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

时间:2023-11-21 15:25:18 阅读:404 作者:三浦愛佳

文/浮熙若云

收拾东西出门,临走前再三提醒自己要记得带钥匙,结果朋友一个电话打乱了自己的思绪,门锁上的那刹那,你惊觉钥匙遗忘在房间书桌上。

  • 赶时间冲去地铁站,坐上了最近一班地铁,开始整理今日工作任务,在忙碌间,你又忘了在上一个地铁站点下车,错过了转车的站点,一耽误又是20分钟过去了。
  • 掐着点到达公司门口,正准备打卡,路过同事同你热情的打着招呼,你同他聊起了天,几分钟后,当你再拿起手机打卡,钉钉提醒你已迟到3分钟。
  • 好不容易坐在工作岗位上,处理自己的业务,人事通知开会,一场接一场的会议后,回到办公桌上已是下午6点,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注定又是个加班的夜晚。

如果你也曾有过类似经历,估计会觉得这是“糟糕的一天”。如同走进了一座迷宫,每次以为下一条一定会是通往出口的路,结果走进去才发现,不过只是进入了另一个“死胡同”,这便是典型的“困局”现状。

我们为什么容易陷入“困局”之中呢,答案可能在于,我们大脑思维结构特点、心理”沉没成本谬误”。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1张

01大脑思维结构特点&“沉没成本谬误”导致了我们易于陷入困境里

①大脑“承载信息有限、偏爱规律信息”特点,使得个人无法有效应对重叠事件发生

布鲁斯·胡德在《自我的本质·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方式》一书中指出:

我们大脑中大约有1700亿个细胞,其中只有神经细胞(神经元)才是执行信息加工任务的神经通路的基本组成单位。

而在信息轰炸的当下,我们的大脑往往只能储存和记忆一定数量并且具有顺序逻辑的“信息块”,另一些信息则会被遗忘,这是由于我们大脑“承载信息有限、偏爱规律信息”的思维特点。

而在《思考,快与慢》中,作者丹尼尔 卡尼曼也提到,我们的大脑存在两个处理信息的系统,分为系统1—快思考,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属于无意识系统,习惯于以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容易因损失厌恶及乐观偏见错觉做出错误决策。

系统2,属于有意识系统,通过调动人自身的注意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是它很懒惰,常常走捷径,直接采纳依赖系统1给出的直觉判断。

假如在同一时间段,我们需要面对不同事件,每件事都迫在眉睫,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启动系统1,进行快速思考,做出决定。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但因为思考深度不够,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上,往往容易出错。这便是我们身处错综复杂环境时,不容易兼顾所有,准确处理完全部问题的原因。

在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曾经出现了一道超级难题“数字迷阵”,这个项目要求每队派出两位选手,他们分工协作完成一道完美异形数独终盘。

选手A负责解密数图谜题。8道数图谜题中隐藏了8个形态各异的数字密码,选手A需要通过推理计算,快速破译数图,获取正确的密码信息,并将该信息传递给选手B。

而在解题过程中,那些另外拼成数字的小黑块中还有卧底,混进了干扰项,能够影响选手的最终判断。

即便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也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够做出解答,而那些从未接触游戏的观众,尽管已经知晓了解题技巧,还是感到一头雾水。

这是因为这8道数图谜题涵盖的信息数量巨大,不同的信息间还会形成干扰,令普通人的大脑产生一种“难以招架”的感觉,还未尝试就已败下阵来。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2张

②心理“沉没成本谬误”影响下,个人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提出了“沉没成本”这一经济学名词,它指的是付出且不可收回付款,投资,金钱等。

依据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人会谨慎思考,以做出最理性决策,谋求利益最大化。而在发现成本已经沉没时,理性的做法,就是只考虑未来的成本和收益。

进而引出“沉没成本谬误”这一概念,即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选择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四个层面:

