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知识 > 轨道交通 正文

怎样的城市化是可取的

时间:2023-11-22 09:03:11

西安居民住房新变化
从居民住宅的变迁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西安市城调队近期调查表明,西安居民住房不仅趋于宽敞、舒适,房产不断提高,而且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居民住宅面积越来越大
调查表明,西安居民户均住房建筑面积近60平方米。西安商品房建设步入快车道,90年代全市住宅竣工面积不断提高,1991年竣工面积为95.84
万平方米,1993年增至144.88万平方米,1995年再上新台阶,达到252.85
万平方米,1997年为286.05万平方米。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为西安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证。 居民户均占有房产约8万元
西安市城调队和有关房地产评估机构联合,依据居民住宅的地理位置类别、相应地段的土地出让金多少、房屋的竣工年代、房屋的结构、建筑面积等指标,对全市抽中居民的房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居民户均房产近8万元。 居民住宅愈来愈讲究
据调查知,有97.6%的居民已住进了多层或高层楼房,只有2.4%的居民住在平房中,且大多在市内。住宅成套率也有很大提高,87%的居民住进水卫设施齐全的单元套房。从居室分布来看,一居室户占5.4%,二居室户占64.8%,三居室户占25%,四居室户占1.4%。从居民住房结构分,砖木结构占2.4%,砖混结构占93%,钢筋混凝土结构占4.6%。据调查,74.6%的居民家中拥有不同的取暖设备;88.1%的住户使用气体燃料;70%的家庭拥有电话;1999年西安市人均室内装饰品支出50.73元。
调查表明,市民对居住地周边的教育学习、娱乐休闲、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人文环境倍加关注。尽管西安南郊的众多商品房每平方米高出全市平均价100多元,但购买者仍然踊跃。
西安地铁
2011年,地铁将从千年西安古城之下呼啸而过。它不仅将给西安人的出行方式带来变革,更重要的是将给西安人带来巨大的财富机遇。
“两年后,西安首条地铁将运行!”西安市地铁办副主任、总工程师雒继锋日前透露。西安地铁的脚步,真的近了。四年后,两条“十字形”的地铁主线路将形成!
西安人的出行由此将进入憧憬已久的“轨道交通”时代,同时也必将进入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地下钱龙”时代。四通八达的地下快速交通网络,无疑是流淌财富的地下河流,而一个个地铁站口更加像是巨大的财富“漏斗”。
三年以来,从后围寨到纺织城,从北客站到韦曲的西安地铁沿线,尽管施工带来不便,尽管交通有所拥堵,但西安要有地铁的消息还是让人期待、振奋。
不过,更令西安人期待的或许还有一个地铁GDP“增长梦”。“地铁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经济革命。”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卢山冰认为,作为西安地铁的衍生和延展,地铁经济的发展绝对值得期待,在北京、上海两地的地铁发展当中,其实都已经获得证实,尤其是目前还处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刻,就更显得意义不凡了。
据测算,如果西安地铁整个线网建成需要20多年时间,那么每年25亿至3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20年左右,无疑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有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广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1∶11和1∶14,据西安市地铁办结合西安实际情况和铁路建设对经济增长1∶7.83的贡献率统计,西安地铁项目对地方经济的综合贡献率保守估算可达1∶7。如果简单以此估算,每年25亿至30亿的投资,将每年能带动175亿―210亿的GDP,地铁项目还将建设多年,而西安2008年GDP才2190亿元。
谈及地铁对经济的带动,西安市地铁办主任、地铁公司总经理陈东山也表示,地铁建设将支撑西安的总体规划,拉大城市骨架,增强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功能,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对拉动地方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视。
西安地铁初期规划为6条线,总长300公里左右,服务范围覆盖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线路直接连接或延伸方向辐射中心城镇和组团,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居民出行总量的25%。
规划中的西安地铁一号线
总工期:4年9个月(2009.1-2013.9)
时速:最高80公里
间隔:每2分钟一列,最短1分49秒一列
造价:每公里4.84亿元
票价:每人每公里0.45元
据专家预算,西安地铁一号线每公里造价将达到4.84亿元,各项配套设施完善,配车上尽量方便市民,所以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列车,而发车的最短的间隔只有1分49秒,让市民随到随走。
按照预测数据,2016年,西安地铁一号线日均客运量已经达到28.70万人,高峰期每小时客流量4.99万人,最拥挤情况下,每平方米容纳5.3人。一号线与二号线自动售检票系统保持一致,票价预算为0.45元/人公里。
西安地铁线网可新增就业岗位24000个
