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沟通工作资料汇编(梦语工作日志)

时间:2023-11-19 17:30:50 阅读:141 作者:斜月帘栊

梦语分享,沟通工作资料汇编

沟通工作资料汇编(梦语工作日志)-第1张

一切沟通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本能的想象,我们想象所有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意图,一定有某种道德层面的原因。那应该怎么改变呢?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你要相信,人总体是善良的,更要相信,自己是善良的。

我们平时极力避免的坏情绪、坏习惯,其实曾经都给我们带来过好处,它们的初衷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比如悲伤,它帮助我们勇敢地接受当下的境况,比如内疚,它提醒我们一段关系的平衡需要调整,比如直觉,它总是能告诉我们一些理智看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它们,就要全然地接受,不和它们作对的情况下改变,我们最应该考虑的,其实并不是让学生能够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去得到更多的问题。

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什么?如果回答是学生的话就错了。那样的话,学校会按自己的想法塑造学生,忽视掉他们的个性。实际上,教育是一种服务,它服务于人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学校真正的产品应该是课程。

《语言是窗(或者是墙)》,它的内容是这样说的:

你的话像是对我的审判,

我仿佛见弃于人,备受责难,

在离开以前,我想问,

这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我愤然自我辩护前,

在我带着痛楚或恐惧斥责前,

在我用语言筑起心墙前,

请告诉我,我真的听见你了吗?

语言是窗,或者是墙,

它审判我们,或令我们自由,

当我说话、当我聆听,

请让爱的光芒经由我闪耀。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意义非凡,

假如言语无法传递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假如你认为我想责难你,

假如你感到我不在乎你,

请尝试透过我的语言,

聆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语言是窗,或者是墙。对,这就是整个非暴力沟通体系的核心,那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的语言,让它从一堵疏离人与人关系的墙,变成一扇打开人与人关系的窗。

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思维,教会孩子乐观的技能,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首先,有两个错误是父母经常会犯的,第一个是把自信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但这并不能让孩子学习到乐观,反而会起反作用。家长需要的不是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应该教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使孩子获得掌控的能力。

第二个错误是,用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的解释风格批评孩子,这会使孩子习得悲观模式。当你发现孩子犯错时,要着重于特定和暂时性的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然后如何通过三个步骤,教会孩子乐观的方法,第一步,教导孩子不要相信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第二步通过记录识别自己的 ABC 模式,然后反驳自己,找出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第三步,化解灾难,根据最坏的情况、最好的情况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别制定反攻计划。

当孩子把这套反驳自己的技巧学会,并能够熟练运用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自动的思考方式。这会对他一生的成长,都有极大帮助。因为他可以在思想妨碍做事的时候,就立即反击,比如正在考试的时候,在台上演讲的时候,邀请别人约会的时候,他都会把不利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就像获得了一种对悲观的免疫力,用乐观作为武器,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想想看,当你说“我儿子继承了我的乐观”时,你会有多骄傲。

逆商是什么呢?逆商指的是你有没有在困境中看到机会,甚至进一步化危为机的能力。现在除了智商、情商很受人们关注,逆商也是看一个人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指标。

人生是由一个接一个挑战构成的,你想想,求学,工作,恋爱,婚姻,育儿,养老,哪一项是件容易的事呢?都是挑战。

当逆境来临时,如果归因于个人的原因,或是永久的原因,这就是悲观的归因风格。而如果给出的原因是暂时的,或者是外在的原因,则是乐观的归因风格。从不同的归因风格就可以看出人们应对逆境的潜台词。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为什么乐观者往往成功呢?在了解了“习得性无助”之后,我们会知道,这是因为乐观的人,更倾向于把困难归因为外在原因,因而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掌控感。一旦掌控感增强了,就不会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响。而逆商理论中的很多工具,正是教我们如何克服无助感,重新建立控制感。接下来你还会听到更具体的方法和工具。

