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喊出时代最强音,现在读书是否能改变命运

时间:2024-04-12 03:00:01 阅读:650 作者:嘿铯夜傷

岁月如歌,心怀祖国,学富五车,成就自我!

我在加拿大给儿子上初中语文课九年级下册

喊出时代最强音,现在读书是否能改变命运-第1张

第十六讲:喊出时代最强音: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喊出时代最强音,现在读书是否能改变命运-第2张

我:接下来这个单元,可以说是教材主动质疑一些社会现象的表示。

儿子:什么意思?

我:先看单元提示吧。

或谈论读书求知;

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或阐释美学观念;

让我们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吧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儿子:那这个单元到底以什么体裁的文章为主呢?议论文?散文?还是说明文?

我:那倒不必纠结于是什么文体,如果真要较真,那就是议论性的散文吧。你比如说:第十三课的,费朗西斯·培根写的《谈读书》就是自称为随笔的。随笔,不就是散文吗?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儿子:这位英国的大哲学家,怎么写的文章像中国的文言文?

我:哈哈哈,这是翻译的版本问题。翻译这篇文章有很多种版本。你的英语水平可以看英文原版的,培根用了很多大词,也就是华丽的辞藻。但是也属于短小精悍的那种。所以翻译成中文,稍加文言化一点反而显得精准。因此,教材选择了这一版本,应该说也很贴切。

儿子:原来如此。我可以看看英文原版的。那你为什么说是教材主动质疑当下社会现象的呢?

我: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放到任何时候都有时效性。这篇文章更是这样。现在的孩子们很多人厌学,甚至弃学。为什么?

儿子:为什么?

我:就是不明白读书为啥?没有目的,觉得没有意义。

儿子:那读书到底为啥?有什么用?读还是不读,读什么,怎么读?

我:你全都问到坎儿上了,不是你也糊涂了吧?

儿子:啊哈哈哈,这不很正常吗?不然《谈读书》还能怎么谈?

我:对啊,这个文章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

儿子:那我明白了,只要抓住这几个问题,找到文中给到的答案,再看看他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就算是搞明白了这篇文章了呗。

我:十分正确。找吧,先找出读书的目的,到底为啥?有什么用?

儿子: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何以见得?

怡情,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傅彩,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长才,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3.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4.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我:所以,能否得出自己的结论呢?能有代表性地给予那些厌学者一个好的答案?

儿子:我感觉就是想要过好日子,生活得好,就必须读书。不然,不能怡情,自己享受不到生活,不能长才,就赚不到想要的薪酬,不能增添色彩,生活就会乏味。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就是读书可以治病救人,是指头脑、思维方面的病,也算是长才一类的事情吧。

不过,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是一句是一句,怎么形容呢?就是:字字珠玑!感觉都是名言警句啊。这个人快成圣人了。

我:是啊,他几乎就等于圣人了。说出了真理般的看法,跟孔子差不多哈。现代版的圣人。说说还有哪些方面的内容,他谈到的。

儿子:

比如: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这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读书)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书也可以情人代读(想到今天的软件:有书共读,听书等)

(这是说明如何读书的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是分类说明读书的直接作用和最终效果,一针见血)

也就是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多读哪些类的书。

对应下来,不就可以治病了嘛:数学可以集中注意力;经院哲学可以提高思辨;读律师之案卷,可以学习用一物阐述另外一物。

中心论点仍然是:怡情,傅彩,长才。

我:那具体的论证方法呢?

儿子:很明显,正反论证;修辞方法用了排比和比喻,深入浅出。

我:得嘞。已经分析得足够了。把重要的一些字词解决掉,这篇文章就没问题了。读书至此,方为精妙。

儿子: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涂上色彩。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范:这里是衡量、检验的意思。

诘难:诘问,为难。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我:最后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儿子:读书可以让我们过好日子,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读书,有的时候可以不求甚解

喊出时代最强音,现在读书是否能改变命运-第3张

我:好,下一篇题目直接:《不求甚解》

儿子:这个题目好,有悬念。我的理解不求甚解是贬义词。就是不深刻学习读书的意思。浮皮潦草,得过且过。

我:是的,我原来也这么认为。这个题目让人迷糊,到底作者想说啥?支持还是反对?我们不妨听听作为杂文作家的马南邨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是强词夺理?还是句句在理?

儿子:那肯定是句句在理,否则如何入选教材呢?

我:那倒是,另外放到培根的《谈读书》后面也是有意为之的。要是你写“不求甚解”你会怎么写?

儿子:首先明确作者理解的“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其次,“不求甚解”的一般表现是什么?

再次,“不求甚解”到底有什么好处?

最后,我们要提倡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我个人感觉,肯定这类杂文,是有针对性的。比如,社会上有人遭批评说是“不求甚解”,或者有人全盘打死“不求甚解”者。让作者着急了,赶紧出来澄清一下,不求甚解也不一定不好。等等。

我:这是你看了第一句话,想到的吧?

儿子:是啊。我:那按照我们以前说的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分析一下这个文章的结构吧。

儿子: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我:那他想要什么样的“不求甚解”呢?也就是说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儿子:就是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我:对,他不仅从正面的陶渊明的例子说,读书最重要的是“会意”而不是抠字眼,还从普列汉诺夫和徐庶等人的反面来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儿子:这样一来,从正反两方面都得出了结论,显得论据充分,论点可靠。

我:正是如此。所以中心论点在最后一段就出现了。

儿子:求不求甚解,重要的书都要反复读,每一次读都是求甚解,会意的过程,而不是扣字词的过程,否则就是误解,而不是不求甚解。

我:如此甚好。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要这样做,求甚解,不求一字一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注重细节。

儿子:学语文课,是不是也要这样,虽然开卷有益,但是字词是基础,要重视;但是更好学习系统、规律性知识,学习各种人生,见识各种人性,然后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我:孺子可教也。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喊出时代最强音,现在读书是否能改变命运-第4张

1.《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是有其内在的相关联的,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2.这两篇文章对于当下学生的厌学之风有非常有益的遏止作用,应该深入思考其时效性;

3.展开来谈,效用无穷;点明重点,也可以醍醐灌顶。

4.这两篇文章本身就非常值得反复阅读,深刻领会。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