根据每公里80名工作人员的定员规则,全长约300公里的地铁线网将解决24000人的就业问题;地铁施工的材料设备大部分由西安本地提供,这大大提高了地铁建设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
一份15年地铁广告合约可实现收入150亿元
地铁媒体蕴藏着多大的经济能量,无人可以做出精确估量,以日前德高中国与上海地铁签订的户外广告15年合约为例,预期将实现广告收入150亿元人民币。综合
地铁族群作为新城市物种出现
他们年龄大都在18~35岁之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从事着职业化的稳定工作,通勤和消费成为乘坐地铁的主要目的,他们是现代社会的购物宝贝,熟知每个地铁口的商场和小店,对哪里打折消息灵通,精于货比三家,坐上地铁,他们的购物袋里装的是“物美价廉”的“牌子货”,玩的是最富挑战性的娱乐,买的是挂着地铁牌的房子。
这样一群人,我们叫他们地铁人,或者地铁族群。地铁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工具,还有可能已经上升到生存工具。对于城市来讲,与地铁族群紧密相关的职场经济、地产经济、商业经济拔地而起。
“有车族”逐渐变为“地铁族
汽车社会逼近极限的同时,越来越塞车的交通和越来越讲效率的社会博弈的结果就是布点广泛、准时高速的地铁成为公共交通的主流。即使对于“有车一族”,能源价格上涨、交通拥堵的影响加上接驳设施的逐渐完善,“宠车族”(只养车少开车、平时坐地铁)、“接驳族”(停车在城郊,坐地铁进城)渐趋庞大,同时,被地铁压缩的城市时空让“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也被激发出来,通勤方式的改变和通勤时间的减少带来更多的通勤出行,地铁族群将更加鼎盛和活跃。地铁串联起他们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空间,胜任他们各种身份的自如转换。
西安地铁二号线西安地铁的处女线
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在城北张家堡广场南环岛破土动工,这标志着古都西安进入地铁时代!
2号线构成轨道交通南北方向骨干线,由铁路北客站至韦曲,全长26.4公里,设车站20座。2006年全线开工,2011年正式运营。
线路北起规划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西安北客站,向南经城运村,沿未央路经张家堡、方新村、龙首村、自强路至北门,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北大街经莲湖路,绕钟楼沿南大街至南门,穿越古城墙后,沿长安路经南稍门、友谊路、省体育场、小寨、八里村至长延堡,绕电视塔继续南行,经长安区长安北街、长安南街至终点西寨村,设终点站韦曲站。
二号线沿途站名
站点:北客站-北苑-运动公园-行政中心-凤城五路-市图书馆-大明宫西-龙首原-安远门-北大街-钟楼-永宁门-南稍门-体育场-小寨-纬一街-会展中心-三爻-凤栖原-航天城-韦曲南
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西安经济的展望
――工业生产在调整和改革中蓬勃发展
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放初期,西安仅有西京电厂、西京机械厂、三桥车辆工厂、大华纱厂等为数不多的几家稍具规模的工厂和千余家手工作坊。经过50多年的发展,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20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564倍,平均年增长14.6%。全市工业行业有大类36个,占全国分类标准39个大类的90%,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农村经济全面推进
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83.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倍。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76.46万吨,是1949年3.9倍;油料总产量1.13万吨,是1949年的7.5倍;肉类总产量16.59万吨,是1949年的73.4倍,禽蛋产量12.88万吨,是1949年的109.2倍。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03.43万亩,农田施用化肥69.64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725公斤。农业机械从无到有,2003年底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8.07万千瓦。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
商业网点星罗棋布。2003年,全市有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14.6万个,从业人员75.9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20倍和8倍。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05亿元,比1978年增加34.6倍,平均年递增15.2%,超过1950―1978年间平均速度7.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1980年成立了西安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办公室,1985年成立了西安对外经济贸易局。1986年1月国家经贸部正式批准西安实行对外经济贸易计划单列,同年9月,西安市开始享有对外自营进出口业务管理权。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值23.09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7倍,年平均递增6.7%.
