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为什么小孩执拗(孩子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什么原因)

时间:2023-11-20 06:20:21 阅读:322 作者:掉忆一霎时

家长的差距,在于关注孩子的行为与结果,还是关注孩子的情绪与原因

本文:6100字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我看到一个问题:“当小孩愤怒时,出现打骂妈妈的现象,妈妈应该怎样做表示界限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我很想对孩子保持耐心,但是却很难做到,当孩子“蛮不讲理”、“怎么说都不听”的时候,家长往往会非常抓狂,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家长消耗掉全部的耐心,暴揍孩子一顿。

但是事后,家长们又会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也有可能会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产生自我怀疑。所以,育儿文章看了那么多,在生活中到底为什么总是用不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相关话题:家长如何在育儿过程中表达边界?家长又为什么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为什么小孩执拗(孩子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什么原因)-第1张


01 育儿时,将80%的精力用于处理情绪,20%的精力用于矫正行为

我列了好几个标题,但是最终把这一条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的“力气”常常用反了方向,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举一个例子。在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位读者的留言:有一次去蛋糕店买面包,儿子说要买汉堡,我决绝了。理由是早上起床他说喉咙痛,吃汉堡会上火。于是我让他用其他的替换汉堡,他坚决不肯,还大哭起来,后来就生气打我,还用脚踢我。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做更好呢?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给孩子讲道理,理由充分,还提出了“听上去还不错”的建议:用其他的东西替换汉堡,但是孩子依然大哭大闹,这中间的问题出在哪呢?

答案就在于,家长没有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接纳和处理。

① 造成孩子情绪失控的主因:感受没有被看到

任何人(包括孩子)的行为都遵循一个公式: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背后是需要,需要背后是认知。换言之,孩子打骂父母是表面的行为,行为背后,是愤怒的情绪,而情绪背后,又是自己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

仔细回想一下就可以知道,孩子绝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打骂父母,而一定是在极端愤怒的时候才会有这个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大家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愤怒的情绪?

事实上,如果家长能够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处理,基本上就能避免之后孩子情绪失控和升级的局面发生,也就不会有随后的“打骂妈妈”的行为。

以刚才的例子说明一下刚才的理论。孩子的愤怒的情绪背后是想吃汉堡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家长首先考虑的是这个需要是否合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嗓子疼,所以,不能吃汉堡。所以,家长的处理,就放在了“讲道理”上,给孩子讲述为什么不能吃汉堡。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想吃汉堡的需要没有满足,ta内心是十分憋闷和委屈的,在这样的情绪之下,ta怎么可能心平气和的听妈妈那些道理呢?

我们必须知道一点:“在情绪没有被看到和处理之前,谈大道理,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加重ta的负面情绪之外,毫无意义。”

也许有的家长会困惑:孩子明明就是上火了,难道我非要满足他吃汉堡才行吗?并非如此。我们说的满足,并不一定是实质的内容满足,比如孩子想吃汉堡就给ta买,而更主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心理上的满足,就是家长对孩子的需要的“合理性”的肯定和接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家长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需要。

比如说,孩子说想吃汉堡。一般家长的做法是,告诉他不行,然后再陈述理由。这种方式对于成人来说是可以的,因为相比儿童,成人有更好的自控能力,能够有耐心听道理。但是儿童与成人不同,儿童的专注力非常狭窄,他们往往会特别注意自己的目标,换句话说,他只想吃汉堡,他关注的是自己的这个目标能不能满足。所以,家长如果直接对儿童的目标进行了否决——比如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因为需要被否定,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进而引发情绪的失控。


为什么小孩执拗(孩子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什么原因)-第2张


② 接纳:永远放在第一位

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虽然在儿童身上投注了过多的注意力,对孩子有很多溺爱的行为,但是给到孩子的心理上的允许和接纳,却少的可怜。

比如这个例子,家长首先考虑的是吃汉堡对孩子身体不利,这当然也是出于爱孩子的考虑,但是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愿望和需求没有被满足之后产生的心理上的挫败感和创伤感

所以,到底该怎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呢?答案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要求马上给予否定。

比如说,孩子要吃汉堡。家长可以首先表示同意——吃汉堡当然是可以的。当家长对孩子的需要表现出看见和支持的时候,孩子在心理上就会感觉自己是被许可的,这个时候,他对于目标就没有那么执着。相反,如果父母上来就否定,不可以,不能吃,那么孩子感受的是不被允许的心理匮乏感,为了维护自己的需要,ta反而会要的更加激烈。

每一个人,都有共同的需求,比如被允许,被爱,被尊重,被看见,孩子也不例外。在生活中,家长虽然对孩子有很多溺爱,但同时也会有很多限定。比如说,不能吃薯条,因为薯条是垃圾食品;不能吃冰糕,坏肚子;不能去高处玩,有危险....

