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律诗对仗如何避免合掌的问题(律诗中的对仗有哪些要求)

时间:2023-11-21 22:26:11 阅读:641 作者:爲誰僞裝

合掌是律诗对仗之大忌。什么是合掌?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 “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另一种观点是,合掌除对句与出句意义雷同叫合掌外,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雷同也叫合掌。综上所述,律诗对仗合掌的毛病大致有“ 意义雷同 、 句法雷同 、 方式雷同” 等三种。

律诗对仗如何避免合掌的问题(律诗中的对仗有哪些要求)-第1张

意义雷同

何谓意义雷同,指所写的内容大致相同。比如写登山,意象密集,写了山写水,写了树写花,写了此景写彼景……都是从某个角度某个侧面写,意思近似重复,显不出层次,跳不出狭隘的视野,这也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

意义雷同是律诗中二联对仗容易出现的一个通病。它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读来昏昏欲睡,纵然你对仗再工整,敲字再细也不行。

如,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清·纪昀说:“此诗(中)二联,连用虎、鸡、马、牛,犯复。”同一类名词连用,不免门类重复,诗意贫乏。

此诗还算好诗,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采用“逆挽法”,可圈可点。

意义雷同、句法雷同

如,岑参《奉和杜相公发益昌》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注:“雨洗兵”,典出汉刘向《说苑·权谋》。武王出师遇雨,认为是老天爷洗刷兵器,后擒纣灭商,统一国土,战争因此停息。后人常以“洗兵雨”喻胜利结束战争。

中二联,明·王世懋评曰:“诗有古人所不忌,而今人以为病者。……‘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另外,四句尾二字:“随马、洗兵、征盖、去旌”都是动宾结构,句法明显雷同,另一毛病还在于表达内容过于接近,四句就写了出征的情况:一路上遇到云、雨、花、柳。

句法的雷同使得中二联对仗板滞,缺少变化;意思的雷同显得本诗视觉偏狭,涵盖甚少。可见即便是著名诗人,稍有不慎,也会出现意义和句法雷同的毛病,大大降低艺术效果。

内容、句法、句式对仗形式全雷同

如,沈俭期《被试出塞》

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

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

辛苦皋兰北,胡霜损汉兵。

这首诗的主要毛病就是中二联雷同,内容、句法、句式对仗形式全雷同。

“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二联都是写塞外战场的肃杀凄冷,意思近似,皆为正对、并肩对;句式全是“二一二”,“名、动、名”,基本是主谓宾式。吟咏一下便会明显感到节奏平板单一,不太协调。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名句都是以动物(蝉、鸟)的鸣叫声来反衬林山的静谧,以动衬静,两句一义,缺少变化,是为缺陷。所以,王安石把它同谢贞《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落”配合起来,构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对句,这样,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看到的是静中有动,听到的是动中有静,不是一意,就更工了。

周振甫说,“这里讲的一意还是内容不同,如一讲蝉噪,一讲鸟鸣;要是两句内容相同就成为合掌了。”(《诗词例话》),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当时律诗尚处在成型初期,人们的理论和实践尚不完善,尽管今人看来它存在一些弊病,仍不掩千古名句光辉。我们在写诗时,不能以古人不完善的地方为借口抱残守缺,而应扬长避短,推陈出新。

另外,律诗两联对仗要避免犯“四平头”。

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两联四句皆用同一类字起头,造成意义近似,语法结构相同。最常举的例子是: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中二联,纪昀评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这四句诗不光同类词连叠(平列四地名),更有甚者,将“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等地名,均用在诗句开头同一位置,尤显句法单调,语意拘束,诗味索然,更是诗家大忌。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