利用外资初具规模。截止2003年底,全市已建成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795家多,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元。外资项目的建成和实施,提高了全市的生产水平,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涉外旅游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的旅游业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城市。2003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33.66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46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带动西安经济发展一大主导产业。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发展迅速
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货物发送量9392万吨,比1978年增加1.5倍,平均年递增3.8%。
邮电通讯发展迅猛。2003年,全市有电话交换机容量316.3万门,是1949年的2109倍。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5.79亿元,自1950年以来,平均年递增16.3%,其中1978年―2003年25年间,平均年递增27.9%。
――科技事业生机勃勃
建国后,随着国家在西安大规模重点建设投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西安的科学技术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力量不断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3年,全市拥有科研机构564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9万人,拥有9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43名,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2万人。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2003年底,全市共建成城市面积1275.9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203.7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10.26万人。2003年全市道路长度1274公里,道路面积2284万平方米。以西安为中心,以国道和省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触角的“米”字型的公路交通枢纽框架基本形成。
2003年,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88万吨,是1956年的72倍。2003年煤气、天然气用气普及率已达91.2%。2003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7%增加到2003年的32.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建国后,西安市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学校个数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趋向合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2003年,西安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学生人数40万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四位;2003年中等学校在校人数达67.33万人;全国十大万人民办院校,西安占5所。2003年全市小学生升学率达97.26%、初中升学率80.26%以上,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人数分别为560人、939人和932人。
――文化、卫生取得新成绩
文化艺术领域欣欣向荣,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及新秀脱颖而出。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事业长足发展,对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2003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数(不含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2495个,卫生技术人员50423人,床位数33518张。防病、治病水平不断提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得到改善,培养出了大批等级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获得多枚奖牌。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居民收入增加。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8元,与1980年比较,平均年递增13.6%,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38元,是1978年的20倍,平均年递增12.8%。
消费水平提高。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80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3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4.8%和37.6%。城乡居民的肉、蛋、禽、水产品的消费也都出现大幅度增加。2003年底,西安市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27台、电冰箱89.2台、洗衣机95.7台、空调器82.4台,部分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也得到快速普及。
居住条件改善。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2.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9平方米。
储蓄大幅度增长。2003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210.56亿元。
健康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已由1950年8.45‰下降到2003年的4.68‰,全市人口平均寿命2003年已达75岁,接近世界高寿水平。
西安建设规划篇
自建国60周年以来,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如果从全西安上下来说的话那可说的就太多了。这里只从西安市的规划来说起吧。
原来的西安虽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但是由于原来的人们需要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好好的保护西安的历史与环境,整个西安市也根本没有什么规划可言,整个城市杂乱无章,混乱不堪。
但看看现在的西安市,各个区域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着,井然有序。人们也渐渐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这一点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生活富足后,开始渐渐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了。
下面再一个个看看西安各个发展区的情况。
首先是发展最早的高新开发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此发展,一个个高楼大厦下覆盖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让西安市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为全部的城市,成为了西安的经济与科技中心。
下一个是曲江新区。本来只有一个大雁塔坐落于此,周围全部都是荒地,除了来西安旅游的游客外,几乎无人问津。而现在,由于大雁塔北广场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也相继开发了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成为了西安的文化中心。
再有就是最近才开始发展的北郊地区,新政府北迁,新火车站的即将建立,都拉动了北郊的发展,即将成为西安的政治经济中心。
最后是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浐灞生态园区,表明了西安发展生态的趋势。
只是从西安的城市规划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建国60周年的变化,而城市规划的发展只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是人民生活变化的一个外在表象,我们通过城市规划的变化串联了几十年来城市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未来的西安,看到未来的中国。一个又一个翔实的对比数据,就像是一个流动画面,回放着一座城市60年的变迁。昨日,市长陈宝根在接受中省媒体“走三秦看变化”采访团专访时说,建国以来,西安市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群众,努力建设家园,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城市功能加速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陈宝根接受省媒体专访畅谈变化
2009年7月11日,西安市市长陈宝根接受省媒体专访,畅谈西安变化。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西安经济规模印证了西安的变化。”访谈中,陈宝根首先用一组翔实的数据展现了建国60年来的发展。
“1949年~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89亿元增加到2190.04亿元,60年间生产总值翻了10番,年均增速10.3%。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来,西安经济总量以年均12.3%的速度增长,2008年增速达到15.6%,创近15年来新高。60年来经济总量连上四大台阶:1985年生产总值上50亿元,1989年超100亿元,2004年过千亿, 2008年突破两千亿大关。据可查数据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0年为 0.04亿元,2008年达到1906.19亿元,比1950年翻了近16番,比1978年翻了9番。”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完善”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来西安上学的时候,城墙圈内还有菜地。”陈宝根说,建国初期西安建成区面积仅仅只有14平方公里,局限在城墙圈内。而如今,建成区已经扩大到了369平方公里。同时城市空间布局逐步优化,目前已经从原来的东郊纺织城、南郊电子城、西郊电工城、北郊仓储区,转变为“四区两基地”新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格局。
“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印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陈宝根说,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到旱季,西安的用水非常困难,为此西安市下决心建设了石砭峪水库、黑河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西安的水荒难题,目前全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80万立方米/日,至少20年内城市不会出现缺水的问题。
同时,西安的人均道路面积、污水处理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台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都大幅提升,如今的西安,一天比一天绿了,一天比一天更亮丽了。
“群众生活稳步提高,文化素质齐步提升”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这是目前衡量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昨天,陈宝根就用这一系数说明了西安普通市民生活的变化。
“西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1980年的53.3%下降到2008年的3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3.5%下降到36.9%,这说明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陈宝根说,广大百姓收入正在稳步增长。据可查资料,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7至2008年,增长了6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6倍。西安的教育、文化、医疗、科技、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全面进步,群众正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当然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市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宝根说,“如今追求真善、向往美好已经成为了广大百姓的追求,并转化成进一步建设家园的动力。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建国60年来,国家、城市、家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