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重阳节的习俗与由来(重阳节的由来和各地习俗)

时间:2023-11-21 07:11:35 阅读:425 作者:相互诱惑

重阳节的由来和各地习俗?“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重阳节的由来和各地习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阳节的习俗与由来(重阳节的由来和各地习俗)-第1张

重阳节的由来和各地习俗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九,也名重阳。《易经》中将六定位阴数,九为阳数,双九自然就是重阳。

根据考证,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传统习俗
  • 重阳糕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重阳糕又称花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画成两只小羊,以通重阳(羊)之义。

  • 插茱萸,戴菊花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 登高旅揽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 晒秋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 结语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作为传承已久的传统节日,本文也只为你揭开了一角面纱,真正的重阳如何,还待读者自己体会。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