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

时间:2023-11-21 20:36:31 阅读:1018 作者:咬你嘴唇

写在军乐团建团七十周年之际

作者:刘惠萍

在军营里生在军乐里长,梦想哪一天我也能戴上红五星,穿上绿军装。

每每大操场出现集合列队排练,就是有任务了。身穿工作军装(礼服)的队员坐上一辆辆大轿车,那就是“工作”去了。那些年军乐团招生,形象(现在叫气质)也是一个重要条件的,所以都是帅锅,就看长相像电影里的谁谁就安在他头上,像“潘冬子”啦,“亨特”啦……当时军乐团军乐队清一色的军装男,那经过大典规格标准训练出来的身姿,在任何场合下都是出类拔萃的。

在军营里生在军乐里长大,每天听的都是优美的旋律、军号的嘹亮。

军乐团创作室在副团长李桐树伯伯的带领下,创作出了一大批耳熟能详、深受人们喜欢的经典作品:《欢迎进行曲》、《欢送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火箭部队进行曲》、《歌唱祖国》、《检阅进行曲》、《团结友谊进行曲》等等等等伯伯叔叔们的优秀作品。

严小藕阿姨的管弦乐《女性的风采》成为每年三八妇女节我们音乐会的必演曲目;王小岭作词,小藕阿姨、魏群叔叔作曲《歌唱敬爱的周总理》唱哭全国亿万群众(韩芝萍演唱);尤其是郑路叔叔《北京喜讯到边寨》(后改编成管弦乐队版)、还有王西麟叔叔《云南音诗之火把节》都成为国内外交响乐团保留的经典曲目。

罗浪伯伯影响最广的改编作品之一《哀乐》,在深情缅怀、低沉悲壮中又“哀而不伤,悲而不衰”,展示出《哀乐》的崭新境界。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哀乐》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的奠基仪式上。后经国家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仪式用曲。

《葬礼进行曲》国家葬礼仪式用曲,是李桐树伯伯于1963年创作的,从此结束了建国以来借用中外其它乐曲的局面。

《风暴》李桐树伯伯创作于1964年,是军乐团保留曲目,是周总理生前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周总理曾指示,以后在大会堂演出时,一定要有军乐团的节目,一定要演奏《风暴》这样的作品。这首管乐交响诗不仅有着很高的思想性,它的写作手法就今天来看,也极具艺术性。这里面有苦难有压迫,有反抗有斗争。让人仿佛看到狂风卷着乌云撕开天幕,听到翻滚的波涛爆发出惊天的怒吼,感觉脚下的大地在颤抖。《风暴》充分发挥各乐器特点描绘大自然,借景写实,堪称一部极致作品。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张

李桐树伯伯(戴眼镜者)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2张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3张

在军营里生在军乐里长,耳濡目染,在老爸的引导下,走在了学琴的道路上。感谢李桐树伯伯!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4张

李桐树照片

李桐树(1924年11月--2016年6月16)1937年参加抗日人民自卫军,1939年抗战学院毕业进入西北军区战斗剧社。1949初春的一天,贺龙司令员亲自把成立晋绥军区军乐队的任务交给了时任音乐队队长的李伯伯手中并担任军乐队队长兼任指挥。1952年,李伯伯奉命带领西南军区军乐队进京全部加入扩编的军乐团。历任军乐学校副校长、军乐团副团长,曾担任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当年写《中国交响音乐博览》时拜访李伯伯,才知道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经典作品外,歌剧《刘胡兰》、电影《地雷战》等音乐里都留下了他创作的激情音符、动人旋律。李伯伯一生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李伯伯知道我要学大提琴非常高兴,原来1946年他就在华北联合大学学习过大提琴。那年月,我所学习的教材基本都是李伯伯让他在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的宝贝儿子(我们小孩口中的三儿哥)找来的,让我从一开始就接受全面系统地学习。

过了两年李伯伯说我这“半瓶子醋”不够给你的了,就把我介绍到他1958年在中央院学习时的老同学中央乐团大提琴家、教育家胡国尧老师门下。

李伯伯为我推开了音乐的大门,胡老师让我迈进了音乐的殿堂。感谢胡国尧老师!

沧海星斗转,师恩留心间。再次衷心感谢我尊敬的、亲爱的启蒙恩师李桐树伯伯!

吕嘉当年考上了音乐学院附中指挥系,专业要求他除了钢琴还要再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而选择了大提琴,吕蜀中叔叔就抽空来看我们练琴,同时在音乐上给予我指导,感谢吕叔叔!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还得提及军乐团“五队-学员队”。记得当时是开设了一个“提高班”,学员是各队的业务尖子,有幸成为不穿军装的编外学员-旁听生。每每上课时,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前面都是身穿军装的“大哥哥”,上下课都要行军礼。(至今我心中的一个遗憾,没有真正穿上绿军装,戴上红五星)。我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了和声、视唱、曲式分析乃至指挥艺术,授课老师是上课叫老师下课叫阿姨的李美珠。在当时有的授课内容对我来说还深奥了些,听不明白,但为我的学琴、以后的考学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益匪浅。

再次感谢军乐团五队!感谢李美珠阿姨老师!感谢军乐团钢琴家杨俞生阿姨老师及给予我帮助的父辈们!