  • 如果不投入,将损失之前投入的部分。
  • 为了让损失降到最低。
  • 避免损失,以防止经历更多痛苦。
  • 希望投入付出后,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换句话说,“沉没成本谬误”背后的深层原因,便是对损失的厌恶。即在经历一次损失过后,个人再度从事决策工作,会将挽回损失、降低损失摆在第一位。

当我们在商场或者线上超市购物时,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货比三家,这背后体现的其实也是“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如果你正想购买一款跑步机,那么你会结合品牌、价格、评价、店铺信誉等多种因素对每款产品进行评分,优中选优,直到挑中令自己满意的跑步机为止。

在这个过程里,你的过往经历,尤其是那些有经验的他人意见,都会作为你评分的重要考量,一旦一件商品在某一方面超越了你原先的认知,令你有种“得到远远小于付出”的感觉,出于损失厌恶,你便会在心里将这款产品淘汰。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3张

02破局思维—突破逻辑困境,实现深度思考

一方面,大脑“承载信息有限、偏爱规律信息”特点,使得个人无法有效应对重叠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心理“沉没成本谬误”影响下,出于对损失的厌恶,也会令个人难以做出正确判断,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要想摆脱困局状况,必须要有破局思维,假设现有局面是一座冰山,我们需要打碎它,看到里面更广阔且本质的世界。这里的局,便是系统,破局就是打破现有的系统,更准确的说,是打破固有思维的牢笼,实现深度思考。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4张

第一,摆脱自动模式,利用SO WHAT/WHY SO 分析原则,对事件进行科学分类

在加拿大作家克里斯·贝利著作的《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的所有行为中,多达40%都是习惯性行为,无须经过主动思考。有些决定却值得深思熟虑,其中就包括如何管理我们的注意力。越主动管理注意力,就越专注,越有效能和创造力。

他将这种无须主动思考的习惯性行为称为“自动模式”,显而易见,如何我们想要主动管理注意力,就要首先摆脱自动模式干扰,采用SO WHAT/WHY SO分析原则。

SO WHAT/WHY SO分析原则是两条讨论问题的线索。

SO WHAT 是自上而下的,意思是“这些东西都代表了什么?”,它需要你对于列出的各种材料进行透彻分析,理清楚各个要点间的逻辑关系,并检查论据是否能够支撑上一级的论点。

WHY SO 则是自上而下的讨论,问题是“为什么会如此?”它需要对上一层的结论进行分析,确认结论是不是真的由论据推导而出,即检查论据与上一层观点间是否真有因果关系。

通过SO WHAT/WHY SO 分析原则,我们可以迅速找到一切材料中对问题有帮助的部分,保持思考逻辑正确性,避免出现前后无法连接的结论,避免因为前后论据断裂陷入思维混乱的局面中。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5张

在电视剧《我是余欢水》中男主角余欢水,本是一家公司的金牌销售,事业有成。没想到,这是一场车祸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好兄弟因此丧命,他也一蹶不振,从业绩第一变成浑水摸鱼,通过不断撒谎,保全自己的自尊。

在公司,他备受排挤,还被领导“穿小鞋”;在家里,他被妻子无视,被老丈人一家看不起,就连儿子也不想承认有这样一个父亲。被确诊癌症后,更加破罐子破摔。

如果用SO WHAT/WHY SO 分析原则来看待余欢水身上存在的问题:

SO WHAT:在公司被排挤——他的工作及社交能力欠佳;在家被妻子无视—说明两人婚姻关系破裂;去岳父母家被看不起—说明他的地位已经不如从前。

WHY SO:所有问题的原因,都出在他糟糕的工作业绩及为人处世上。遭遇车祸好兄弟的去世,成为了这一切事件的导火索。

理清了所有事件顺序,就可以从打开“车祸心结”方面入手,逐步解决他身上糟糕的工作业绩及为人处世两大问题。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6张

第二,建立“扩张—跳跃”模型,扩大舒适圈层,适应当前环境

在心理学中,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分为舒适区、拉伸区(学习区)和恐慌区三个区域。

