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浅谈企业信用评估,浅谈微信小程序开发

时间:2023-05-05 12:00:28 阅读:191590 作者:1816

浅谈软件开发定律系列之1:10:100定律
1:10:100定律:需求错误导致的成本是修复程序错误成本的100倍。
定理解析:1:10:100定律更加形象的说明每个开发阶段,修复问题所花费的成本。 比如在需求阶段,可能修复一个问题的成本是1,那么在开发阶段,修复问题的成本就是10,在发布阶段,修复一个问题的成本就是100。  
针对这个定律,如果问题越早发现,则成本越小,抛出了三个问题:
一、我们有哪些措施预防需求的错误?
二、我们有哪些措施发现需求的错误?
三、我们的质量成本是如何分布的?   一、预防需求的错误,目前流行的是原型法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模型,用户在运行使用整个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统一使用,评价过程反复进行,使原型逐步完善,直到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止。
原型法定义
  原型法是指在获取一组基本的需求定义后,利用高级软件工具可视化的开发环境,快速地建立一个目标系统的最初版本,并把它交给用户试用、补充和修改,再进行新的版本开发。反复进行这个过程,直到得出系统的“精确解”,即用户满意为止。
原型法的工作步骤
  利用原型法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分四步进行:首先快速分析,弄清用户/设计者的基本信息需求;然后构造原型,开发初始原型系统;之后,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使用并评价原型;最后系统开发人员修改和完善原型系统。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原型法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包括我们自己,在对内部提需求,甚至自己家里装修的时候,一开始都没有办法描述清楚自己的需求,只有软件出来,房间的3D图出来,才能理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装修的3D模型图,就是一种典型的原型法。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原型法用的好不好,还看公司执行的力度。比较推荐的沟通需求的做法,是三次闭环。
     第一次闭环:客户描述需求,然后需求人员当场复述,第一次闭环。
     第二次闭环:构图完成界面原型图,然后和客户构图闭环。建议是原型图+人机交互步骤表格的方式,进行闭环。
步骤 人(操作)机器(反应)  1 点击“登录”按键   2  连接数据库进行用户名密码效验 3 成功登录 显示主页界面 4   …… …… ……  
 
       第三次闭环:软件有α版本后,用最终原型和基本实现的功能,和客户进行第三次闭环。
      备注:在预防需求的错误时,需要考虑沟通成本。考虑到如果拜访客户需要飞机往返,此类的成本还是较大。这部分的投入是否能立竿见影的见效,是关系到成本和产出的统计分析,目前该阶段拿出数据来较为困难。   二、 如何发现需求的问题         依赖于同行评审,同行评审(包括需求评审、设计架构评审、代码评审、测试设计策略、测试用例、后续的各种发布说明等林林总总)是非常耗成本的,占总成本的1/4。这点在很多公司做不到。但往往是忽略了评审,导致暴露问题的阶段滞后,最后的结论就是修复问题的成本由1,变成10,最后会变成100。
      关于评审,大体有三种模式:
     2.1、写文档的水平高,评审人水平一般              此类的评审倾向于培训,主要目的是培养新人,让新人熟悉业务,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2、写文档和评审人水平差不多              大家的意见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一般而言,技术上的方案肯定不止一种。当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就要提交技术经理,由技术经理评定到底选择那一种方案。
      2.3、写文档的水准低于评审人               比如部门经理作为评审人参与到评审过程中。这种也是指导,不过是反向的指导。         实际上,评审是非常耗工时的事情,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暂时不展开。
       如果评审是第一步,那么评审遗留问题的闭环则是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个团队都有自己跟踪遗留问题的方法,简单的说,自己的测试团队,关于事物跟踪的方法,大概推行了半年多,才能基本做到遗留问题的闭环,这是知难行易的一步,具体的分析在此略过。
       评审的结果有三种,需要一个量化的指标,或者一个详细的检查评定表来判定结果:
    1、通过。
    2、需要修改,修改后再次评审(有关键检查项不过)
    3、需要修改,修改后可直接发布(无关键项、有轻量级的问题)   关于同行评审:
    高水平的同行,肯定自己的业务工作很多。如果公司制度制定不好时,请同行评审的阻力比较大。比如单一产品线管理模式,或者强矩阵模式。很多公司是通过制度保证的同行评审:如果你挂公司内的高级工程师、专家、资深专家头衔并匹配相关福利待遇时,必须承担自己的工作义务:每年带多少人、每年讲多少课、每年评审多少次等。   关于沟通:
    这点对市场人员的要求较高,能否有效的沟通,把话听明白,把话说明白,是需要慢慢的磨练的。如果是新人培养,员工成长的成本太大。建议有资深想转行的研发体系管理人员担任,最方便。关于沟通的方法,在前面已经说过。 
关于评审,说道可执行性,就要提到分级控制:      不分级控制,中间流通的关键点太多,任务串行,很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比如有一个问题,修复花了十分钟,组长审核20分钟,技术经理审核20分钟。加起来50分钟,太麻烦。
     如果能分级控制,用检查表分类,什么改动不需要评审,什么改动需要组长评审,什么改动需要技术经理评审,这样就会优化过程时间,提高效率。   三、质量成本分布          整体而言,针对1:10:100定律,质量成本的分布很值得思考。
       扪心自问,很多公司在测试投入和返工投入的成本很大,而在同行评审投入、沟通投入、培训投入的成本太少。更直接点说,根本没有关注,或者战略舍弃了在同行评审、沟通、培训的投入。
       所以这肯定是一个系统级别的问题,需要系统级别的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