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道德经中的水性是卑鄙(道德经简单解析)

时间:2023-11-21 00:10:34 阅读:183 作者:可鄙幸福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对水性推崇备至,以水性为上善。卑鄙、无耻、下流这三个词则能细致准确的描绘水的性格。

道德经中的水性是卑鄙(道德经简单解析)-第1张

1.卑鄙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其中卑鄙确切的意思是:卑微、鄙陋。

水性,处众人之所恶,正是处在卑微、鄙陋的位置;水,从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而是“为之下”。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写到“善用人者,为之下”是对水性的再次赞美。

道德经中的水性是卑鄙(道德经简单解析)-第2张

对水性卑鄙的赞美在后世仍有巨大的市场,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祭酒荀子和唐太宗的名臣魏征都有“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表述。君是高贵的、神圣的象征,而人是卑微、鄙陋的代表,然而,人为水,水能载舟。

2.无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明水性没有争名夺利的荣誉感和羞耻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道家将修行的心态划分为四个阶段:恬、淡、虚、无

恬:恬不知耻,恬的最初境界就是无耻;从字形来分析,恬是用舌头来舔心里的伤口,丢掉羞耻之感,保护心神。

淡:将是非成败都看淡,淡化名利之心。

虚: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减少无谓的欲望。

无:达到老子所崇尚的无为。

水性中的无耻,在国民性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中华民族一方面有孔子的激昂向上,另一方面也有老子的水性无为。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虽然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中却少了一点水性。“耻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基调,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愿给别人造成麻烦,羞耻之心常存,所以要不断的道谦,合作共事的时候,每个人都认真仔细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力争做到尽善尽美,如果因为自己的错误给团队带来损失,他们的羞耻之心会推着他们以死谢罪。这就是耻感文化对日本的困扰,因为日本民族缺少的水性,才造成日本成为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

道德经中的水性是卑鄙(道德经简单解析)-第3张

3.下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的性格是往低处流,一直流到众人之所恶。老子思想的主旨就是反对人类进步,向往“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氏族生活。老子推崇与人性积极向上相反的水性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了。

水的流动性,让水成为天下之至柔,没有形状,不硬杠,可随意分割,然而水积聚到一定的势能之后,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无往而不利。

总结

用卑鄙、无耻、下流这三个贬义词来描述水性,可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道德经》所提倡的水性。为什么对水性的描述在汉语中都是贬义词?这可能和儒家进取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有关,道家无为的思想和水性杨花处儒家君子之所恶。

道德经中的水性是卑鄙(道德经简单解析)-第4张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