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针灸穴名解肾经(针灸主穴配穴)

时间:2023-11-19 21:00:15 阅读:276 作者:那朶罌粟

针灸穴名解(肾经)

针灸穴名解肾经(针灸主穴配穴)-第1张

高式国著

肾、足少阴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本经之脉,多有歧出,致人误识。

涌泉

《灵枢经◎本输篇》:肾出于涌泉,于泉者足心也。张隐菴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

按少阴居人身六经之最里。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阴之静,由阳经至于阴经,而作涌泉之动。犹人情物理之极,则必反也。本经承足太阳之阳,合于本经之阴,循下而上。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故其次穴曰然谷。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断。本穴多治头、胸之病。用以引热下行也。

然谷

《灵枢◎本输篇》曰:“然谷,然骨之下者也。”谷而得然,犹龙雷之火出于渊也。养生家谓水中有真火,今学者谓地心有真热。观本穴所治,凡肾火衰微所生种种弱症,刺此穴俾以发动内热也,故名“然谷”。

太溪

古法诊脉三部九候,本穴为九候之一,取本穴以察少阴经疾患。玩味本经各穴大意,起于涌泉之泉,出于然谷之谷,本穴则犹溪涧之溪也。且本穴山于内踝之后,凹隙大深之处,故名“太溪”。考人身最深莫过于肾,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溪之意也。

大钟

天之所赋曰钟。肾主先天,即人之全体精英之聚也,故名:“大钟”。《逸雅》:踵、钟也;钟,聚也,上体之所钟也。《白虎通◎五行篇》云:“钟者,动也。言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蔡邕《独断律》云:“黄钟言阳气踵黄泉而出也。”本穴在踵,颇合动养万物之意。本穴命名,或有会此意者。意本穴为足少阴之络,与足太阳构通,得阴阳之合,乃动养人身全体也。其所治症,于诸虚不足为特效。善悲、不乐、腰脊如解、喘息等症,盖有兴阳振奋之力也。

水泉

本穴为足少阴之郄。人身泉穴多在于郄,犹水源出于地下也。其所治症,为月事不调、小便淋漓等症,诸关于泉水者。取本穴犹疏水之极源也,故名“水泉”。

或问,穴名之关于火者,用以治火,其关于水者,用以治水。通以治塞,塞以治通,则针灸之能事毕乎?曰:否,虽云顾名思义,尤须广虑深思。譬如水在胸,而治以利腹,火在肾而治以润胸,则必不效。又如水泉、天泉、极泉、阴陵泉、阳陵泉,同是泉也,合谷、漏谷、率谷、阴谷、然谷、同是谷也,而其作用,则有所不同。必酌其得宜而用之,乃克有效。

照海

江海为百谷之王,水泉虽迂,终归于海。所云“照”者,因肾为水火之脏,又古说:水中有火,故名“照海”。玩此前后穴名,阴阳交错,相与为功。涌泉为水之初出,得然谷之热以化之,太溪虚象,有待容受;大钟盈象,有待发扬,水泉幽也,阴也,得照海之阳以灼之,而能化气飞升。阴阳措综,消长互变。以见人身气化,本乎自然也。故本穴治症极为复杂,犹海江之大,包含细流也。本穴为阴经之阳穴。治大风、肢懈、经逆不调、久疟、偏腹痛,嗌肿,咽干、卒疝。最常于口疾,即银海朗照之意也。张洁古曰:“痫症夜发灸阴跷。”本穴即阴跷之起也。

复溜

复,往来也。即《易》之“返复其道也。”溜,顺逝也。水以直流顺适为正。孰江有回澜,海有潮汐,岂水之真性哉。但回波溯流,不离渠道,进退消长,本乎自然。本经之脉,循内踝之后,由照海上太豁。别跟中,由大钟而水泉,以合于照海也。及其合照海之后,循经上腨内,复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复溜”。《针灸大成》谓:“病人脉微细几于不见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脉回乃可出针,亦复溜之意也。按脉微细,乃肾气衰弱之极也。物极则反,本穴犹地雷之复也,故名之以复”,而曰“复溜”。

交信

本穴与复溜相并,俱承照海而来。海有潮汐,潮汐有信。其穴与三阴交相近,因名“交信”。又信于五常为土,脾属土,由本穴交会脾之三阴交,将与肝脾二经合协,行其藏血、统血之用。以治女子经漏、月信失期、大小便难、疝,淋、癃、痢等症。或痛有定期,及季节有关之症,均可取此,故名之以“信”。

筑宾

古宾与膑通。人当腿部努力时,则本穴坚强坟起,如有所筑者。筑,杵也。杵之使,坚实也。本穴有利于膑。治腨痛、足痛,故名“筑宾”。又以本穴接近漏谷。“漏谷”与胫骨之漏血孔有关。因借髓传脑,故治癫痫、呕逆。循经上升,以为治也。

