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

时间:2023-11-20 21:48:56 阅读:123 作者:荟飝旳眫孒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琴人雅士的情怀在琴式中有着一定的表现。明代中叶以后,出现蕉叶式古琴,蕉叶琴的琴身似一片修长的芭蕉叶,琴体两侧似蕉叶的叶缘,琴体酷似自然生长的芭蕉叶。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张

罗聘 芭蕉佛像图

一、器形分类

蕉叶式古琴大体可细分为三型。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2张

A型Ⅰ式琴体积较大,颈部和腰部不明显,细长条形的浅槽从琴首叶柄处向上生长,琴底中央有一相应的凸棱贯穿始终,与琴周身断纹相接,宛若蕉叶之纵横经脉,实为摹写自然蕉叶之神笔。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3张

蕉叶琴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蕉叶琴,通长123.5、隐间113、肩宽18.5、尾宽14、厚5厘米。琴首右刻楷书“冰丝碧”,左刻“紫玉鸣”。左右各一方印。琴体灰胎之下裹有麻布。

A型Ⅱ式琴形态接近Ⅰ式,但颈部明显,琴首叶柄为凸起状,琴面无凹槽,琴底无凸起。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4张

祝公望琴 裴金宝藏

裴金宝藏祝公望琴,长119.5、隐间109.6、肩宽20.6、尾宽13.4、厚5.4厘米。面桐底梓,池内纳音右侧刻“大明嘉靖丁未秋,新安毕古石鉴”,左刻“龙游海鹤道人祝公望制”,此琴可能为假百衲琴。B型琴体较小,琴底无凸棱。纳音面板显露多个六边形拼接桐木方块表明此琴可能为假百衲琴。

B型Ⅰ式琴额中有一段短凸棱连接岳山与叶柄。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5张

明代 沧海龙吟琴 张子谦旧藏

广陵派古琴家张子谦旧藏明代沧海龙吟琴,琴长123、隐间112、肩宽18、尾宽13.5、厚4.2厘米。梧桐木面。琴背刻篆书“沧海龙吟”。琴腹左侧刻楷书“龙丘祝公望斫”。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6张

明代 砚雪琴 山东省博物馆藏

山东省博物馆馆藏明代砚雪琴,通长119、隐间101.3、肩宽18.6、尾宽13、厚3厘米。琴背龙池上刻篆书“砚雪”,池内纳音两侧刻“大明崇祯古吴张顺修作,荆口口藏”。

B型Ⅱ式琴额光滑无凸棱,额顶直接生出叶柄。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7张

祝公望琴 湖南省博物馆藏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祝公望琴,通长121、隐间112.5、肩宽16、厚4.5厘米。黑漆,池内纳音右侧刻“龙丘祝公望制”。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8张

清代 无名蕉叶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清代无名蕉叶琴,通长119.6、隐间108.5、肩宽(一徽处)15.4、肩厚5.5、尾宽12.6、尾厚5厘米。面桐底梓。鹿角霜灰,栗壳色漆,圆形纳音凸出,随面板弧度下凹。

B型Ⅲ式为有底百衲蕉叶。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9张

绿天风雨琴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馆藏“绿天风雨”琴,通长120、隐间110.5、肩宽20、厚10厘米。桐木斫制。龙池上方阴刻金漆隶书“绿天风雨”,池下方阴刻金漆篆书圆印“十二琴楼清赏”。

C型为无底蕉叶,只有面板无底板,琴面板正面绷琴弦,背面有题刻,并直接安插雁足。C型Ⅰ式体型较大。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0张

明代 古杲华琴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古杲华琴,通长121.2、隐间113.1、额宽45、肩宽7.5、尾宽12.3、厚5厘米。桐面。琴面背板铭文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入清宫之前,伪造元明藏家之铭刻:左上角刻“高氏房山珍藏”印,雁足右下方刻“陆树声藏”印,琴尾右角刻“句曲外史”。第二组为乾隆皇帝及其御前大臣的题诗。隶书琴名“古杲华”。刻“御赏”长方小印。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1张