建立了一个四维度的逆商评测模型,简称为CORE。这四个维度分别是掌控力,担当力,影响度,和持续力。

逆商评测的第一个维度是掌控力,它的关键字是“觉得”。

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对于不利的事件的掌控有多少?”,很显然,这是一个主观的感觉。但是,正是这个主观感受,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自主能力。听起来有点玄乎啊,就是你越觉得自己能掌控,你就越能掌控。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只要我们采取行动,行动本身就会增加我们对事情的掌控力。所以行动和掌控感是互动的,是可以相互增强的。比如在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师往往会推动来访者在行动层面去做一些容易的,小的改变,例如第二天按时起床。当患者做出行动的那一刻,他的掌控感就会得到增强。

比如说,很多人都曾想过要每天跑步半小时,然而事实是,能够长久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有研究表明,如果你先要求自己做到每天花两分钟时间换上跑鞋,这个简单的行动,就能增加你的掌控感,帮助你更好地坚持跑步。

第二个维度是担当力。担当力是指一个人对事情的结果承担责任的能力。我们担当力的分数越高,说明我们愿意为结果承担的责任就越多。当我们更愿意承担责任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逆境。

关于担当力这个部分,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曾经在《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中,写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好的经理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在事情很顺利的时候“看窗外”,在事情不顺利的时候“照镜子”。

意思就是说,当事情很成功,他们会把成功的因素归结于外界,比如运气好。当事情遇到困难,他们会去照镜子,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其实就是担当力的一种体现。

第三个维度是影响度。面对逆境你可以问自己:“这个逆境会对我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吗?”逆商低的人,遭遇一次不顺利的事件,负面影响就可能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一场糟糕的会议把一天给毁了。或者,一个交易员早上出门前跟老婆吵架,结果当天的交易亏了很多钱。

所以当逆境来临时,限制它的影响范围是极其重要的。就好比一个地方发生了火灾,消防员到场之后,首先要做的是防止火势蔓延到其他区域。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建立自己的情绪防火墙。在心态上,不要把不好的事情一味放大。

第四个维度是持续力。在这个维度里面,你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逆境会持续多久?逆境的起因会持续多久?”。

比如说,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数学成绩差,如果说到这件事,他总是耸耸肩,无能为力地说,“我没办法啊,我就是懒,我爸爸说我的懒惰是从他那里遗传的。”

这意味着他认为问题是永久性的,本来只是一个领域的困难,只是学习数学有困难,在他眼里就是人生的灾难。

但是,如果这个孩子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差,只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一旦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数学成绩就能够提高。这样看待这个问题,逆境就不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状况,而是一个暂时性的挑战。

你可以想象,第二种心态的孩子,肯定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会要积极得多,数学成绩也更容易提高嘛。

通过掌控力,担当力,影响度和持续力这四个维度,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逆商,也可以去评估其他人或者是团队成员的逆商。请记住一点,不论逆商处于什么水平,逆商都是可以提高的。逆商不代表你的命运,它只是反映我们应对逆境的方法,也只是多年来形成的潜意识的行为模式而已。

提高逆商的工具箱,简称为LEAD工具箱。应用LEAD工具箱分为四个步骤,是依次进行的。第一步是倾听我们对逆境的反应,第二步是探究我们对结果的担当,第三步是分析证据,第四步是做点事情。这四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应对逆境的流程。

在讲述这个部分时,我会穿插一个瑞·达利欧的真实故事,瑞·达利欧就是《原则》这本书的作者,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我们都知道,投资领域不确定性特别大,有太多的人因为遭遇困境而一蹶不振。但瑞·达利欧却能在破产后东山再起。那他是怎么面对逆境的呢?我们拿着LEAD工具箱一步步看。

LEAD工具箱的第一步,倾听我们对逆境的反应。

1982年底,三十多岁的达利欧看空美国经济,认为经济走向崩溃的概率是75%,由此他买入了黄金和国债期货。但事实证明他错得很离谱,在接下来的十八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股市也大涨,他因此亏了很多钱。

达利欧自己回忆说,“我在这段时期的经历,就好像不断被球棒打到自己的头。犯下如此大的错误,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是极具羞辱性的。”

