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涟水民俗文化之筵席篇(涟水有什么好吃的特产美食)

时间:2023-11-22 15:42:23 阅读:652 作者:纞上伱

涟水有什么好吃的特产美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谁家遇到什么红白大事(红事指喜事,白事指丧事),或者逢年过节,或者贵客来访,一般都要设筵席招待客人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是来自习俗的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家乡待客筵席到底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涟水有什么好吃的特产美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涟水民俗文化之筵席篇(涟水有什么好吃的特产美食)-第1张

涟水有什么好吃的特产美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谁家遇到什么红白大事(红事指喜事,白事指丧事),或者逢年过节,或者贵客来访,一般都要设筵席招待客人。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是来自习俗的。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家乡待客筵席到底有哪些习俗呢?

坐席

筵席用的是八仙桌,四张双人大板凳,或八张小凳子(少数人家用椅子),每面坐两人,每桌围坐八人。桌上摆着八个酒盅,八把汤勺(即调羹),八只“醋墩”(家乡俗语,也就是醋碟),八双筷子。

对于每桌的八个座位,按照八仙桌所摆放的位置也有尊位、卑位之分。八仙桌面的板缝不能对准正席方向,也就是八仙桌面的横边靠近堂屋里边,这个桌面为尊位,统称“上席”;上席对面横边的位置统称为“前口”;其余打横的两边就再次了。尊位又按照左尊右卑有上下席之分。由此可知,上席左首位置为首席,上席右首位置为第二号位。以此类推,上席右面打横的右首位置为第八号位子,一般都是主人或受主人委托的人来坐,以便执壶斟酒,俗称“酒司令”。

酒席的坐次是按照客人的身份、辈份、年龄及与主人的亲近程度而定。身份(职位)高的、辈份长的、年纪大的,最尊贵、辈分最高、与主人关系最亲者坐上席首位,其他依次而排,如不注意做错了位置,就会被别人说三道四的,甚至引起纠纷,因此凡请客的人家是十分注意酒席坐次的。

对于首席位置,特殊酒席上,如结婚会亲时陪亲家(通常是新娘父亲,如新娘父亲不在,可以是新娘的伯伯、叔叔、哥哥、弟弟等娘家人),那么不管你的身份(职位)多高、年纪多大,首席位置肯定是亲家坐的,还有结婚时新婿第一次“回门”到岳父家,也是坐首席,别人只有到陪坐的位子上就坐。如果你认为自己辈长位高而坐错位置,那就会闹出笑话来的!

如果赴宴客人按照每桌八人安排坐定后,还有剩余又不够另开一席的,通常又会在前口两边的桌角增加独凳位置,称作“挎拐”。

如果筵席是单纯用来招待贵客的,一般成年女性和未成年小孩子是不能入席陪客的。

如果客人较多,通常都是男女分桌而坐,而不像如今大家不问男女老少,都捡眼熟的围坐一桌就可以了。

菜肴

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招待客人酒席的传统菜式是八冷八热,其中八道热菜用带双边蓝花瓷碗盛装,故这种酒席通常称为“八大碗”。

八道冷菜一般是四荤四素,入席前,都已经按照荤素间隔摆放在桌面中间位置。这八道冷菜一般都用小号碟子盛放,故俗称八冷小碟子。

八道热菜通常是七个烧菜,外加一个汤,用带双边蓝花瓷碗盛装。八道热菜按照上菜的顺序有上下四碗之分:“上四碗”乃下酒菜,“下四碗”为下饭菜。

“正八碗”中每道菜的上菜顺序与菜品质量通常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上四碗”基本有:第一道菜称“鸭”(实际就是时蔬炖猪肉片),第二道菜为“鸡”(就是家乡的特产涟水鸡糕),第三道菜乃糖醋鱼圆,第四道菜是“红鱼”(红烧鲤鱼,鲤鱼选择大约二斤重左右的)。关于这道“红鱼”,也有好多规矩。摆放这道菜,要将鱼头的方向对着上席位置,如果摆放错了,会闹出笑话,甚至可产生纠纷的。吃这道菜前,坐上席位置的客人必须先单独喝酒三盅,然后才能带着所有的客人一起吃鱼,后来又慢慢产生了鱼尾所对位置(即前口)的客人一起喝四盅酒的说法,俗称“头三(盅)、尾四(盅)”,再后来又演变成为“头三(盅)、尾四(盅)、肚五(盅)、背六(盅)”的说法。

“下四碗”其实是三个菜加一碗汤(也有说是两菜两汤),上菜顺序分别是:“驮子”(取家乡俚语谐音,就是肉圆子)、皮表(“表”音第一声,就是猪皮通过油炸等一系列工序制成,口感松软)或者黄花肉(鱼皮或五花猪肉蘸上鸡蛋液后经过油炸而成)、甜肉(又称甜汤,带皮猪肉切成一寸见方,与山药、红糖等煨制),以及青菜蛋汤。