“御书堂”无底蕉叶琴

“御书堂”蕉叶琴,通长128厘米,杉木面。琴内腹刻隶书“御书堂”,曾为乾隆御用之琴,后一直被收藏在山东曲阜孔府。

C型Ⅱ式体型较小,类似于膝琴。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2张

无底蕉叶秦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无底蕉叶琴,通长110.7、肩宽17、尾宽12、厚3.3厘米。桐木面。琴背轸池下方阴刻楷书:“嘉庆丁丑仲冬月鹅湖华季直氏珍玩”。雁足下印“子山”。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3张

明代 无名无底蕉叶

无名蕉叶琴,明代,长112、肩宽16.7、尾宽12.8、厚4.2厘米。无底,琴首出叶柄,黑漆,黄杨木雁足。琴轸、岳山、承露皆为紫檀,龙吟及冠角为牛角所制。

二、琴器溯源

蕉叶琴的形状来源于芭蕉科芭蕉属植物的叶子。商周时期,青铜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常出现两兽变体纹,如蕉叶一般。汉武帝时代,岭南地区选择珍奇异果进贡,于是中原人味其状而定其名。芭蕉果实可以实用,也可以药用,蕉叶纤维还可以织布,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及东南亚地区都有生产蕉布的传统习俗。中唐之后,尤其宋元明清,芭蕉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植物,蕉竹配植是最为常见的组合,有”双清“之称。

明清以来,瓷器上常见蕉叶纹装饰以及竹石芭蕉纹题材,在视觉上表现芭蕉的这种低调清雅高洁之品格。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4张

陈洪绶 品茶图

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绘《醉愁图》、《品茶图》,表现了文人用蕉叶作筵席,模仿神仙的神通与超逸。道教将蕉叶视为神物,既可以保护人的身体不坏,还可以练成呼风唤雨的法器。佛家称芭蕉为树,若常坐其树下修炼,可使自身像芭蕉树一样,如清代罗聘所作芭蕉佛像图。明清时期,蕉叶的形象已完全渗透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5张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6张

《乐仙琴谱》刘伯温 蕉叶琴

在蕉叶琴的发明人问题上,收藏家和琴人给出两个不同的答案:明代大鉴赏家、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年)在《蕉窗九录》写到蕉叶琴为是弘治年间(1488~1505年)祝海鹤所创制。祝公望(1477~1570年),号海鹤,浙江龙游人,明代著名斫琴师。稍晚几十年的古琴琴谱将蕉叶式古琴定为刘伯温式蕉叶。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7张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8张

《琴苑心传》刘伯温 蕉叶琴

图录引用的造型正如蕉叶。刘伯温为明初开国元勋。蕉叶琴的时代应该晚于刘伯温,出现在明中晚期,然而琴人之所以命名为刘伯温式,以高古圣贤命名古琴,从而达到警省世人的教化目的。无底蕉叶琴,结构巧夺天工,未见于古文献记载,台湾2000年出版的《古琴纪事图录》中称其为“殼(ké)琴”。汉代西南地区出土的抚琴俑确有无底之琴,与无底蕉叶是否有渊源,有待今后详证。

三、结语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19张

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夕阳箫鼓鉴赏)-第20张

《五知斋琴谱》刘伯温 蕉叶琴

明代提出古琴九德之说,“奇”位列榜首。项元汴在《蕉窗九录》中感叹古人制作百衲琴,是因为材料限制,用声音好的短木头拼成百衲琴,而今人好奇,以龟纹锦片错以玳瑁象牙香料杂木嵌骨为纹铺满琴体,做成华丽的假百衲琴,却丧失了原有的音质。蕉叶古琴应运而生,其造型独特,满足当时文人的审美心理。清代以后,汉族文人转而研究音律的精准,蕉叶古琴与民间文化市场一起走向了衰弱。


原文作者:周理坤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7年10月刊《借造化之形 诉人间真情——明清蕉叶琴赏析》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古墓出土器物 带你看南宋风物观止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