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秦汉散文说年论俗(秦汉散文体例解析)

时间:2023-11-21 01:25:26 阅读:452 作者:寂寞歌

秦汉散文说年论俗(秦汉散文体例解析)-第1张

说年论俗

作者:秦汉

一晃就到了正月十五,过了正月十五就意味着年基本上算是过去了。今年,正月十四立春,春天来了!

年是岁月的一个节点,既是终点又是起点。立春以后,万物复苏,催人发奋。

现在的春节,越过越没意思。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了年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已经不是一种憧憬,而成为了一种形式。我们小的时候,似乎每一个大人和小孩儿都盼望过年,盼望穿新衣,吃美食。因为,那时候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到这些奢侈的东西。现在不同了,人民生活平水普遍提高,吃穿用天天都与过年没啥区别。然而,现在过年,越来越觉得缺少年味儿,过去的年味儿再也找不回来了。

兴许是上了年纪,越来越怀旧,过年总会拿小时候的哪种过年气氛做比较。或许有人会认为,别不知足,我们现在的生活超越了古代君王的享受。此话不假,但是话在说回来,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品质提高既是人类毕生的追求,奋斗的目标,也是必然规律。

记忆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俗文化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俗文化形式所承载的除旧和布新的内容,确立了恒久的不可取代的大节地位,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千百年来,年俗文化深深植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凝结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和民族情感。春节民俗文化在春节这一特定的节日时空中得以传承和弘扬,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重要载体。

年俗,与劳动大众的劳动形式和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它是先民们应对自然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人们祝福好年景,祝福身体健康,国泰民安和繁荣富强的内心渴望和愿望表达。长期以来,年俗文化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作息、礼仪、思想;甚至耕种、采摘、丰收;娶妻生子,祭祀祖先,驱邪避恶,歌颂美好。反映和表现老百姓生存状态,除旧、迎新的气氛奠定了过年这一大节日的分量和地位。广大人民的年节过程中的表现形式、生存习惯、精神需求是恒久和举足轻重的。

年俗,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的多样性,滋养了我们的精神,深入了我们的血液,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文明、礼仪和性格。年俗的形式和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和丰富。比如春晚,已经成了一种新的会场传统。但是,时代发展更应该在发展中传承传统年俗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忘却或废除。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就从我们自身做起吧。传承年俗文化,不仅仅是长辈给晚辈发个红包那么简单。

秦汉散文说年论俗(秦汉散文体例解析)-第2张

作者简介:秦汉(本名刘友军),陕西榆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编剧,资深记者,地域文化学者。著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多部,传略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等辞书。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