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

时间:2023-11-20 18:48:46 阅读:458 作者:你早离去

明代宗景泰八年,英宗天顺元年,在这个新旧交替、风云变幻的时候,无数人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青云直上,无数人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跌落深渊,在那个时候,官场上的倒霉可不只是降职罚款那么简单的,一个不留意第二天脑袋便不见了。

而在正月二十三日的北京城外,春节后漫天的大雪中,一个形单影只的男人被士兵押送着前往崇文门外,在那里,他最后的结局是斩立决。

在他临死前,他曾落寞地回头看向那座天下第一的雄城,他曾经用性命和勇气守护过这里,即便最终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他或曾仰天长笑着面对死亡,但绝不后悔。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1张

在他死后,负责抄家的钦差大臣如期而至,但他面对着那家徒四壁的宅子,忽然发现自己的工作量奇小无比,除去一些百姓都有的生活用品外,根本找不到可以带走的东西。

这让抄家的钦差惊愕不已,没有人相信这位从一品大员会穷到这个地步,在他们翻箱倒柜的搜索之下,终于找到了一座疑似宝库的上锁的屋子,可是里面只有崭新的两件东西——景皇帝御赐的蟒袍和宝剑,这是他最贵重的物品,却从未使用过,只是静静封存。

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被誉为“青天”的官员,是一个在危难关头敢于力挽狂澜的勇士,是大明朝的第一忠臣。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少保于谦万世流芳。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创建的帝国,然后撒手而去,与此同时,在浙江钱塘县的一户普通之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将用他的双手在帝国的绝境时创造一份奇迹。

于谦的童年时代是平静而充实的,他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可是也不算贫穷,和现在一样,读书永远是最通达的出路,所以小小年纪的于谦便开始勤读四书五经,畅游书海。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2张

伟大的人和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点,而灵活绝对是其中一项,呆子是很难成功的,于谦也是一样,就像我们现在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除了古板的四书五经,于谦会去研究各种各样的书籍,他相信这些寻常读书人所不齿的东西也有他的用处,在很多年后那个风雨飘摇的城头,于谦会证明自己是对的。

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的于谦踏上了离家的道路,他此时已经通过了乡试,即将去到天下的中心—-京城。

在这里,于谦遇到了无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考生,这个时候他一贯踏实用功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在会试中他仍然成功考取了进士,为自己拿到了进入官场的门票。

不过这只是入门,进士于谦被任命为了御史,这种官在京城可谓一抓一大把,他除了继续老实干活似乎也无法出人头地。

可就在不久后,竟然发生了难得一见的藩王造反,心怀鬼胎已久的汉王朱高煦起兵作乱,可惜很快便失败了,宣宗为了昭告天下,便派挑选了一位御史前去数落其罪行,而于谦正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他终于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学,于是那位兵败的王爷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唾骂,他作为第一个领教到于谦真功夫的人,被当场骂得抬不起头来,只能颤巍巍地趴在地上,连看都不敢看对方一眼。

于谦的三寸不烂之舌让他声名大噪,皇上也因此看到了这位优秀的年轻人,从此他便开始了真正的旅程。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3张

而内阁中的几位包括“三杨”在内的重臣对于谦也是重点栽培,他们在官场沉浮几十载,看人的眼光十分歹毒,他们认定了于谦将来必成国家之栋梁。

在这种八面逢源的处境中,于谦很快就坐上了正三品的大位,官居兵部右侍郎,以他三十二岁的年纪,简直堪称平步青云。

不过真正的人才是历经千锤百炼后才能升华的,于谦也是一样,他的资历尚且太浅,所以过了不久,他便作为中央官员去到了地方,奉命巡抚山西、河南等地。

于谦没有辜负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人,在他任巡抚期间,所到的各地,经济、民生、法治等等全部一把抓,他做官不辞辛劳,各种大小案件都会亲自逐一查看逐一审理,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乡绅都被入狱,而那些受了冤屈的囚犯都得了昭雪,一时间各地百姓欢呼雀跃、不胜喜庆。

而在这段时间里,处于江湖之远的于谦收获了民心和丰富的经验,但他所看不见的庙堂之上早已掀起了滔天波澜。

宣宗皇帝死后,他的长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而这位英宗其实还是个孩子,所以国家大事皆以张太皇太后和几位重臣操办,一时间并未出现差错,可是七年后的情况就不同了,太皇太后殡天,内阁的几位大人也年迈力微了,一个蛰伏了许久的人也终于露出了獠牙。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4张

