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百年非遗匠心造物(秦安小曲传承工作)

时间:2023-11-27 08:00:01 阅读:395 作者:小林首赞

秦安小曲属于曲牌体的一种弹唱曲种,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百年非遗匠心造物(秦安小曲传承工作)-第1张

秦安小曲的音乐不属于戏曲音乐的“板腔体”,而是典型的曲艺音乐“曲牌体”。现已收集整理的有40个曲牌,分两大类:一类是音乐不很长的中小型曲牌;另一类是音乐相当长的大型曲牌。在表现形式上,无论是无戏剧情节的抒情小段,还是情节比较复杂,人物众多的戏剧性较强的大段,都是由一人用秦安方言演唱,有唱,无白;另有一人弹三弦随腔伴奏。已形成了一整套属于它自己的比较规范的演唱体系。

秦安小曲形成于明弘治十二年(1450年)。《明史》载,都卸史胡缵宗在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成为秦安小曲的开山鼻祖。至清代嘉庆年间秦安人翰林张思诚(见《秦安县志》)创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等,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道光、咸丰年间在民间广为演唱。小曲在民国后期得到普及,当地艺人将这一以“坐唱”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曲艺演唱,搬上了舞台,创作了一些小曲戏,如《伯牙奉琴》《王祥卧冰》《状元祭塔》《百宝箱》等,在当地城乡演出,涌现了李天赞、李耀亭、颜天赐等享誉天水地区的著名演员。每逢过年过节或闲暇时,人们在庭院,或公众场所,或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以清唱小曲取乐。

百年非遗匠心造物(秦安小曲传承工作)-第2张

百年非遗匠心造物(秦安小曲传承工作)-第3张

秦安小曲的主要特征:

一是弹唱形式独特。秦安小曲属于牌子曲类的一种弹唱曲种。无论是无戏剧情节的抒情小段,还是情节比较复杂、人物众多的戏剧性较强的大段,只有唱,无白,且都是由一人用秦安方言演唱。

二是音乐形式独特。秦安小曲音乐不属于戏曲音乐的“板腔体”形式,而是典型的曲艺音乐的“曲牌体”形式。

三是套路独特。秦安小曲形成了一整套属于它自己的比较规范的“套路”。

百年非遗匠心造物(秦安小曲传承工作)-第4张

独特的文化特征,奠定了秦安小曲独特的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上,秦安小曲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研究秦安小曲,对于研究秦安独特的民俗、民风以及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价值上,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秦安老调在县内流传甚广,尤其是在兴国、西川、郭嘉、叶堡等6个乡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或流行于田间地头,或弹唱于街头巷尾、农家院落,成为群众劳动之余娱乐和亲友聚会交流情感的独特演唱形式,老少皆唱,蔚然成风;社会价值上,秦安老调独特的演唱形式蕴含着秦安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秦安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特殊价值。

百年非遗,匠心造物,看非遗故事,感受甘肃文化遗产的魅力。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