阴谷

本穴在膝腘阴侧稍下凹僻中,故名“阴谷”。足少阴之经,由本穴横抵足太阳经,而入委中。即《内经》所云:“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者也。本经由本穴起,循足太阳经伏流上行,过臀抵腰,复由肾俞穴入臀内,属肾,复循腹膜下行,络膀胱。由下腹部横骨穴处,循腹壁上行止于膈下。其直者,属肾,循腰肌上行,贯膈抵喉咽,循气管入肺,络心,注胸中。循胸腔下行、止于膈上步廊处。与循腹壁上行止于膈下幽门处,隔膈相对,相引、相通。

本经由委中至肾俞,一段经线,伏行于足太阳之下。所历各穴,为足太阳与足少阴两经共有之会穴。因足少阴经为治腰痛之主要经脉,故《针灸大成》谓:“腰背委中求”。盖以浅刺之,则足太阳经受之,深刺之,则着于足少阴经也。它如委阳,浮郄、殷门、承扶、会阳、膀胱俞、关元俞、气海俞、大、小肠俞各穴治症,均与少阴经有关。因知此段经路,为足太阳与足少阴两经表里叠行者也。近古医家偏重穴位疗效者多,追究穴名与经线之根源经历者少。故治病虽愈,而不问其所以然也。为此反复申明,供同道参考。研究针灸、不可脱离《内经》,研究《内经》,务须逐字推敲。

横骨

本穴位于横骨,因名“横骨”。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盖以经络上行之所过也。

大赫

赫,盛也,明也。《素问》:“火太过,曰赫□”。《诗》:“赫赫明明”、“赫赫炎炎”,“王赫斯怒”,俱为□盛奋发之意。本穴平于中极,为足少阴脉气所发,与胞室精室相应,蕴有赫赫之势。其所治症,多属子宫、阴器、局部之虚症。有助热生阳之功,即龙雷在下,水中发火之意。亦即《庄子》所谓:“赫赫出乎地”也。故名“大赫”。

气穴

本穴与关元平,关元为元气交关之处,本穴与之挨近,功能亦与略同。养生家凝神入气穴,即在于此。因名“气穴”。按养生家有静观脐下者,其凝神聚气处,约方寸许,详考关元左右,各有一气穴,每穴各距关元五分。关元之上为石门,之下为中极。中极、石门相距二寸,则关元穴位之领域,横竖各为一寸,其为方寸之地明矣。且本穴又为本经与冲脉之会穴,故其治症多与冲脉有关,如奔豚气、妇人月事、宫冷等症。

四满

本穴与任脉之石门及足阳明经之大巨相平,内应脐下方寸,为全身精气凝聚之处。故本穴别名“髓府”。又以其处为大小肠、膀胱、精室之夹隙,受四者严密包壅,故名“四满”。其所治症为积聚、疝瘕。大肠水泻、月信不调、恶血、奔豚上下诸症,均具胀意。又可因治病功能名“四满”也。

中注

本穴以任脉之阴交及足阳明之外陵相平。内应胞宫、精室,为肾水精气之集中。而肾之精气,藉本穴以达胞中,因名“中注”。其所治症,为腹中积热、大便坚燥、矢气、腰脊引痛、月事不调,目内眦赤,凡诸积热之症。取此穴可使精气内注,犹调之以肾水,俾通润四围脏器之燥也。本穴位于肓俞之下,即借肓膜传导,而注之以精气也。

盲俞

本穴平脐,与足太阳之肓门前后相应。内循三焦油膜,互为传导。其所治症,多与足太阳之膏盲、胞肓等穴意同。盖本穴通于诸肓之膜,而为之俞也,因名“肓俞”。

商曲

商为秋金之令,于六气为阳明。本穴内景所在,在胃与大肠之间,胃肠俱具屈曲之象,故名之以“曲”。胃与大肠俱属阳明燥金之经,俱属喜燥恶湿之性,且具秋商肃敛之气,故曰“商曲”。商言穴之性能,曲言穴之内在地位。且本穴与足阳明之太乙门平,乙亦曲屈也,又鱼肠也。《尔雅》鱼肠为乙,借此以合人身之肠也。又《礼记◎月令》注:“秋气和,则商气调”。本穴所治,多属胃肠疾患,以其内通胃肠之曲,外得商金之气,此亦本穴命名之一义也。

石关

本穴平于任脉之建里及足阳明之关门。其所应症,多为坚满充实之症,如大便不通、心下硬满、哕臆、腹痛、气淋、小便黄、脏有恶血、血上冲,多属肝脾范畴之郁结症。“石”犹病之坚,“关”喻治之通也。本穴与任脉之石门意义不同,因地位异也。

