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其后裔代代相传两千年(张骞65世后裔)

时间:2023-11-20 09:28:57 阅读:651 作者:寂寞光年

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我们不否认好女人对男人所起到的作用,但是,也要必须承认,一个男人是否能最终成功,更多的还是取决于自身,外人是很难影响到其本质。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会充满荆棘磨难,前进的人会走的非常艰难。这个时候身边能有人出现搀扶,陪同自己一起走下去,无疑是巨大的帮助。张骞落难匈奴时,便有这么一个女人,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帮助张骞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她就是张骞的妻子。

其后裔代代相传两千年(张骞65世后裔)-第1张

像影视剧第一种,直接忽略张骞妻子的片段,我们有时也能理解,毕竟,史料不多,确实没有着重描述的必要。但第二种就有些过分了,明明出现了,却要以偏离历史的代价强行结尾,未免太过荒唐。比如说,在某影视剧中,张骞通过妻子的帮助逃离了匈奴控制,勃然大怒的匈奴单于遂将张骞妻子抓了起来,活活打死。

像这种事情,显然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张骞早前率领队伍进入河西走廊,目的是拉拢大月氏结盟,合力消灭匈奴。但很不凑巧,刚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骑兵活捉,而后被送到匈奴王庭。匈奴人知道张骞此行的目的,但并没有杀他,而是进行一系列“软硬皆施”,还送了一个女人,想使得张骞放弃游说西域的念头。

其后裔代代相传两千年(张骞65世后裔)-第2张

然而,张骞一直谨记汉皇嘱托,怎会屈服于匈奴条件之下。匈奴单于没办法,只能将其控制起来。就这样,张骞坚持了十年,终于等到了机会。一次游牧中,趁匈奴防守松懈,张骞带着妻子逃了出来。

随后,张骞继续坚持使命,带着妻子前往大月氏。然而,大月氏自从被匈奴赶走,已经找到了新的国土。新家园的富饶使得大月氏人安居于此,变得厌倦战争,更别提复仇了。因此,张骞这次游说失败,只能灰心踏上归程。

纵然张骞此行未能完成汉朝使命,但他一路上积累了大量外域见闻,并靠着坚韧踏出了一条“丝绸之路”,对于汉朝来说,是具有凿空拓荒的意义。

回过头来看匈奴对张骞的态度,或许会令很多人不解。从张骞拒绝的时候,匈奴人就已经明白这个汉人不会屈服,但是,为何匈奴不仅送给他一个老婆,还一直留着他,没想过他会逃跑吗?

其后裔代代相传两千年(张骞65世后裔)-第3张

其实关于这点,文章开头已经说了,就是匈奴与汉朝的关系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双方国家只不过潜意识中达成了一种默契。匈奴人没有除掉使者身份的张骞,汉朝同样选择重用匈奴身份的金日磾等人,这便是双方“不谋而合”的政治手段。

在张骞回到汉朝后,并没有因为找了一个匈奴妻子而受到惩处,而是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

从西域归来后,张骞官职一路晋升,先升为太中大夫,而后三年再次封侯,为博望侯,封地在河南方城县的博望镇,食邑2000户。

当时汉朝有个规定,朝内封侯的官员,除了十月可以进京述职,其他时间都要呆在封地内,张骞自然也要遵从,于是,他与老婆孩子多数时间都呆在方城生活。

其后裔代代相传两千年(张骞65世后裔)-第4张

公元前121年,张骞跟随李广前往北平地区打击匈奴,由于期间打了败仗,张骞被贬去爵位,沦为庶民,但他的封地并没有被收回来。两年后,朝廷任命张骞为中郎将,再次出使西域。此刻,张骞的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可以好好照顾自己。

只要封地一直存在,张骞的子孙们就能一直在方城生活下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公元前115年,张骞从西域回来后的第二年便死去了。在他死后,子孙后代们依然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方城,朝廷也没有因他们具有匈奴血脉而故意发难,这就使得张骞的后人迅速在方城繁衍扎根,流传至今。

据博望镇的老人讲,原先博望镇还保留着许多汉代建筑,据说,是张骞生活在这里时,亲自所建。可惜,到了现在,这些古建筑都在各种天灾人祸中毁掉了。不过,在一些张骞后人的家中,他们还供奉着张骞先祖的牌位,牌位两边是一副对联。

其后裔代代相传两千年(张骞65世后裔)-第5张

对联上联为“博留受封流芳远”,下联为“洛巩迁居世泽长”,横批“张家百忍”或“张公百忍”。

据当地政府统计,至2010年,在方城县周围各村生活的张骞后人累计有836户,人数总共3908名。

这些后人对先祖非常的敬重,逢年过节,必然少不了烧香祭拜。在二零零九年,他们还曾到过张骞之前的老家“认祖”,回归故里。两千年前的精神经过代代延续,流传到了今天,每逢提起,仍然记忆犹新,方城的存在,也是张骞精神的一个见证。

参考资料:

『《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张骞的后裔》』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