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

时间:2023-11-21 09:12:00 阅读:559 作者:陌生过往

李白浪漫,杜甫现实,二人的诗构成了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白居易也给予杜诗权高的评价:“贯穿今古,见缕格律,尽工尽善。”

李白如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而杜甫则时时注目人间,他为那些声声入耳的悲声和丝丝入目的苦形所牵挂、所苦恼,忧心忡忡。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1张

杜甫前半生身处盛唐,后半生经历“安史之乱”,是时代和他的颠沛流离经历成全了杜诗为“诗史”,杜甫为“诗圣”。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杜甫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关心,他是记录的、描述的、客观的。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2张

在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发岌可危,人民实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其间,他看到生灵涂炭,不能自已,感慨油然而生,连续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带有纪实色彩的诗作。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3张

整个安史之乱之际所写的诗作,全是叙述,而且细节描摹写生动,人物音容笑貌刻画生动。他保持客观,记录事件正常发生发展,达到真实可信的结果。杜甫的描摹与叙述之功无人能企及,在杜甫诗中,无论叙场景的描摹,还是写风景的描摹,甚至写心理的描摹,他都能“使笔如画”。

他天生一双仁慈的眼光,天生一双善于捕捉细屑的眼光,他常在细枝末节中发现,被细小的情节感动。情感沉郁,音节顿挫;内涵丰富复杂,思虑滞涩艰深,书写出文学创作之塔尖。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已是公论,“诗史”称号源自他如实记录的笔调。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4张

杜甫“诗圣”由来自于他精神上伟大的博爱与推己及人的慈悲。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年代,时局动荡不安,百生困苦不堪,他对生活的艰辛与种种尴尬有切身的体验,体谅他人的苦难与辛酸。诗人有负社会责任所在,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对于朝廷、民生冷静记录,虽命途多舛,内心纠结,揭露批判社会同时,又赞美讴歌生活。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5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厦:宽敞的大屋。

寒士:本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此处泛指天下贫穷的百姓。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为普天下的贫寒之士遮风挡雨。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6张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筑起了一座茅屋。不料遭受暴风骤雨的袭去,屋漏又遭连夜雨,诗人推己及人,心里感慨。让杜甫彻夜难眠的不是自家遭受损失,而是在战乱中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甫在自己遭受苦难之际,也首先想到那些更为贫困和处在危难当中的人。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7张

关心民生疾苦,痛斥社会黑暗。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他有一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菩萨心肠。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称杜甫作“诗圣”,他的“圣”就是高尚的人格,高尚之处也是他别于常人之处。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8张

手稿1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9张

手稿2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10张

手稿3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11张

手稿4

杜甫诗圣由来(杜甫生平第一首诗)-第12张

诗句意境运用:

阴风怒号时的人生蹉跎,一般人会感极生悲;波澜不惊时的事业腾达,一般人会心旷神怡。而对于胸怀天下,忧国忧民者,他们置个人荣辱于身外,其格局宽大,志向高远。

范仲淹在自己被贬谪背景下,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胆魄胸襟;杜甫在茅屋被风所破,屋漏如注之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切祈盼。“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多少丰功伟绩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悲悯博爱精神还在熠熠生辉。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