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一张张脸谱表现着舞台上的忠奸(戏说脸谱中的人物故事)

时间:2023-11-21 07:34:11 阅读:884 作者:摆动的旋律

​​​​【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在那些缤纷的颜色中,红色表示忠烈,黑色表示刚直,黄色表示凝练,绿色表示草莽,蓝色表示忠厚,白色表示奸诈,灰色表示阳刚,金色表示神灵鬼怪。

想起脸谱

作者:草川人

这几年由于新冠疫情肆掠,再加上被日常琐事的牵绊,很久都没有看过秦腔了。前段时间,在一家剧院看过一个关于《三国演义》的某个选段。原本不怎么看秦腔的我,不仅被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时,也被剧中人物那一张张艺术性极强的脸所折服。那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无不让人拍手称快。

其实有时候,哪怕你不去观看秦腔的故事情节,单单从一张张威武的脸上,就能判断出这些人物的忠奸。这也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听过的歌曲《戏说脸谱》:“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呀,好像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

说实在的,每次听到这首歌曲,那熟悉又激越的旋律,那精美的唱词,总是让我的小内心激动不已。每次听到,仿佛就能看到那一方戏台上,各种剧中人物捧着长胡子或奔跑、或跳跃、或手中握着各种武器在耍、在战斗,也或一人与另一人正在振振有词地对白。时高时低的锣鼓声,跟着剧中人物,时而激越,时而舒缓。

每次听到有人唱《戏说脸谱》,也总是把我带回年幼无知的少年时代。我成长的年月里,物质极其匮乏,身边所有的玩具,不是用泥捏制的,就是用面捏制的,也或者是用一张张废旧的纸张折叠而成。面对当下孩子们多种多样的玩具,在我们那个时候,简直想都不敢想。但作为孩子,我们稚嫩的心灵深处,对很多事物同样充满好奇和向往。

正月里迎着茫茫风雪看完一场木偶戏,回家后心绪总是难以平复,经常想着要是自己也有一张那样多姿多彩、威风凛凛的脸该有多好。一群小伙伴坐在一起,便开始琢磨起来。于是乎,张三找来了红纸,李四拿来了绿纸,小五拿来一张大黄纸,至于黑纸,我们直接在白纸上用墨汁进行浸染就可以了。根据木偶戏剧中人物的形象,便开始制作起来。

用剪刀大概剪出需要制作的脸样,再根据那人物的脸庞,用彩色的纸条贴出需要的样子,而黑色脸样,直接可以用毛笔画上去。因为天冷,三四个孩子便坐在某个孩子家的热炕上制作。整整一个下午后,我们便拥有了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面具,来充当脸谱。由于全部是用薄纸制作而成,无法在纸上打孔穿上细线。而如果没有棉线进行绑扎,就无法戴在脸上。

最后我们还是想出了很奇妙的办法,就是在已经制作好的面具两边,糊上五六层纸,薄纸就变成了厚纸。然后在两边厚纸的中间,各剪出一个圆圆的小孔,孔内穿上母亲缝补衣服的棉线,一张张面具就制作成了。此时的热炕上,已经无法再看,被无数碎纸屑弄成了垃圾场。最后在父母的喊声里,像猴子一样溜下热炕。

正月里的天气,在苍茫的陇南大山深处,和腊月的寒冷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风吹在脸上,有生疼的感觉,如果不活动,没有穿棉鞋的脚,都会被冻得红肿。哗啦啦一下,小伙伴们来到打麦场上,仿佛一群麻雀落到了草垛上。先是从家中烧的柴火堆里找到各自喜欢的武器,再彼此把刚刚制作好的面具相互绑扎在脸上。准备战斗了,根据剧中人物的忠奸,分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后开始满场乱耍,挥舞着手中的棍棒,你追我赶,口中不时大叫着。一时间,整个打麦场,似乎变成了猴子耍把戏的现场。

一场玩下来,每个孩子头上都已经直冒大汗,贴身的衣服也早就粘在了身体上。但伙伴们似乎还没有玩尽兴,稍微休息片刻后,把忠奸的角色互换一下,也相互交换了面具,再来了一场疯疯癫癫、轰轰烈烈的耍猴游戏。一张张纸质的面具,迎着冷风,在打麦场上飞扬、翻滚。直到夕阳西下,月亮探出马耳坪梁,孩子们依然没有尽兴,最后在父母的高呼声中,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而且都将脸上这一张张粗糙的面具视为珍宝。

