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闲话大丈夫(大丈夫观点)

时间:2023-11-20 06:01:48 阅读:324 作者:那笑很假

闲话“大丈夫”

文‖安黎

1古人语境里的“大丈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真男人”,用坊间略带江湖的语说,就是“够爷们”。男人有真假之别吗?答案是有的,只不过衡量真假的标准并不统一,几乎每一颗人心,都是一杆自以为是的秤,一把无比任性的尺。你心中的龙虎,可能是我心中的蛇鼠;你心中魏巍的泰岳,可能是我心中飘飘的鸿毛。然而,人与人评判的微观性差异,在社会宏观性的评判标准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几乎可以达至忽略不计的地步。也就是说,就社会而言,对真男人还是假男人的认定,早就有着一条相对稳定的基准线。2按照社会整体的观念,真男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可以概略如下:有责任,有担当,有正义,有诚信,不轻易下跪,不轻易屈膝,不轻易示弱,不轻易被击垮。在这些事项中,下跪和屈膝,是最为忌讳的两种行为方式。所谓“男儿膝下有黄金”、“宁肯站着死,不愿跪着活”,以及“宁死不屈”等,所强调的,都是作为男人应具有的尊严感和廉耻心。尊严之于男人,犹如立柱之于房舍。立柱倒了,房舍也就倒了。3尊严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则是气节。气节主要表现在不仰仗鼻息,不卑躬屈膝,不阿谀奉承,不卖身求荣,不舍魂换贵,更不食嗟来之食。脸面,是尊严的组成部分。民间有言:人活脸,树活皮,老笼没沿死难提。这则俗语,把脸面和人的生死挂钩,其潜台词是,丧失脸面者,等于失却了做人的根本,甚至已蜕化至仅剩人的皮囊了。但问题在于,很多很多丢失脸面的人,不但活得异常风光,而且还拥有了一张变戏法似的阴阳脸:对强势者一张脸,对弱势者是另一种脸。 4很多人对孟子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论,可谓耳熟能详,却不知此几句话,是从一段较长的论述中抽取出来的。这三个慷慨激昂的并列句式,源自孟子与弟子景春的对话。景春赞许著名的说客公孙衍和张仪为大丈夫,其依据,是他们能“一怒而诸侯惧”。在景春看来,有虎狼之凶狠,有震慑之气势,能让诸侯们胆战心惊,即大丈夫是也。但孟子对其却并不苟同。孟子认为让人惧怕,那是蛮横和霸道之表现,与大丈夫的精神指向并不一致。那么,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究竟为何呢?答案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之道。”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即为如下的内容:居住在天下房屋最为密集的民间(用当下的语言表述,就是走群众路线),站立于天下最为公正的立场,按天下人都施行的普适之理,走天下人都走的光明大道。如果自己实现了志向,就引领百姓一起去奔往幸福;如果不能实现志向,那就特立独行,独善其身,去追求自己认准的既定目标。这段话,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的,与教科书上的翻译不大一致。在我看来,教科书过于生搬硬套,止步于字词的表象,缺乏对孟子思想的全盘考虑与深度领会。同时,在这段对话里,颇有意思的是,孟子还对“顺从”予以了否定。孟子不以顺从为美德,认为稀里糊涂的盲目“顺从”,非大丈夫之作为,而是“妻妾之道”。5按照孟子设置的标准,天下芸芸须眉,有几多实质性的大丈夫?正人君子稀缺,必致鸡鸣狗盗之辈大行其道;舍生取义者遭遇讥笑,必致苟且偷生者长盛不衰。中国男性血性之丧失,既非今日之始,亦非一日之功,而是有赖于奴性文化之绵延,与杀戮血河之激荡的双重造化。前者,是愚化;后者,是驯化。明朝万历年间登临华夏的传教士利玛窦,在观看上流社会的男性打架时,不禁哑然失笑:“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在目睹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后,利玛窦更是表现得少见多怪:“这些男人们不惜每天花费两个小时来梳理他们的长长的头发,考究地整理他们的服饰,他们就这样悠闲自得地打发着美好的时光。”6简而言之,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男性,并不能纯粹以生理为依据,还需要对其精神的样态进行考证。外形魁梧壮硕,张牙舞爪,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大丈夫”;外观矮小瘦弱,内敛拘谨,也不一定就不是“大丈夫”。为国的存亡而冲锋陷阵者,是为“大丈夫”;为族群的生死而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者,是为“大丈夫”;为家庭的幸福安康而辛勤努力者,是为“大丈夫”;为捍卫人类的公义和文明的价值而不惧杀头者,亦是为“大丈夫”。大丈夫,不一定在喋血的沙场上,在坐而论道的庙堂里,在夸夸其谈的讲堂里,而有可能在庸常生活的缝隙里,在风吹日晒的脚手架上,在被污化为“娘炮“的“小鲜肉”里。7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是不是好马,让其在遥远的路上驰骋,方能断定;是不是“大丈夫”,唯有使其身处险境和绝境,才能得到检验。

闲话大丈夫(大丈夫观点)-第1张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