阴都

《淮南子◎修务》云:“阴气所聚,故名幽都。”幽,隐也,冥也。幽都,即阴都也。本穴秉少阴之气,外平中脘,内应胃弯。胃主中气,宜常充盈。故名“阴都”。于此处所云中气者,即脾胃之潜力也。肾脏、命门,为人身水火之元,有助于中土之气。譬如火在釜下,而功在釜上,犹大地春阳之生也。此之谓火生土,而水又在釜上,水上火下,水火交功,而万类生化,此之谓既济。由此观之,五行之土,所以居水火金木四者之中,而其为用,则在四者之夹间也。在人身喻脾胃为中土,又曰脾主四肢,乃深悟此理,而有此言也。道家有言“以土为釜”,乃内功之言,非用瓦器煮饭也。

本穴虽属肾经,其用则多关脾、胃、中气之事。但脾胃之气不宜过散,宜阴都常满也,故以穴名暗示之。人能洞明此理,则丰都、地藏,均在自家腹内。

通谷

本穴在幽门穴位之下。幽、谷,俱阴象也。《诗》云:“出于幽谷”。本穴与上脘平,有关气向上通也。《内经》谓:“谷道通于脾。”即水谷由食道下行入胃,化气之后,脾气散精,如行幽谷之中也。本穴治症,关于脾胃者居多,且能上通下达,故名“通谷”。

又考天枢之穴,近于横行结肠之两端,其用能通肠滞及燥结,故其穴别名“长谷”,喻其能通胃肠,乃治谷之下游也。本穴之名“通谷”,亦喻其能通胃肠,乃通澈谷之上游也。研究此穴可与天枢穴互参,运用此穴,可与天枢同取。

幽门

幽,阴而隐也。地下厚土之所治也。前穴为通谷,本穴曰幽门,即如肾经之气临于幽谷之门也。足少阴之气,行至本穴以后,即出腹部之阴,而达于胸廓之阳也。此后诸穴均在膈上。本穴与巨阙平,亦内应横膈也。足少阴之气由腹入胸,本穴为其一大关键,为走出幽隐之初步,故云“幽门”,一名“上门”。曰“上门”者,为气向上通,脱离腹腔之门也。

《内经》:“两阴交尽曰幽”。《周书◎谥法》云:“雍遏不通,曰幽。”以生理内景及功能言之,幽门居肠胃之交,遇硷则开,遇酸则合。针灸各书多谓幽门可治中焦雍遏诸症。则本穴与胃之上下口,均有感通。至于升降开合,则以补泻手法为之。按刺法不过补泻,补泻之变,不可胜用也。

步廊

步,度量也,廊,侧屋也。本穴在膈上,与任脉之中庭平。本经左右两线夹任脉,沿胸骨两侧,各肋骨歧间,均有穴位,犹中庭两侧房廊相对也。胸骨两测,本经各穴,排列匀整,如有尺度,故曰:“步廊”。治喘咳、呕逆,鼻塞、□食、胸胁痛、支满、臂不举。

神封

封,阜也,又闭而藏之也,又界也。国界曰封疆,地界曰封堆。本穴与任脉之膻中平。膻中为心主之官城;横膈以上为胸腔,胸腔最喜空旷,神之居也,神无形质,故喜居清虚境界,故名为“神封”,犹云神识封藏处也。治烦满、气短、咳逆,恶寒等症。

灵墟

穴与玉堂平。玉堂,神之居也。心藏神,故名之以“灵”。穴在胸膺坟起处,故名之以“墟”,而曰“灵墟”。与神封名义相同,治症亦略同。即《道藏》所谓:“心即神灵之丘也,神藏其中”者也。凡穴位之名以神封、神藏者,即人身神识性灵封藏处也。故本穴名为灵墟。其所治症,略同于神封,使神有所归,而不外散也。

神藏

本穴与紫宫平,胸腔为清虚之府,故有玉堂、紫宫诸名,譬如人居清静之地。则神识为之清朗。本穴在紫宫之侧,灵墟之上,犹神灵内守,得其安居也,故名“神藏”。

《淮南子》云:“神者,人之守也。”又“神者,智之渊也”。《道藏》则称:“胸廓为洞天福地”。喻人苟能清心寡欲,则随地清凉自生。若以为清凉世界在九霄之上,西天之西,则迷中之迷矣。

以上三穴,治症略同,均以神识为主。以本经此段经线在横膈之上也。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者也。故膈上诸穴虽源自足下,亦关神识。以其经络所经,通过心肺,非直从下腹而来。故其经俞,清而不浊。

彧中

彧,繁华茂盛也。本穴平任脉之华盖,且居“神藏”之上。神明内藏,彧乎其中矣,因名“彧中”。所治多为痰喘满闷之症,即如病气彧于中也。

俞府

俞,输也;府、内也。本穴平任脉之璇玑。璇玑具转动灵活之意。本穴借血气灵运,而促本经之气,输之内府,故名“俞府”。即有关内府之俞穴也。治咳嗽不得息,及诸胸满之症,用以俞达内郁之气也。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