达利欧对逆境的第一反应,是被打蒙了,其次是觉得羞愧。其实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逆境,第一反应都跟这类似。

而如果我们用本书中的LEAD工具箱来看,史托兹博士认为,其实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做得更好。

作者提出,我们跟自己可以玩一个小游戏。一旦发现逆境来临,我们的大脑就马上敲响警钟。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好玩的声音来表达逆境来临。比如大声的叫“bingo”、或者发出搞笑的声音。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好玩的声音和让人大笑的警告,本身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更加积极的应对逆境。第二个好处是,当大脑敲响了警钟,就帮助我们打断了潜意识的自动反应。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去判断潜意识中的自动反应,是属于高逆商反应还是低逆商反应。然后去调整这个反应模式。

在接收到了进入逆境的警告之后,接着我们进入第二步,探究我们对逆境结果的担当。

在担当的这一步,达利欧在当时的逆境中处理得很好。

由于亏了太多的钱,当时他已经付不起桥水员工的工资了,于是员工一个接一个地离开,直到最亲密的搭档也离开了,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

为了实现收支平衡,他不得不向父亲借了4000美元,然后卖掉了第二辆车。

这一切的过程,达利欧并没有怨天尤人,他都担当了下来,为后果承担责任。

LEAD工具箱的第二步认为,在面对这种情形时,我们不要过分的自责。因为无论过分的自责还是推卸责任,都不能增加我们的掌控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我们要对确认的部份负责,把影响限制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LEAD工具箱的第三步。

一个奇妙的事情在于,在我们决定对结果负责的那一刻,我们对事件的掌控感马上就会增强,并促使我们采取行动。

LEAD工具箱的第三步是分析我们身边的证据。这是一个质疑的过程,作者为我们精炼出了我们可以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第1个问题是:有什么证据表明,当下的情况是我无法掌控。

在遭遇大幅亏损、公司团队解散的打击之后,达利欧并没有一蹶不振,他在努力地寻找生活中依然可以掌控的因素。比如说对错误的反思,这是他完全可以掌控的,比如说发展新的客户,也是他可以掌控的。

甚至,即使是比破产更糟糕的逆境,人也是能够在其中建立自己的掌控力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曾经在纳粹集中营生活了好几年,最终幸运地逃出。后来他写到,集中营的确是个非常容易令人绝望的地方。但是,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人依然可以去发掘自己的掌控力。

他观察到,那些在集中营中失去了希望,失去对自己掌控力的人,最终大部分都没能熬过来。而那些坚信自己最终能够活下来,发掘了自己的掌控力的人,最终活下来的比例远远高于前者。

第2个问题是“有什么证据表明逆境一定会影响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也许,当人们被逆境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时候,第一时间会认为这个逆境是天大的灾难,会把你的一切搞砸。

但是,当你真正地应用本书提供的工具去做理性分析之后,你会发现我们往往会高估逆境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力。

第3个问题是“有什么证据表明逆境必然会持续过长的时间?”

回到达利欧的故事,在最窘迫的时候,他几乎破产,甚至筹不到足够的钱买一张机票去得克萨斯州拜访一个潜在客户,最终他也没有成行。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不认为逆境会持续很长时间。他开始逐渐培养新客户,并组建了一支新团队。然后桥水就慢慢地走出谷底,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完成了第三步分析证据,我们就走到了LEAD工具箱的第四步,就是要做点事情。前面我们讲到过,行动本身就会增加我们的掌控感。所以,行动也可以说是走出逆境最重要的一步。

我们来看达利欧在那次逆境中所采取的行动。

他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反思,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他重新培养新的客户,并组建新的团队。他更加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帮助自己做投资决策。

正是这些一步一步的行动,帮助他走出了人生低谷,创造出了更大的成就。

关于逆商,我们重点讲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逆商对我们有什么用?逆商从三个现代学科中吸取了大量精华,分别是认知心理学,健康新论和脑科学,而这三个学科的知识,对我们都有很实在的用处。

第二个关键词,如何评估自己的逆商值,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型叫CORD模型,一共四个维度,分别是掌控力,担当力,影响力和持续力。

