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词序巧易的妙用(词序颠倒的好处)

时间:2023-11-21 00:52:22 阅读:877 作者:菊花日日開

词序,是指语句中词语组合的次序。通常,语言的表述需要符合语法规范,遵循一定的顺序规则。但是,有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有意改变一下既定词序,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可谓词序巧变,妙趣横生。通常,词序巧易的妙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词序巧易,语气迥异

句子中词序的改变,可以使句子表达的语气迥异。例如:

①我用了一刻钟才说服他。

②我说服他才用了一刻钟。

以上两句话中“才”字的先后次序发生了改变,所表达的语气也就迥然不同:①句语气是表达做这件事不容易,用时长;②句语气是表达做这件事很容易,用时短。

(二)词序巧易,改变语意

句子中词序的改变,可以使句子表达的语意重点发生改变。

例如:从前有位新任县令,见前任在一件积案上批了“查无实据,事出有因”八字,这位县令得知此命案牵累重大,涉及名门望族,彻查此案会比较棘手,故而为了逃避责任,他把案件批语颠倒为“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上报,结果使一桩本存疑点的案件变成查无实据,从而搪塞过关,不了了之。

又如:晚清时,安徽寿县有一恶棍,无恶不作。有一天,他闯进一个邻居家里,将独自卧床在家的病妇强行奸污,并将病妇手腕上戴的玉镯掳走。病妇的丈夫得知后求人写了诉状,将无赖告官。主家虽然想治无赖于死地,但又恐诉状写得过于直白泄露真情有损家庭名声,因此在诉状关键处用了“揭被勒镯”的隐晦之语。状纸写成后,主家心里并不踏实,唯恐无赖得不到重罚。于是,找到乡里名的刘讼师帮忙。刘讼师又看了诉状,仔细一推敲,提笔将“揭被勒镯”改为“勒镯揭被”,既保留了诉状含蓄的特点,有点明了无赖勒镯奸污的罪行,诉状呈上后,无赖果然被判杀头。

再如:清朝重臣曾国藩带兵讨伐太平天国,初期屡战屡败,皇帝很不满意。一日,师爷写奏折“屡战屡败,速发援兵”,他看后大笔一挥,改为“屡败屡战,速发援兵”。皇帝看后不仅发了援兵,而且还对其顽强作战之精神大为赞赏。词序巧易,语意大异——“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表明战者无能,屡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顽强,虽然次次战败,但是不肯认输,让人陡生敬畏之情。

复如:1949年9月,云南解放前夕,大批军统特务窜入昆明,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9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正准备起义的国民党云南省府主席卢汉打电报给蒋介石,为被捕的民主人士说情。蒋介石回电:“情有可原,罪无可逭(huàn,“逃,避”的意思)。”可见他已决心要除掉这批民主人士。卢汉立即把此电文拿给协助他筹划起义的李根源先生征询对策。李根源看后,提笔将电文的语序颠倒了一下,改为“罪无可逭,情有可原”。在昆明的军统特务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蒋介石“恩威并行”,既要镇唬一下民主人士,又要笼络人心。于是,对这批爱国民主人士手下留情,从宽处理。词序巧易,改变语意,从而巧妙保全了这批爱国民主人士生命。

(三)词序巧易,鲜明对比

句子中词序的改变,可以形成鲜明对照,增强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三国时枭雄曹操的口头禅“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人们耳熟能详。该口头禅中“我负人”“人负我”词序颠倒,形成强烈对照,鲜明地表现出了曹操冷酷自私的品行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处世哲学,让人印象深刻。

又如:旧时有个餐馆小二,看见一个阔佬进来,满脸笑容迎上前去,阔佬问:“有什么可吃的?”小二点头哈腰说:“您老,吃什么有什么。”一会儿,进来一个穷酸客,也问小二:“有什么可吃的?”小二冷冷地说:“有什么吃什么。”同样的六个字,因为“吃”“有”两个字的位置不同,意思完全两样,待客态度迥异。鲜明的对比中,生动刻画出了旧社会餐馆小二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

