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革命年代儿童的成长历程(60年代电影小兵张嘎)

时间:2023-11-22 14:42:08 阅读:131 作者:依菻芯

□ 谢奕俐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纵观儿童电影的发展,儿童成长的历程始终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与重要表现方向。儿童电影好似一面镜子,反映着不同年代儿童的成长轨迹,而这些轨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小兵张嘎》是1963年由崔嵬、欧阳红樱联合执导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电影,“十七年”儿童电影主要呈现为赞美新中国儿童幸福的生活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新少年”叙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以电影《小兵张嘎》为例,以他成长的不同阶段展开叙述,浅析革命年代儿童的成长历程。

这部电影以张嘎为革命年代儿童的代表,为我们展现其成长的不同阶段,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再现那个年代战地儿童的群像。影片紧密依托儿童本身,颇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范式和色彩,赢得观众的喜爱。电影的主人公张嘎,人如其名,是一个十分“嘎气”的孩子,他天性顽皮淘气,但又勇敢机智,年纪小小就与日伪军周旋,最终帮助八路军战胜日寇,立下大功,成长蜕变为“革命小英雄”。本文将从张嘎成长的起点、成长的转折、成长的蜕变三个阶段展开叙述。

革命年代儿童的成长历程(60年代电影小兵张嘎)-第1张

一、革命背景的熏陶:成长的起点

《小兵张嘎》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革命根据地——白洋淀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展开叙述。

主人公张嘎是一个13岁的小男孩。电影开篇,美丽的白洋淀映入眼帘,清波吟唱,苇白荷香,少年张嘎划桨向芦苇荡的远方驶去,极具诗意的画面留白长镜头,直接明了地为我们展现那个年代的风景风貌。虽然年代久远,拍摄设备有限,黑白的画面依旧可以让观众感受到那个年代清丽自然的独特魅力以及儿童自由自在嬉戏玩闹的无限美好。“游戏是孩子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儿童最正当最正常的行为,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的开心果。”儿童主人公张嘎本该在这样的环境里无忧无虑的成长,闲来无事河里抓鱼,爬树嬉戏,开心自由的生活。

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忧无虑的成长是一种奢侈。儿童的肉体和心灵往往遭受革命战争的创伤,现实图景让他们稚嫩的心灵过早地成熟起来,常常用成人才具有的自制力压抑着儿童身上的天性。这一点在张嘎身上完美体现,影片中原本对革命一无所知的的嘎子,在奶奶帮助八路军的行为和言语的熏陶下,建立起比普通孩子更早的革命是非观。他每天爬树放哨,为八路军老钟叔打掩护,听其讲抗战故事,让他初步对革命产生了朦胧向往。虽然他天性依旧是顽皮不驯、天真可爱、十分“嘎气”,但实际上革命的大环境已经潜移默化改变他成长的轨迹,耳濡目染使得他觉得抗日革命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拿枪杀敌,保家卫国,而这些都是和平年代的孩子所不会有的志向和目标。

因此,嘎子从小受到革命大背景的熏陶,是其成长为“革命小英雄”的开端。

革命年代儿童的成长历程(60年代电影小兵张嘎)-第2张

二、苦难童年的驱使:成长的转折

张嘎是战乱年代的可怜孩子,他的父亲早就被敌人打死,母亲也很早病逝,他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十分宠爱他,造就其顽皮、率直、好动的个性。在一次敌人的突袭中,嘎子亲眼目睹奶奶为了保护八路军而被日寇杀害,他敬爱的老钟叔也被带走。他一边哭着喊奶奶,一边紧紧咬着自己的手背,双目瞪视日寇离去的方向。这个细节描写将嘎子失去奶奶后的悲痛欲绝以及对于日寇猖狂行为的无比痛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至此,嘎子产生强烈的复仇心理,这是他正式踏上革命的第一个转折性事件,痛苦的童年使他被迫成长为“小大人”。

对于他去寻找革命部队为奶奶复仇和营救老钟叔的片段,影片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嘎子把行囊举在头顶渡河,深怕其被弄湿;嘎子的鞋都走得破烂,脚趾头都露出来,仍不停歇,继续努力前行;嘎子误认罗金宝为汉奸,将其捉弄等等。他独自上路,困难重重,心中那一股“犟”气,使他永不放弃,生动地诠释了他对于革命的向往,这与开始的耳濡目染相比,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彰显转折性事件对其内心的冲击之大,充分展现出革命年代儿童所独有的成长经历。

此外,嘎子选择加入八路军为奶奶复仇,不仅仅是他个体层面的选择,而是可以上升到以他为代表的革命时代儿童,所作出的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政治选择。影片中张嘎在找到部队后激动地抽泣,究其原因:其一,他将部队看作自己的家,他终于不是孤单一人;其二,自己终于可以成为八路军的一员,报仇雪恨,保家卫国。这可以看作他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重要性转折事件,虽表现形式上有所夸张化和模式化,但充分展现那个年代的儿童进一步成长为“革命小英雄”的阳刚之气与壮美之感,表现其内心对于革命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已不再是朦胧之感,而是有了具体的选择和实施方式。

革命年代儿童的成长历程(60年代电影小兵张嘎)-第3张

三、真实抗争的铸就:成长的蜕变

“新独立的民族或‘民族国家’的典型特征便是带着斗争、解放和牺牲主题(主旋律)的民族认同的‘英雄’想象。”建国初期的儿童作家们大多经历过战争的峥嵘岁月,他们通过回忆、想象、虚构等方式,将中国革命史上一幕幕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文本演绎在电影里。《小兵张嘎》也不例外,在主人公张嘎成长的过程中,终将其塑造成“革命小英雄”,实现成长的蜕变。

影片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将张嘎在真实革命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得栩栩如生。第一次是张嘎赤手空拳追逃跑的日伪军,他毫不惧怕敌人的真枪实弹,紧追不舍,与敌人扭打在一起,表现其超常的英勇,最终他战胜敌人,缴获一把手枪,并向区队长“嘎里嘎气”地展示自己的战果,表现其还保留着孩童的天真可爱,摸了屁股才发现自己受伤后又哭泣起来,则表现出孩童所独有的稚气。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投入革命之中,还保留孩童的天性,实现了成长的初步蜕变。

张嘎的终极成长蜕变在影片的末尾,他被敌军俘虏,关在炮台里。他表现出普通小孩所没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他趁乱打晕敌军,将煤油灯里的油浇在自己的衣服上面,从内部点燃炮楼,浓烟滚滚,但他凭借着顽强意志,与八路军里应外合,助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一次他终极蜕变,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革命小英雄”。

革命年代儿童的成长历程(60年代电影小兵张嘎)-第4张

小结

主人公张嘎的成长历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童,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但他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少年新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的少年们应当继续发扬张嘎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发挥自己所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一直屹立在世界的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 [英)安东尼·史雷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燕识花态,历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

2. 陈世联等著,文化与儿重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3。

本文作者谢奕俐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级本科生,指导教师:邵君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