这些林林总总的限定,泯灭了孩子生性热爱自由和探索的天性,让孩子无时不刻不生活在被限制的挫折之中而生长于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显得非常执拗,这时候,家长不懂执拗背后的原因,反而还认为是自己太溺爱孩子导致。

事实上,薯片当然可以吃,只是不能过量,冰糕也可以吃,但是可以换个方式,去高处玩,当然也是可以的,不过要做好安全措施....

这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非限制性思维会带给孩子极大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孩子会从内心深处有一种笃定,这种笃定,就是一个孩子人格上的自尊的基石,比如孩子从心理相信,自己是被允许吃汉堡的,只不过现在不能吃而已。这样的孩子往往能够听进去大人的道理,而那些总被拒绝和限定的孩子,一般来说都很难听进去道理——因为他们的感受是:我又被拒绝了,我总是不被允许,我什么道理都不想听。


为什么小孩执拗(孩子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什么原因)-第3张


③ 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

中国式家长的一个统一的问题是:道理太多,感受太少

比如说孩子的情绪,在很多父母眼里,都是“错误”的。比如说孩子的极端愤怒,家长很可能会对这种情绪不认可:在家长的逻辑里,我已经给你讲清楚为什么不能吃了,你再发脾气,就是无理取闹了。

很多父母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的这套逻辑的不合理性

孩子的任何情绪,不管是激烈的还是没有被充分表达的,站在其自身的角度,都有其合理性。也许他对事物的认知有错误,但是在错误的认知系统里,他因为错误的认知产生了激烈的情绪,这种情绪本身依然合理。应该这样说更为准确:情绪和感受都是主观的,它们本身没有是否合理,应不应该这一说。

孩子的需要没有被满足,ta必然产生挫败感,也必然会因为这种挫败感产生恼羞成怒的情绪

家长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不试图理解和看到孩子情绪的合理性,而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评判孩子的不合理性。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矛盾越来越激烈。


为什么小孩执拗(孩子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什么原因)-第4张


④ 先处理情绪,再考量行为

关于情绪的接纳,最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家长对孩子情绪接纳(看见并理解)的越多,孩子的情绪越稳定,家长对孩子可施加的影响力越大。第二,家长是否具备看到(看懂)孩子情绪的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

孩子在愤怒的时候,做出了打骂妈妈的动作——这个从情绪反应到行为反应的过程,是一个自动化的,不经思考的,直接作出的行为,它类似于一个条件反射。而很多家长在孩子打自己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愤怒,并因愤怒产生对孩子的惩罚,这同样是一个自动化的条件反射过程。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打自己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并直接实施对孩子的惩罚,比如回打孩子,那么家长和孩子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管对于大人还是孩子,如何处置情绪都是首要问题。当情绪稳定的时候,人才有随之而来的理智。家长不管是经验还是理性程度,都远高于孩子,所以,家长想要引领孩子走的更好,就首先要做一个比孩子“高明”的人。这个高明,就体现在能否接纳孩子的情绪上。

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好的妈妈比喻成一个容器,孩子的负面情绪可以先进入这个容器中,再经过这个容器的处理,变成更好的方式反馈给孩子。这样,孩子的负面情绪就得到了有效的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ta自己也会逐渐掌握这个化解情绪的办法,自己成为自己的容器。

所以,当孩子有过激行为的时候,其实是向父母传到了一个信号:孩子内心有非常大的委屈和愤怒。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能够看到并理解孩子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对孩子的情绪无条件的接纳,本质上就是对孩子的感受实施共情的过程。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我的朋友A,忘了给女儿的饭卡充值,以至于女儿中午在学校打饭时金额显示只有两分钱。午饭时,女儿的同学刷了自己的卡帮女儿买了午饭,而晚饭时,女儿干脆没有吃饭,晚上放学,她怒气冲冲的回到家,一回家就把书包狠狠的扔到沙发上,质问妈妈:你答应给我的饭卡充钱,钱充到哪了?!

虽然这个例子中,女儿不是幼儿,没有出现打骂妈妈的行为,但是道理却是一样的。而我这位朋友的做法,充分展现了父母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和共情,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正面典型。

她在第一时间首先承认了自己的疏忽和错误。她两手作揖,跟女儿诚挚的道歉,她说:对不起对不起,是妈妈忘了充值。接着,她又深刻的共情了女儿饭卡没有充值的委屈和羞耻感(打饭的时候,众目睽睽之下饭卡只有2分钱),跟女儿说:那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卡上只有2分钱,多尴尬啊,对不起,是妈妈的失误给你带来了这种尴尬。

当妈妈承认了自己的疏忽,看到了女儿的情绪,其实孩子的情绪也就消减了大半。所以,她女儿告诉她是同学帮她打了饭,而晚饭她没有吃。这个时候,妈妈又进一步对孩子表达了爱,她说:太委屈了,饿了吧?想吃什么,妈妈赶紧给你做....