这就是我无知少年阶段的一截生活,无忧无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随心所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游戏彻底离开了我们的生活,那一张用纸制作的面具,也飘散在了风中。那群打麦场上玩游戏的孩子,有的辍学了,有的上了中专,而我进了高中。

说来也怪,有些事情可能不仅仅是巧遇,也可能是被某个空间所注定的吧。上高中后,我有一个同学姓张,父亲是县秦剧团的领导。有个周末我没有回家,几个同学约上,说一起去县剧院溜达,说不准还能蹭着看一场秦腔呢。到了剧院,那位张姓同学已经在等我们,但不巧,那天剧院没有任何演出。于是他带领着我们在整个剧院里转了个遍,还有几位同学在台上学着演员,吼了几声。

玩了一会儿,都觉得索然无味,准备离开时,那位同学说,我带着你们去看表演时演员穿的戏服。我们到了后台的储藏间,发现一个个箱子整齐地码放在屋子里。打开箱子,一件件戏服出现在了眼前,有些同学甚至试着穿,但最吸引我的却是墙上挂着的一张张秦腔脸谱。当然了,演员唱的时候,这些脸谱是被画在脸上的,而不是戴着面具。但作为化妆师的用具,这些样品都是以面具的形式保存的。

一张张脸谱表现着舞台上的忠奸(戏说脸谱中的人物故事)-第1张

挂在墙上的一个个脸谱面具,颜色各异,猛然看上去色彩缤纷。走近细看,却都做得那么精致,不仅线条优美,而且每个都非常生动。每一个脸谱面具上,不仅洋溢着人物的性格,更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遗憾的是,那些脸谱面具只能拿在手中欣赏,并不能戴在脸上。我们其中有一位同学是学美术的,他要求给我们做化妆师,在我们脸上画出这些脸谱,但都被同学们以洗起来麻烦为由而拒绝了。

在之后的许多年,因为学业、因为工作整天忙忙碌碌,就再也没有接触过秦腔脸谱。直到我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后,才知道天水的鸿盛社脸谱,曾一度风靡陇上,我也有幸编发过一些关于脸谱的稿子,但一直未能到现场进行直观地欣赏,这也算是又一个遗憾吧。

脸谱到底起源于何时,似乎众说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源于南北朝的北齐,说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带面具的男子独舞。此外,《后汉书》中记载:“坐列巫史,禜祷群神。”可见在举行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

《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中说道:“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可见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中“我惭贱丈夫,岂异带面傩”也能反证,人们在进行傩礼时是需要戴面具的。

根据记载,脸谱起源于面具,将面具的样子和图形直接画在脸上。唐代就有“涂面”的记载,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即表明了用染涂脸面表现鬼神的形象。宋代徐梦莘《三朝北门会编》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记载了宋徽宗的两个佞臣以“粉墨做优戏”,口出市井浮言秽语,蛊惑皇上。元代杂剧盛行,在《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的大幅壁画中,出现了元杂剧正面人物中的“整脸”的谱式。

到了明代,昆剧演出开始盛行,净丑都画脸谱,每个角色又有一个专谱。其底色多是根据说唱文学中的描绘或演员自己的想象设计的,如:关羽的底色是红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谱式是夸张的眉眼部分。

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

尤其天水鸿盛社秦腔脸谱,主要以刻画武将、神话人物而见长,威风凶悍,形象逼真,气势逼人。更为奇特的是天水鸿盛社脸谱将人物惯用的兵器也绘入脸谱中,可谓脸谱绘制中的创举,在脸谱文化中独具神采。

天水鸿盛社,原名西秦鸿盛班,创建于公元1899年,即清光绪二十四年。创始人李炳南,原籍陕西周至县,青年时即以秦腔艺人的身份来天水,前后三代为班主,经营鸿盛社,成绩卓著,在天水、陇南、定西一带享有盛名。

天水鸿盛社花脸戏较多,脸谱丰富多彩,主要集中在《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列国》等剧目戏曲人物当中,目前尚存300多幅。天水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对鸿盛社脸谱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皮影、木偶艺术、书画、彩塑、陶艺、雕漆艺术等,还有传统民俗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鸿盛社脸谱的形成。

走出一堆历史资料和文献,回想起舞台上那一张张可以表现人物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的脸谱,把历史演绎得活灵活现。在那些缤纷的颜色中,红色表示忠烈,黑色表示刚直,黄色表示凝练,绿色表示草莽,蓝色表示忠厚,白色表示奸诈,灰色表示阳刚,金色表示神灵鬼怪。再回到现实中,丰富的戏台上,演绎的不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吗!​​​​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