一斤黄豆,给这孩子。”村里的二赖子笑嘻嘻的说:“里正,你领回家做上门女婿罢了。”里正脸色更加铁青了,他何尝没动过把小高秀领回家这个念头,但是想到他婆娘那凶狠狠,一生气说话吐沫满天飞的样子,就熄了这个心思。

在这个勉强糊口的年代,谁家也不愿再多一张嘴。正在里正犯难的时候,住在最西头的高寡妇开口了:“这孩子以后就跟着我吧。”看着高寡妇那没什么表情的脸,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开口的会是高寡妇。

高寡妇刚嫁到这个村两年,丈夫便离世。婆家人说她克夫,便将她赶出了家门,自此她便住在村西的茅草屋里。出嫁的女儿被赶回娘家是丢人的,她也试着回过娘家,却被大嫂指着脑门骂了出来,出嫁从夫,还叫她随她丈夫去了。从此她便歇了回娘家的心思。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没有人愿意出来为她说句公道话。她也只得每日去山上捡些菌子,山菇,有时运气好,还能捡到药材,拿去集市上卖,勉强度日。

高寡妇领着三岁的高秀,回了自己的茅草屋。高寡妇让高秀叫他婶娘。白天他俩上山,第二天早上他俩赶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高秀九岁那年,高寡妇思索再三问高秀道:“孩子,你可想读书。”高秀彻底蒙了,他听过读书二字还是在集市的时候听见有人说李员外家的公子考上了举人,做了官,好不威风。迟疑地问道:“婶娘说的可是去书院里读书?”“是啊,孩子,如果能考中,你后半辈子就有着落了,即使考不中也算识得两个字,账房先生也是当得的。”高寡妇顺道。高秀跪在地上朝着高寡妇磕了三个响头,“婶娘自孩儿三岁起,便将孩儿带在身边,无论家里多艰难,也从未苛待过孩儿,如今婶娘如此为孩儿打算,孩儿不胜感激,但婶娘一人本自不易,孩儿若就此答应,实在枉为人。孩儿只愿陪在婶娘身边。”

最后在高寡妇的不断劝说下,高秀去了镇上的学堂。他白日上课,晚上回家做活。“虽然他在学堂不是最聪明的,却是最努力的。”先生如此说道。

高秀二十三岁了,高寡妇也熬成了高老太。

高老太为了高秀进京赶考,变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猪和两只鸡。并向邻里借了个遍,才凑齐了进京的盘缠。

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就这样,来自偏远小地方的高秀,一举夺魁。

民间故事寡妇有了孩子,惨死的寡妇民间故事传说-第1张

受封后的高秀马不停蹄地回了家乡,一个月的脚程,他二十天便到了家。翻身下马,跪在了高老太的面前:“娘!儿子中了!”“好!好!好孩子!”不再是婶娘,也不再是孩儿,是娘和儿子。

母子二人,抱头痛哭,里正闻讯赶来,带领全村来贺状元老爷。高秀当着全村人的面向高老太敬了茶,认了亲娘。

之后高秀带着母亲高老太走马上任。高老太年纪大了,时有不适,高秀从不假借他人手,亲自照顾母亲,侍奉左右。后高秀娶妻,听闻高老太为丈夫的付出,便对待婆母愈发恭敬。

夫妻二人,照顾至高老太殡天,高老太死后,高秀将其风光大葬。

有道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虽无生育恩,却有养育情。

笔者一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笔者二云:

文中的高老太因为心善收养了身为孤儿的高秀,而老年得到了善了。而高秀因为高老太的养育,而善待高老太的余生。善有善报,但求好事,莫问前程。

笔者三云:淋过雨的人总想为别人撑伞,自己的不幸并没有使高老太自暴自弃,而是积极生活,为同是不幸的高秀撑起了一片天空。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