从这个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出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孩子的行为如何得到矫正,而在于孩子的情绪有没有被家长看到和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执拗的孩子,之所以执拗,往往是因为自己的需要长期被父母忽视所导致的结果。


为什么小孩执拗(孩子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什么原因)-第5张


02 先疏导情绪,再对行为进行规范。

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就涉及下一个对孩子行为的引导的问题上。其实树立边界感有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我尊重你,第二层是:你也要尊重我。

第一层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尊重上,即我能接受你现在的愤怒是合理的。而不是对孩子的愤怒情绪横加指责。

第二层尊重,是让孩子明白,你也要同样的尊重我。家长可以用明确的态度和语言给孩子树立边界。

具体的做法,可以采用以下这个思路:

第一,陈述事实,尊重孩子的情绪。

比如,妈妈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看到你哭的很伤心,脸都憋红了(陈述事实),非常愤怒,你现在很生气,对吗?所以,你因为生气而打了妈妈。妈妈能理解的愤怒,你可以先讲一下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吗?

如果孩子这个时候继续打妈妈,妈妈可以用手抓住孩子的手,告诉孩子:妈妈希望你可以跟妈妈讲一讲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如果你现在非常生气,不想说,那么我们就先各自冷静一下,待会你想说的时候再和妈妈说。好吗?

一般而言,如果妈妈能够“接得住”孩子的愤怒情绪,不因为孩子失控的行为而立马翻脸,大多数孩子会逐渐平静下来。

如果孩子的情绪非常激烈,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生气(或者陈述自己理解的孩子为什么生气的原因,向孩子求证),但是我希望我们可以用别的方式解决问题。你现在动手打妈妈,妈妈不能接受这样的处理方法。

第二,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说出情绪。

事实上,很多成人都对自己的感受认知不清,所以,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绪管理能力的人,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正视情绪以及表达情绪。

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描述情绪的词汇,比如愤怒、委屈、羞愧、难过等等。当这些情绪被表达,就意味着它们被看到了,而一旦被看到,就意味着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了。

如果孩子年龄较小,不会用语言描述情绪,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认识什么样的感受是愤怒,什么样的感受是伤心等等。

当情绪被呈现,就意味着它的危害性被解决。

第三,引导孩子找到替换的方式。

很多家长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讲很多大道理,比如说,你生气可以说,但是你不能打人等等。实际上,比起道理,孩子更需要的是“置换”——用新的,更好的方式表达愤怒,替换用打人的方式表达愤怒。

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打人这个方式也可以宣泄愤怒,但是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对不对?而且,如果你在外面也采用这样的方式,还有可能被别人再打回来,那么小问题就变成大问题了,对不对?

家长引导孩子:如果下次你特别愤怒,除了打人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如,能不能告诉别人“你这样做让我很生气,我希望你怎样做...”

家长引导孩子启发思考,思考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大部分时候,孩子打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打人行为,这背后的第一层情绪是愤怒,但是更深层次的情绪是无助——他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排解自己的挫败感,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愤怒,并因为愤怒产生一系列的行为。

所以,帮助孩子“预演”多种应对方案,对于解决孩子的挫败感非常有必要,当孩子兜里的“武器”多了,知道除了打人以外,还能用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ta自然就会摒弃这种方式。

为什么小孩执拗(孩子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什么原因)-第6张


03 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问题

在处理孩子情绪,引导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起到的是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其次,是对孩子的引领作用。虽然大体的思路很多家长未必不清楚,但做的时候却很容易在细节上把握不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将爱和尊重贯彻始终。

大多数家长更愿意矫正孩子的行为,但是却忽视了爱对孩子的滋养。爱的力量远比矫正要有效的多。虽然在操作步骤上写了一二三步,但实际上,对孩子的爱和理解是贯彻始终的。

当家长不断的向孩子表达理解,让孩子感觉到家长能够共情自己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非常容易消退,大部分“轴”的孩子,都是因为没有得到这种爱和理解,因为匮乏,所以就拼命闹,拼命折腾。而家长,越闹越不给。于是一个错误的链条就形成了。

所以,当家长能够满足孩子对于爱和理解的需要,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沟通。

第二,在树立边界的过程中,最忌生硬。

可能很多家长都会生硬的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我不允许你打我。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表达方式会令孩子恐惧,但却不会真正的认同

家长是真的理解还是嘴上说说的理解,孩子一目了然。只有家长能够从内而外的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才会真正消化。

家长在树立规则的时候,需要遵循“温和而坚定”的原则,不断的向孩子强调自己的规则,但是又不生硬。家长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孩子这个行为的感受,比如,你打我很疼,我不希望你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等等。

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在树立边界。其实家长不需要用很强硬的态度树立边界,只要清晰的表达自己不喜欢这种方式,就足以告诉孩子自己的界限在哪里。

第三,不要对“错误的方式”进行全盘否定

很多家长的思维是非黑即白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打人——这似乎是一个铁律。但是,这个定律真的经的起推敲吗?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打人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不是太好,因为它既会伤害别人,同时也很容易遭到反噬。绝对的否定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否定,这种感觉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和恐惧的心理

所以,避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孩子用更理性的处理方式才是更好的选择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就体现在家长的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上。所以,家长若想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就需要自己首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为什么小孩执拗(孩子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什么原因)-第7张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