2018年12月19日,《人民网》登载题为《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署名文章,巧妙的从“吃”这一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袁门村的巨大变化。文章标题巧妙运用词序颠倒法,对比鲜明,语义突出,效果极佳。

再如:当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作为大后方的重庆,曾经流传着这四句话——“前方吃紧,伤师失地;后方紧吃,醉生梦死”。报人张友鸾刊发一条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新闻,报道了重庆国民党政府的社会现实。 这则新闻标题运用了巧易词序的方法,“吃紧”写出了前方战事吃紧的紧张气氛;“紧吃”写出了国民党官员依然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嘴脸。该报道构思奇妙,对比鲜明,让人们看清了国统区现实以及国民党统治者的腐败丑恶嘴脸,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轰动一时。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巧妙改变词序从而形成对比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应用实例比比皆是,譬如:“安全问题要时刻重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对假冒伪劣产品要严加治理,真正做到‘打假’,而非‘假打’。”等均是习见用例。

(四)词序巧易,寄寓褒贬

句子中词序的改变,可以寄寓作者褒贬之情。

例如:相传清代纪晓岚因对榨取钱财的庸医非常愤恨,于是就借用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通过换位手法巧改词序,新成一联:“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意思是庸医没有真本领,经常出事故,才导致被人们疏远,无人再愿找他看病了。正所谓:神来之笔成妙对,词序巧易嘲庸医。

又如:清朝光绪甲辰年(1904年),是慈禧太后的70寿辰,清廷的重臣为了讨好慈禧,纷纷请求搞大寿庆典活动,要求全国上下都要贴一幅内容相同的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但是慈禧当政腐败无能,慈禧五十岁寿辰,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吃了败仗,开放了云南等地;六十寿辰,甲午海战又遭失败,把台湾等地割让;这次七十寿辰正值日俄战争之后,东三省大片土地丧失,真是每逢慈禧祝寿,疆土必少。著名学者章太炎一想及此,义愤填膺,挥笔写下一联: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

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作者将“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巧易词序变为“一人庆有,万寿疆无”嵌入联中,虽仅易两字,但意思迥别,寄寓了对慈禧的嘲讽。此联一出,人们纷纷称赞,被传为佳话。

再如:同样是到访寺院,一首表达愉悦的唐诗被宋人莫子山颠倒顺序用以表达不满。据记载唐朝的李涉游访鹤林寺,遇到了寺里的高僧,相谈甚欢。于是在寺中的墙上写下了《题鹤林寺僧舍》表达自己的畅快之情: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据白珽(生于宋元之际)《湛渊静语》记载,一日宋朝文士莫子山前去登山,遇到一势利俗僧,临别俗僧向莫子山索要题诗,碍于面子,不好推辞,于是莫子山便将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首尾两句位置互换,变成:

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见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这首换序诗,通过巧换词序寄寓褒贬,将原诗对僧人的褒扬之情变成了对势利俗僧的辛辣讽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谓妙哉!

(五)词序巧易,回环成联

回文联,是我国传统对联中的一类。它是上下联用词相同、只是将词序颠倒而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颇具趣味,是我国我国传统对联中的一枝奇葩。

例如: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对联: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来到天然居就餐的感觉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构思巧妙,令人叫绝!

据说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十分得意。当即把它当成一个上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们冥思苦想,无人能对。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即席以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为题,对出了一副对联: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该联上联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下联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

而将纪晓岚这副回文联跟乾隆皇帝的的那副回文联放到一块,就又组成一副全新的对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乾隆帝上联出得好,纪晓岚下联对得

词序巧易的妙用(词序颠倒的好处)-第1张

词序巧易的妙用(词序颠倒的好处)-第2张

词序巧易的妙用(词序颠倒的好处)-第3张

妙,真是珠联璧合,令人击节称赏,成为了中国楹联史上一段佳话。

此外,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等,均属意境悠远、画面感强、自出机杼的回文联名作,此处不再赘述。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