处于舒适区的人们往往对这个区域里的人和事十分熟悉,做起事来得心应手,感到舒适,但这种状态下,能够学习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因此,很多人认为摆脱这种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跳出舒适区。

但是,在马兴华著作的《思维破局》一书中,他指出:

摆脱进步缓慢状态,最好的方式不是跳出舒适区,这种方法容易使得个人直接进入“恐慌区”。而应该以“扩张舒适区”的做法摆脱困境,这种做法可称为“扩张—跳跃”模型。

这种方法,比起跳出舒适区更能给人以安全感,因为它不需要你离开舒适区,只需要将舒适区边界适度扩大。

举个例子,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想转型到新的领域,从事新的工作,你不必马上辞职,可以先做一些功课,如阅读该领域相关书籍,进入该领域从业者社群等,通过参与学术沙龙等,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7张

图片来源:《思维破局》马兴华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幼聪明好学,19 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试中都获得第一名,成为秀才,小小年纪就在山东省内出了名。但在那之后,蒲秀才屡战乡试皆落第,曾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边在乡里教书,边准备应试。就在这时,他的爱妻刘氏去世,陷入悲痛中的蒲松龄更加无心工作,生活日益清苦。

不过到后来,他还是克服了重重难关,将自己全部心力投入到读书上,从书中、群众讲述的故事里汲取素材,历经20年,写下了那部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在面临困境时,他的做法,不是跳出应试考试经验舒适区,而是以此为基础,扩张了自己的舒适区。从准备应试考试到全力读书写作,这两方面既有不同,亦有相同,过渡衔接很是自然,于蒲松龄来讲,过去那些应试失败的例子,并不是一无所用,反而为之后潜心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8张

第三,运用六顶思考帽,摆脱逻辑混乱现状,实践解决问题

前文中,我们讲到需要运用SO WHAT/WHY SO 分析原则,摆脱自动模式;建立“扩张—跳跃”模型以适应复杂环境。那么在这之后,我们需要考虑可以采用六顶思考帽方法,实践解决问题。

六顶思考帽是“创新思维学之父”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也可认为是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

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强调“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使得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变无意义思考为集思广益的创造,使个人更有创造性,适用于团队协作及个人问题解决等各个方面。

六顶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任何人都有能力使用以下六种基本思维模式:

  • 白色思考帽:代表中立而客观,思考关注客观的事实和数据。
  • 绿色思考帽:寓意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创造性思考、头脑风暴、求异思维等功能。
  • 黄色思考帽:代表价值与肯定,从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
  • 黑色思考帽:运用否定、怀疑、质疑的看法,合乎逻辑的进行批判。
  • 红色思考帽: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人们还可以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方面的看法。
  • 蓝色思考帽:负责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9张

有个朋友遇到了职场困局,他心里认为自己更适合文职工作,但是上司却坚持要他调到销售岗位,他很是矛盾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运用六顶思考帽分析朋友的问题:

白色思考帽:朋友擅长写作,在说话上,也算流利。

绿色思考帽:有没有双赢的可能,或者我将写作与销售工作结合起来。

黄色思考帽:我可以考虑做销售,并把销售中得到的知识反馈到写作里。

黑色思考帽:我能不能拒绝领导的建议。

红色思考帽:我并不喜欢做销售,我感觉我不适合这个岗位。

蓝色思考帽对所有思考进行总结,并作出最终答案,我可以试试两者兼顾。

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破局思维超越同龄人的深度思考指南)-第10张

总结

本文中,我们提及了日常生活工作中因需处理事情过多,处于思维困局的情境,并提出这些情况多半与大脑思维特点及心理沉没成本谬误有关。我们需要拥有破局思维,以打破僵局,实现深度思考,借助三大方法论:

第一,摆脱自动模式,利用SO WHAT/WHY SO 分析原则,对事件进行科学分类。

第二,建立“扩张—跳跃”模型,扩大舒适圈层,适应当前环境。

第三,运用六顶思考帽,摆脱逻辑混乱现状,实践解决问题。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