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学而思高中数学讲义word(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

时间:2023-05-05 20:13:18 阅读:90135 作者:2146

全册请私信

1.1.2空间矢量的数量积运算

【学习目标】

学科素养

1 .理解空间矢量角度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2 .掌握两个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律。 ((重点) () ) ) ) ) )。

3 .用数量积证明垂直,可以求出角度和长度。 ()重点、难点) ) ) )。

【自主学习】

1 .空间矢量的角度

(1)已知两个非零的矢量a、b,在空间上取任意点o,(OA )=a,) ) ob )=b时,AOB被称为矢量a、b,并被表示出来。

(2) a、b为非零矢量,〈a、b〉=〈b、a〉,a和b所成的角的范围在〈a、b〉=0时为a和b; 〈a,b〉=时,为a和b; 〈a,b〉=2()时,a和b .相反,在ab时,〈a,b〉=; 如果是ab的话,〈a,b〉=。

2 .空间矢量的数积

(1)概念:已知非零的两个向量a、b时,称为a、b的数量积,用a ) b表示。 也就是说,a ) b=|a|b|cos〈a,b〉。

)投影向量:将向量a投影到向量b上,得到c=|a||b|cos〈a,b〉=。 矢量c被称为矢量a在矢量b上的投影矢量。

(3)性质

b,|a|2=,|a|=,cos〈a,b〉=

4 )运算法则

(a ) b )、a ) b ()交换律).a ) (b c )=分配律)。

特别注意:不满足结合律(pgddxtg )。

【小试牛刀】

1 .判断错误

(1)在非零矢量a、b为共线且同方向的矢量的情况下,为a(b=|a||b|. ) ) ) ) ) ) ) ) ) ) ) ) ) ) ) ) ) ) ) )。

2 )对于向量a、b、c,(pgddxtg (.) ) ) ) ) ) ) ) ) ) ) ) ) )。

(3)对于任意的矢量a、b,满足|一心一意的奥特曼||b|. ) )

4 )对于非零矢量b,从a(b ) b ) c开始,a=c.) ) ) ) ) ) ) ) ) ) ) ) )。

2 .对于向量a、b、c和实数,以下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如果a.ab=0,则a=0或b=0

如果=0,则=0或a=0

在a2=b2的情况下,a=b或者a=-b

如果ab=ac,则b=c

【经典例题】

问题型积的计算

注意: (1) a、b的模型以及a和b所成的角是已知的,直接代入数量积式进行计算。

)2)求a和b多项式形式的数量积时,可以使用数量积的运算法则展开多项式后,再使用a(a=|a|2和数量积的公式进行计算。

如例1所示,在棱锥长度为1的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AB、AD的中点,求出

(1)→(EF)·→(BA); (2)→(EF)·→(BD); (3)→(EF)·→(DC); (4)→(AB)·→(CD).

 

[跟踪训练] 1 已知正四面体O—ABC的棱长为1.

求:(1)→(OA)·→(OB); (2)(→(OA)+→(OB))·(→(CA)+→(CB));

(3)|→(OA)+→(OB)+→(OC)|.

题型二 用数量积证明垂直问题

注意:(1)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

证明线线垂直的关键是确定直线的方向向量,根据方向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0来判断两直线是否垂直.

(2)证明与空间向量a,b,c有关的向量m,n垂直的方法

先用向量a,b,c表示向量m,n,再判断向量m,n的数量积是否为0.

例2 如图所示,已知△ADB和△ADC都是以D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且AD=BD=CD,∠BAC=60°.求证:BD⊥平面ADC.

[跟踪训练] 2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AB⊥CD,AC⊥BD,那么AD与BC的位置关系

为_______.(填“平行”或“垂直”)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1)夹角 〈a,b〉(2)[0,π] 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 互相垂直 0或π 2(π).

2. (1)|a||b|cos〈a,b〉 (2)(3)kkdmd||b|(a·b)(4)(烂漫的睫毛/p>

【小试牛刀】

1.√ × √ ×

2.B 【解析】 对于A,可举反例:当a⊥b时,a·b=0;

对于C,a2=b2,只能推得|a|=|b|,而不能推出a=±b;

对于D,a·b=a·c可以移项整理推得a⊥(b-c).

【经典例题】

例1 解 (1)→(EF)·→(BA)=2(1)→(BD)·→(BA)=2(1)|→(BD)||→(BA)|·cos〈→(BD),→(BA)〉=2(1)cos 60°=4(1).

(2)→(EF)·→(BD)=2(1)→(BD)·→(BD)=2(1)|→(BD)|2=2(1).

(3)→(EF)·→(DC)=2(1)→(BD)·→(DC)=2(1)|→(BD)|·|→(DC)|cos〈→(BD),→(DC)〉=2(1)cos 120°=-4(1).

(4)→(AB)·→(CD)=→(AB)·(→(AD)-→(AC))=→(AB)·→(AD)-→(AB)·→(AC)=|→(AB)||→(AD)|cos〈→(AB),→(AD)〉-|→(AB)||→(AC)|cos〈→(AB),→(AC)〉

=cos 60°-cos 60°=0.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