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与汝南天中山的故事(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的故事)

时间:2023-11-21 21:57:42 阅读:845 作者:无忌致庸狼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与汝南天中山的故事(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的故事)-第1张

北出汝南城2公里,有一高约3.6米的小丘,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天中山”。相传这里是周公测量日影的地方,古有“聚土垒石,以标天中”的说法。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天中山在府城北三里许,自古考日影、测分数以此为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下土上石的小丘,原名天台山,既没有层峦叠嶂,也没有绵亘千里,却因为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它改名的一段往事而久负盛名。

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遂设淮西节度使,治所就在蔡州悬瓠城(今汝南)。不料,事与愿违,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举兵叛唐。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唐德宗问计群臣,宰相卢杞献计,说李希烈年轻气盛,只有劝降。《新唐书·颜真卿传》载,卢杞说:“颜真卿四方所信,传谕之,可不劳师旅。”

李希烈叛乱,使卢杞找到了陷害颜真卿的机会。忠奸莫辨的德宗皇帝,听信卢杞之计,宣颜真卿为淮西宣慰使前往劝止李希烈。诏书一下,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明知凶多吉少,76岁的四朝老臣颜真卿只说了一句“君命难违”,便毅然前往。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颜真卿到了李希烈占据的许州(今许昌),与李相见。那时李希烈正野心勃勃,对颜真卿的劝说置若罔闻,却用高官、厚禄劝颜真卿投降叛军。在被颜真卿严词拒绝后,李希烈把颜真卿扣留,在院子里挖了一个一丈多深的坑,曰“颜坑”,说要活埋颜真卿,而“真卿怡然不介意”。

与此同时,唐德宗诏令各路兵马讨伐李希烈。两军交战,李连连失利,被迫退出许州,回到蔡州老巢,也带走了颜真卿,把他软禁在北泉寺。颜真卿自知必死,自作遗表、墓志、祭文,指着居室的西壁说:“此吾殡所也。”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七月,李希烈听到弟弟李希倩被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决定杀害颜真卿。《资治通鉴》第233卷载:“八月,壬寅(三日),遣中使至蔡州杀颜真卿”,把颜真卿缢死于北泉寺。一代伟大的书法家就这样殒命,终年77岁。

颜真卿遇害后,三军将士为之痛哭,皇帝追赠“司徒”,谥号“文忠”。300多年之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赐颜真卿庙额为“忠烈”,尊其为神。

相传,颜真卿在被李希烈扣留期间,曾走遍蔡州,留下了一些题字。他看到当地的天台山,说是周公曾经测量日影、计算岁时节候的地方,便题写下“天中山”三个字,交给北泉寺的僧人保管。有人曾评价说,颜真卿一个“中”的改动,或许表达了他那时盼望平息战乱、国家统一的心愿。

33年后的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蔡州终于平定。僧人把写有“天中山”三字的颜真卿墨迹上交官府。据称官府当时就勒石为记。从此,天中山的名字传播开来。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与汝南天中山的故事(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的故事)-第2张

天中山下,在一个砖砌的碑亭中,立着一通2米多高的碑石。该碑历经风雨剥蚀,损毁严重,碑文字迹非常模糊,只有“天中山”三个斗大的字,饱满沉着,气势不凡。仔细辨认,碑石的右侧,刻有“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的字样,另有150多字的隶书小字跋文,已漫漶不可辨。

颜真卿一生忠烈,被人敬仰,他的书法作品更为世代推崇,被称为“人如其字,刚正威武有气节”。颜真卿擅长行、楷,开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学者刘建平说,碑上“天中山”三字正是颜真卿当年所书,有“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之气魄。人们敬仰颜真卿的人品,喜欢他的书法,之后多次刻石。他考证称,这通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刻,碑文是依据明正德年间的士大夫何景明的摹本。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