我在嘹亮的军号声中长大,在长辈们过硬的作风影响下和温暖的呵护中成长。

1988年老爸和“到点儿了”(他们口中的词儿)的伯伯叔叔从各自的工作岗位退了下来,住进了现在仍在车道沟院里的干休所(现在是北京卫戍区海淀第四十五干休所)。

我也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生涯,翅膀“硬”了,飞出了车道沟。

七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在共产党领导下,激昂的军乐是前进的战旗,是冲锋的号角,军乐成为人民军队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战的精神鼓舞和战斗力量。安定团结、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此后的军乐团”走出去、请进来“更是人才辈出,捷报频传。在国家各项重大礼仪和活动中,在国内、国际舞台上,都有他们威武雄壮的身姿、坚定矫健的步伐,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壮我军威,阔步向前!军乐团走过了艰难困苦、风风雨雨、光荣辉煌的七十年。

在军乐团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那些熟知的和不认识的为新中国军乐事业奉献青春,奋斗一生的已故伯伯叔叔们。

谨以此篇向我尊敬的父辈们致敬!向可爱的军乐军人致敬!向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致敬!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5张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6张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7张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8张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9张

附:《军乐团七十周年颂》

威武长风,戎装博雅,顶礼以颂。适公元一九五二,那时年壮怀激烈百废待兴,设高堂于马驹桥畔茅草棚下。金鼓与管笛辉映,秧歌与号角齐鸣。炎阳烤背,沙土绕梁。汇东西同道,聚南北仁人。有精师翘楚,亦有少壮白丁。倚万钧之逐鹿,若百舸之争流。吾父有幸,奉将令点兵,颁千人军乐成团,彼情景浩浩荡荡,自此各领风骚。

呋军歌者,或洋洋洒洒,抑或气势恢宏。此军乐非彼军乐,携大千世界之同器,营造独树一帜之我风。民风,军风,国风,乃共和国之风尚;喜讯,进行,典礼,数无数乐思巧卷苛为己责。

圈点家风,有先哲罗浪,侨归故里;人品与作品齐名,学子莘莘,其华灼灼。亦有子承父业之吕嘉,出蓝少年,蜚声四海。迄今几代英俊,堪称共和国大典之重器,并貌声情。谓其英俊者,非为谬赞,大典仪仗耶,关乎翘朦。或曰:诗眼翘朦胧。依妇人之见,相貌堂堂可以谈嫁娶,恰似威风凛凛可以论英雄。

沧浪之清浊,择衣足而泾渭;厅堂其烁烁,仰故人之德行。国以重器安邦,宜家乐土;军以声威为号,秣马厉兵。仁义之师,当然礼乐长鸣。

寄寥寥数语,难言诸多故事;敬芸芸先辈,更待锦绣征程。

赋诗一首,以为颂扬:

共和国军乐之建团,

七十年风雨兮观澜。

秉上古渐离之风韵,

历历者鹤发兮童颜。

秦汉之风兮出布衣,

一歌天下兮无传奇。

国之声浪兮有来者,

军威浩浩兮众望所期。

郑小伟写于北京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0张

结束语

4月的一天,和同学微信闲聊,他说军乐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那么大,有那么多的人和事儿,你写写呗。我说我何德何能来写军乐团啊!何况我又不是军人,没资格。他说你是“土生土长”的子女呀,我说是子女我也够不上格,就东啊西的聊别的了。

“五﹒一”回车道沟。

车道沟,太熟悉的地方,军乐团在这里安营五十多年了。发小们相约,口中说的都是车道沟,院里的问“你今天来车道沟吗”?院外的说“我今天回车道沟”。在每每进院回家的路上,总能碰到几个熟悉的人。说熟人,也只是看着面熟,聊几句才能确认。也是啊,1980年前来团的兵,现在基本也都到了退休年龄。干休所的老人们最年轻的也已86岁。陪老爸妈在小花园里聊天晒太阳,时常发生“你说胯骨轴子,他回前门楼子”的对话。抬头环视这座住了三十位新中国最早军乐人的红砖楼,眼前闪过那些健在和故去的伯伯叔叔们的面孔,这就到了最开始,有了写点啥的冲动:从子女的角度记录一下老爸父辈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和我“话青葱,理想梦中游”的日子。资料看的越多,就越被父辈们艰苦创业、执着乐观的精神所感动,也耳闻眼见亲历了一些事情。要写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了…我把它截止到了1988年,因为老爸他们这一代人此时“解甲归田”,离开工作岗位,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之旅,军乐团的事虽一如既往的关注、关心,但毕竟不那么清楚了。

谨以此篇表达对父辈们的崇敬之情,权当是献给军乐团建团70周年的一篇礼赞吧。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1张

1950年老渤海文工团部分人员合影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2张

后排左一老爸,左二汪恩来,前排左一汪呈发,鲁济声,石序青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3张

汪呈发叔叔(左一)古文德叔叔(左二)孟庆元伯伯(左三)和老爸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4张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5张

老爸离休后辅导潍坊某部队战士军乐队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6张

致敬父辈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70年代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完整版)-第17张

祝老人家们健康!快乐!幸福!长寿! (全文完)

新冠病毒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一些图片来自网络,带图号图片均翻拍自《中国军乐史》,感谢为此书付出三年辛勤写作在军乐团工作了40年的军乐人、国家一级演奏员陈毅刚。

作者:刘惠萍

注:刘惠萍,北京交响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政委刘启林之女。

郑小伟,原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李伟之子,军乐团原政委刘启林之女婿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