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了解甘肃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来历)

时间:2023-11-19 04:59:02 阅读:616 作者:他家的孩子

了解甘肃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来历)-第1张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甘肃通渭境内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通渭县的民俗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小曲"即西北地区群众所喜爱的"眉户"或"迷胡子戏",因其有别于秦腔大戏而得名。眉户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诸省区,是个地方剧种,它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民调小调的集合集,最适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了解甘肃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来历)-第2张

通渭小曲的历史的历史渊源

通渭小曲是“小曲”的一种,小曲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户县,这里曾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拼合起来就不难理解"眉户"的来由了。又因其深扎根于西北民间,群众听着着迷,感到"迷胡"(即舒坦),也称其为"迷胡";古时候还称其为"清曲",意为不经化妆,不用"行头"能在家庭院落或地摊"清唱"。

春秋战国时,今陕西为郑、秦的辖地,故有"郑声"的遗韵和"秦风"的传承。因"郑声"多为表达男女相爱和悲欢离合的"桑间"、"濮上"之音,曲调缠绵绯恻、如泣如诉,

"小曲 "中还折射着宋元杂剧中的许多词牌和曲牌的影子,如"风落怨"、"打枣杆"、"迭落金钱"、"越(月)调"等曲调。"小曲"还有由"弹词"演变而来的踪迹,如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所谓弹词者,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以弹唱者也"。故通渭一带称唱"小曲"为"弹唱",称擅长于"小曲"的民间艺人为"弹唱家"或"弹唱手","弹唱"为演唱眉户小曲的古称和简称。

通渭小曲在明代已经非常盛行,因当时陕、陇(即今甘肃、青海、宁夏)为一省建置,明代陕西进士康海和王九思善歌弹,工词曲,有剧作行世(按:此二进士同为通渭进士、曾任开封知府的王瓒撰书墓志铭)。康王二人均仕途不得志,志同道合,名重当时,对关陇地区的戏曲有重大的贡献,民间还有关于他们二人组织戏班的传说 ,他们的影响所及,对眉户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有一首赞颂陇戏曲同行的诗作:"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怜白头为多情"。由此可见当时关陇地区戏曲的盛行与影响。

清代是戏曲发展的盛世,"小曲"也不例外,通渭的小曲也发展成熟于这一时期,小曲剧目中就有反映清代道光前后社会生活的词句,如《张连卖布》、《看女》中有反对吸食鸦片的唱词,《皇姑出嫁》反映的是清朝顺治年间的历史故事等。民国年间,通渭县马营镇有专门演唱小曲的业余团体,秦腔艺人大都会唱小曲。有的甚至祖孙几代都是有名的小曲 弹唱家。

了解甘肃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来历)-第3张

通渭小曲听起来像眉户

“小曲”是“眉户”的另一种名称。它常以“地滩”的方式活动,与大戏相比规模较小,故其名曰“小曲”。而“通渭小曲”是在原“眉户”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异的产物。

“眉户”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的集合体。它最适合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虽然说它流行于陕、甘、宁、青和山西、湖北一带,但它的胜地是太白山麓的两个地方——眉县和户县,那里正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拼合起来就不难理解“眉户”的来由了。因为它流行普遍,老百姓谁也能哼几句“眉户”,念几句曲子,所以也有叫“曲子”戏的。

了解甘肃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来历)-第4张

通渭小曲传入途径

“眉户“传入通渭的途径据老艺人讲,主要有三个:一是通渭地处甘肃中部,缀连于古丝绸之路,汉唐以来,东路商家沿着丝绸之路相继而来,于城关、马营等地经商旅居,将东部文化带到了这里;二是历史上曾几次从山西等地向外移民。据拷,通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山西大树槐的子孙后代,继承它的文化就成为天经地义;三是相传光绪三年(1877)关中大饥,依*农村为基地的“眉户”艺人,遭遇到严重的打击,不得已纷纷外逃,将中西路的曲子带了出去,其中的部分也落户到通渭这块宝地。

外来文化的传入对当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关系。随着“眉户”腔体的流入,不仅慢慢改变着通渭民间文化活动的形式,即使是内容也赋予了新的生命。从此,“小曲”以“清唱”的方式在通渭全境广为流传。

了解甘肃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来历)-第5张

通渭小曲形成与发展

通渭不愧人杰地灵。“小曲”音乐在通渭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几代民间老艺人的成型,同样,也正是这些老艺人丰富和发展了通渭小曲,他们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表演形式——舞台伴奏,从此增添了当地民俗文化活动新的色彩。清中叶,秦腔尚未流传到通渭之前和秦腔传入到通渭的初级阶段,小曲音乐就以舞台伴奏的形式经常活动在“庙会”舞台上,后来随着秦腔的蓬勃兴起,老艺人在一台戏中往往将秦腔音乐和小曲音乐联缀使用,把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交互运用,他们把这种不同腔体并用的唱法叫做“风搅雪”。

清嘉庆年代以后,随着秦腔唱腔及伴奏音乐的日趋丰富和完善,秦腔艺人不再运用两种腔体并用的唱法,而是用秦腔代替了多年来“庙会”上的小曲音乐。小曲也从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存在形式——清唱。但是小曲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受众群体极大,具有玩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喜庆之余,在庭院、地滩、村落里活动的主要文化娱乐内容,它带着百姓生活的真切感,久唱不衰,百听不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

漫漫的发展历程,使它在不断汲取当地民歌营养的同时,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变化,还是速度减缓与强弱改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渐渐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为今天的“通渭小曲”。

了解甘肃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来历)-第6张

通渭小曲演唱内容很多

“通渭小曲”的演唱脚本内容极为丰富,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忠厚、老实善良的百姓本质和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有些也借用神话传说,用浪漫的手法来寄托劳动人民的向往和志向。现以整理成册的剧本有72本,据不完全考证,有一百多出演唱剧目流传在民间,其内容广泛、趣味性极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泼辣的语言、浓郁的泥土香味、一应寓于其中,深受群众的欢迎。它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灌注着劳动人民的心血,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

其作品名称主要有《卖水》、《闹书馆》、《明月楼》、《顶砖》、《全家宝贵》、《杏元和番》、《刺目劝学》、《王祥卧冰》、《兄妹观灯》等72个剧本。

活动周期

长期以来,每当传统佳节,在通渭农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听“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弹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们的文化技艺、宣泄他们的富足之情。

由于小曲本身的喜庆成分,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已不再局限于仅仅是传统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已发展成为人们每逢大小节日,老人高寿、小孩百岁,甚至是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下雪下雨时的精神食粮,喜好小曲的人们总愿意请几个“唱把式”和“弹拉家”美美地乐上一番。

有时几个人拥炉而坐,伴随着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边喝边唱;有时几个人在暖烘烘的热炕上,围着炕桌,吃着小菜,饮着烈酒弹唱小曲、曲尽人醉,躺仰待旦。

马营镇更是通渭小曲的摇篮,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五月初五,六月初一等,每逢庙会,小曲表演成了马营人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演唱队之间得以同场竞技的难得机会,互相比试,互相示强,互不服弱,听者看者围而不哄、挤而不乱。其热闹程度,名为小曲,实为大戏,喧宾夺主,实在难得。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