此人是个太监,名为王振,他一直看着英宗朱祁镇长大,深受其信任,当自己面前的障碍逐渐消失后,他开始把控朝政、独揽大权,年幼的皇帝对他又十分亲近,他一时之间便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可王振自然不是个好东西,他横行霸道、贪赃枉法,从各地回京的官员无不要向他孝敬钱财,可是当某一个人从山西回来时,却大摇大摆,两手空空。

这个人就是于谦,然而他的表现也立刻得到了下狱的奖励,王振被他气得脑壳发昏,很快准备随便安插一个罪名把这个人做掉。

以他当时的势力,解决这样一个小官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但王振最终却失败了,因为在于谦被抓起来以后,各地的官员百姓纷纷上书朝廷替他说好话,连好几位已经退隐幕后的老臣都站出来求情,搞到最后,连数个地方的王爷都找到了王振,告诉他谁都可以动,但不能对于谦下手。

王振害怕了,他意识到这个人不是轻易能惹的,于是没过多久他就把人放了出来。

狱中的于谦除了大骂王振以外什么都没干,而出狱后的他反而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后两句足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5张

不过此时的于谦虽然声望很高,可是仍然不能左右国家大局,他又回到地方待了几年被后调到京城,做了兵部侍郎,而兵部尚书叫做邝埜,是一个和于谦志同道合的好官,所以两人相处融洽、关系匪浅。

可是惊天的危机正在整个大明帝国头顶积聚,即将铺天盖地袭来。

正统十四年,由于边境的贸易纠纷,蒙古骑兵的铁骑如潮水般冲向明朝的边境线,但其实双方都没有要拼命的意思,所以原本这场战争大概率是会以和平谈判的方式结束,可事情最终坏在了那个可恶的太监身上。

王振非但是个小人,而且是个既无知又愚蠢的小人,这个可笑的太监居然还有着横刀立马的梦想,在他的撺掇和推动下,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帝朱祁镇发布了一道惊人的旨意——御驾亲征。

即便无数忠臣良将纷纷上书极力反对,仍然没能改变这个结局,于是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于谦并不在人群中,可是邝埜去了。

于谦静静目送着自己的领导和朋友离开,心中不好的预感十分强烈,但他此时也无法预知未来的事情,所以只能忧心忡忡地等待着。

一个半月之后,边境前线传来消息:蒙古军队于土木堡设伏,由京城精锐三大营以及周边部队组成的二十万明军全军覆没,一代名将兼四朝重臣张辅阵亡,兵部尚书邝埜、驸马井源并随军各部一干文武大臣几十余人全部死在乱军之中,财务、辎重、兵马粮饷损失不计其数,史称“土木堡之变”。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6张

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所有人都崩溃了,仁宣两朝励精图治积累下来的国力军力被一扫而空,皇帝落入了敌人的手里,国家没有可用的兵了,朝野上下一片凄凉,除了王振那个奸人也同样死与乱军中以外,已经没有一件好事了。

最重要的是,得胜的蒙古人正在兴头上,他们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此时的大批骑兵,正奔着北京城而来。

所有人都绝望了,因为大明最强的战斗力已经全部葬送在了土木堡,就凭现在城里的老弱残兵,如何抵挡凶恶的蒙古人?

于是在八月十八日的朝会上,众大臣们哭成一片,向着朱祁镇的弟弟、摄政的朱祁钰极力建议南迁避难,眼看着国家即将重蹈南宋半壁江山丧落的覆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环顾群臣,说:“言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不是超人,如果蒙古人给他一刀,他一样会马上就死,所以要是说他不害怕,那绝对是假的,但他不能怕。

作为一个博览群书、通读历史的人,他知道迁都就意味着做亡国奴,而作为送行的人,他清楚记得邝埜临走时的神态,那个人明知此行凶险,依然随着皇帝去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于谦,也把山河百姓托付给了他。

所以他出列,怒吼。

决绝的于谦很快得到了主战派的拥护,在众人坚定的目光中,朱祁钰被打动了,他将守卫京城的任务全权交付给了于谦。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7张