第三个关键词,如何提高自己和他人的逆商?作者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箱,叫做LEAD工具箱。一共四个步骤,四个步骤依次进行。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对逆境的反应,第二个步骤是探究对逆境结果的担当,第三个步骤是分析身边的证据,第四个步骤是做点事情。当我们按照这个工具箱去行动的时候,就能够帮助自己或者他人,更好地走出人生逆境,迈向下一个高峰。

这里,我想引用达利欧在《原则》那本书中经常讲到的一句话——痛苦是进化的良机。愿你应用本书提供的工具,不断提升自己的逆商指数,将痛苦转化为人生进化的良机。

让你的说话更有力量,有五个必备技能:

第一, 用表演辅助表达。你可以调动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可以借助道具,这样做会强化你想让别人记住的东西,进而起到影响听者的作用。

第二, 用听懂为解释铺路。既要保证自己听懂对方,重复对方的话显示自己听懂了;也要让对方听懂自己,用提问核实对方确实听懂了。这样沟通下来,也就顺利地完成了解释。

第三, 用“垫子”为问答做缓冲。这个垫子可以是“赞美垫”,就是夸对方问题提的好,也可以是“多人垫”,说对方的问题有代表性,还可以是“示弱垫”,降低对方对答案的质疑。这些都可以有效地为接下来的沟通起到缓冲作用。

第四, 用“共情”创造共振的场。一般来说,如果对方给出的是观点,你就补充例子让他的观点成立;如果对方给出的是事实,那就帮对方提炼出观点,让他觉得自己很高明。这样可以让对方在受用、顺耳的情况下自然地向你的思路转移。

第五, 用扑克牌练习说话。你可以随意挑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各18个,分别写到扑克牌上,然后随机抽取词语进行说话练习,打造你的三寸不烂之舌。

其实会说话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掌握了它的技巧和心法,你也能成为一个沟通高手。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刻苦的训练。唯有持之以恒的行动,才能让你真正具备说话的力量。

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指令,而不是禁令,就是说,多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而不是不许干嘛干嘛。

父母想要纠正孩子的错误,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像是“你这样做让我很伤心”,而不是单纯地指责孩子。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先认识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才有能力进一步去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提升孩子的人际认知,通俗地讲就是社会能力,主要指解决冲突的能力和跟人相处的技巧。但 ICPS 这个词有点拗口,不大好记。ICPS 方法是用来指导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她希望孩子遇到问题,能大声说出“我能解决问题”,这几个单词 I Can Problem Solve 连起来,首字母也是ICPS,而且意思非常明确,孩子自己就能记住。

通过 ICPS 训练,我们可以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自己开窍,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前面提到的这些老问题,或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问题,它都能派上用场。

碰到问题,别忙着责怪孩子。问题的重点,也许不在于孩子犯了什么错,而是大人和孩子关注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最好的办法,而是为了开拓思路。让孩子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止一个解决办法。如果我的第一个办法不管用,我可以试试别的办法。这样,当办法行不通的时候,孩子就不容易气馁。

当孩子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不用担心他们的办法不够好,或者不奏效,也不用急于教给他们所谓的好办法。父母要鼓励孩子,就同一个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然后引导孩子,思考他们的办法会有什么后果。孩子会自己发现,哪些方法很糟糕,哪些方法更好。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拥有了更强的社会能力。

总结回顾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双方关注到的重点不同。遇到问题,必须先找准真正的重点,也就是父母和孩子都能认可的重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说到了ICPS的基础训练,也就是字词训练和理解感受的训练,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父母不光要让孩子拥有工具,还要教会孩子熟练掌握工具,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独立思考。

最后我们说到,在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想出的办法不够好,或者不奏效,父母不要急于灌输自己的办法。ICPS的升级版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并且思考办法的后果。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愿意多多照顾孩子,多为孩子分担一点事。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永远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他们有潜力,也有能力去处理许多事情,他们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千万不要用我们的爱,剥夺了他们自己成长的机会。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