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所制约,还会根据菜品的质量标准分为“正八碗”和“散八碗”。对于“散八碗”酒席中,那“窦(豆)家几兄弟”,诸如豆腐、千张(百叶)、“小豆饼”(绿豆制成),以及红薯粉丝等都可以,但是猪肉、“驮子”、红烧鱼、汤等几道菜还是不可缺少的。

不过在当时,有些主人因为经济条件实在太差,可又怕丢面子,于是招待客人的菜品又会做一些“表面文章”,如在“鸡”、“鸭”等晕菜下面用大米饭进行垫底,将猪肉片或涟水鸡糕片整齐地摆放在表面(相似于粤菜中的梅菜扣肉、川菜中的咸烧白),这样的菜又称“压羹菜”或“扣菜”。

对于白事中招待来客的“八大碗”中,有些地方是没有最后那道汤的(用其它菜来代替),其它也没有什么两样。

而如今的筵席,不但有传统的炖菜,还有火锅、煲、炒菜、冷盘、水果、点心等,菜品数目也增至十几盘、几十盘不等,桌椅、盛装器皿等也很考究,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作“八大碗”。

饮酒

家乡盛产美酒,自古以来就是有名酒乡,逢年过节以喝酒为乐。“辣酒涮牙、啤酒当茶”,同时喝酒的礼数与规矩也特多。

过去,筵席上斟酒通常用的是有嘴带把的大肚白瓷壶(与如今宜兴紫砂小茶壶差不多大,再早些时候是锡制的酒壶),喝酒用三钱的小酒盅,通常一斤白酒可斟三十二盅。

筵席开始前,主人通常简短地说几句请客的意图和客气话,然后酒司令才开始斟酒。酒司令斟酒也是有一定顺序与讲究的。斟酒先从首位开始,然后是第二号位;上席斟好后,要换手斟前口的酒;再换手斟酒司令对面席位上的酒;最后斟自己桌面的酒。斟酒时,为什么每换一个桌面就要换手?原来斟酒时,酒壶嘴(或瓶口)对着客人表示一种尊敬。

筵席开始,每人先喝三盅(现在都改为四盅了),称作“门盅酒”,这也就是常说的“入席三盅”,也称“三巡”。喝门盅酒也有讲究,“开始先分三口饮尽,接着再两口饮尽,再一口饮尽,是为三二一。”如果哪位客人因故来晚了,入席后不但要补上三盅门盅酒,还要罚酒三盅方可罢了。

门盅酒喝完后,酒司令自己要先喝两盅,名曰“令盅酒”,喝完后,他就有“权”了,提出本席吃酒的办法(酒规),大家没有意见后,开始按照商定的办法喝酒。

敬酒开始,通常是“同桌自找,互敬互饮,敬人喝酒通常是一口一杯。岁数大点的,量小些的,也可一杯两抿”。

敬酒通常是双数盅。敬酒的先喝,称“先干为敬”,而被敬的还要回敬敬酒者相同盅数的酒。

敬酒,通常是晚辈先敬长辈酒、职位低的先敬职位高的酒、年轻的先敬年老的酒、坐次席的先敬坐上席的酒、主人先敬客人酒……敬酒时如碰杯,敬酒人的酒杯口要低于被敬者的酒杯,表示尊重。

主人如入席,为了表示自己的好客,往往在敬酒方面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用敬酒的方式加强与客人的感情交流。“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所以敬酒时,主人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有失面子。

客人与客人之间也会互相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很好听的劝酒语言,如“好事成双”劝人喝两盅;“事事如意”劝人喝四盅,再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一些客人因为酒量小,或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酒以表达敬意,这时,可请人代酒,当然代饮酒的人一般与其有特殊的关系。

喝酒(包括敬酒),都要坐在座位上喝,不能站起喝。于是产生了一些诸如“两腿一站,喝了不算”,或者“屁股一抬,从头再来”等喝酒规矩的俗语,那些不小心站着喝酒的人于是就赶忙辩称:“我是站着喝,坐着咽的啊!”,或“屁股一动,表示尊重!”

酒敬完了,有的人还会再“巩固”一下。如果“巩固”完了,还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就会有人提出行酒令,家乡俗称“划拳”。家乡的酒令语与全国各地基本差不多,但是也有一个地方有区别,那就是不准行“五(魁首)”的酒令,“表示不枉自称大”;不伸食指、中指作二指禅状,是避免抠人眼目之嫌。但是也有行“无”(称“宝对锤”)的酒令。

如客人较多,主人通常也会不上席,但是在喝酒期间,主人往往会上席来与各位客人“客串”一下。

喝酒结束前,酒司令还得再饮两盅,叫“收令酒”,所有人将门前杯中酒喝完。

整个筵席期间,客人们往往在“宁可喝醉酒,也不得罪人”的思想指导下,开怀畅饮,最终多飘飘然、晕晕乎,歪歪遛遛、迷迷糊糊,方可尽兴,更有一些还会来个“现场直播”。特别是“喜酒”,酒喝得更多,为此有“喜酒喜酒,歪歪遛遛”的说法。(来源:新浪博客)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