话虽然说出去了,可是现在不是耍威风的时候,牛皮谁都能吹,但蒙古人不是谁都能打的。

大明帝国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手里时,将这些北元的残部打得四处乱窜,可是如今,却需要调动全国的兵力来护卫京师了。

南京、浙江、山东...各地军队快马加鞭往着北京而来,于谦日夜不停地安排军队、巡视城墙、筹集粮草,随时准备着决战,而蒙古首领也先的军队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正统十四年十月一日,也先率兵进攻紫荆关,两日攻克,守备御史孙祥战死,北京已然无险可守,也先以极快的速度前进,来到北京城外扎下营寨。

此时的于谦已经召集了二十二万兵马,也先却只有几万部队,这场仗似乎很好打,但京城共有九座外门,极难防守,并且蒙古部队都是善战的骑兵,双方战力还是有相当差距。

在决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所有人理所当然地抱着死守城郭的心态,但于谦作为统帅,下令所有部队全部出城与敌方血战。

然后在下属们呆愣的目光中,他一一部署各门的防守人员名单,直到最重要的德胜门,因为此门朝北,直面蒙古主力大军,是最危险的地方。

而负责守护此门的是兵部尚书,于谦。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8张

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于谦对部下说:违反军令者立斩、将领后退者立斩、士卒后退者后队斩前队。

死战。

不过于谦并非莽夫,他早已部署好了一切,蒙古瓦剌主力的确直奔着德胜门而来,可是当他们还没看见城门的影子时,就被埋伏在半路的神机营逮住了,这些拿着火枪火炮的明军给与了蒙古人沉痛的打击,一万铁骑,全军覆没。

暴怒的也先带着主力部队从安定门一路打到西直门,可是于谦大哥的城防部署十分严密,加之部下们死战不退,也先的军队逐渐无法支撑,只能撤退。

但于谦本着穷追猛打的精神一路撵上了也先,最后动用了剩余的全部大炮对蒙古军营发动了山呼海啸般的远程攻击,歼敌不计其数,也先只能带着残部连夜逃亡,再也没有时间回看一眼北京城头。

就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并大获全胜,于谦,这个于困顿之际挺身而出的人,成为了流芳后世的民族英雄。

景帝朱祁钰为了嘉奖他的功德,授他从一品少保,御赐蟒袍宝剑,并一系列金银财宝,于谦留下了虚衔和御赐之物,推掉了其他所有赏赐。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9张

此时的朱祁镇还在蒙古人手里,但他的弟弟朱祁钰已登大位,并不希望他能回来,虽然后来经过一系列波折,这个“太上皇”还是回到了京城,但也立马被软禁在南宫。

可是到了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的夜里,以徐有贞、石亨为代表的投机派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了“夺门之变”,从南宫劫出朱祁镇拥立他重登大典。

事后,得宠的徐有贞肆意妄为、清扫政敌,最终把目光放到了刚正不阿的于谦身上,想要除之而后快。

英宗原本不肯杀于谦,可是徐有贞竟然编造了一个谎言,他说当初以于谦为首的不少人都主张拥立外地藩王进京称帝,如果不杀掉于谦,那么“夺门之变”就没有正当的理由。

而明英宗朱祁镇一时糊涂,竟然相信了他的话,下令将于谦斩决。

这个为家国社稷奉献了一生的人在北京城外被杀,当初蒙古人汹涌来犯时他守住了这座城,但这一天,这座城却没能护住他。

于谦被杀,天下冤之,四海沸腾,朱祁镇动手前不敢告知孙太后,事后孙太后才得知,当初北京保卫战时她是极力支持于谦的人之一,听闻于谦被杀,怒斥英宗,嚎啕大哭,一连数日茶饭不思。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明朝第一忠臣于谦遭冤斩)-第10张

客观来说,朱祁镇并不算一个昏君,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过错之一,便是错杀了于谦。

后来,明宪宗朱见深即位,立刻为于谦平反,并将他的儿子委以重任,再往后的数位皇帝都对于谦十分崇敬,神宗追授了他“忠肃”的谥号,也是对他忠勇清廉一生的证明。

他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敢于舍身为国,愿意舍身为民,在后来,他又作了另一首诗,也是同样的家喻户晓:

千锤百炼出深山,炼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