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儒家思想在射箭活动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如何发展到西汉

时间:2023-12-18 16:00:01 阅读:957 作者:卍帅哥

儒家思想如何发展到西汉?中国的射箭运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射箭运动的区别 在于,中国的先贤们给射箭赋予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 涵,使得射箭不再仅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技能和军事手 段,而是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道德情 操的一种有效手段殷商时期贵族子弟已经可以在官学 中接受系统的射箭训练周代官学已经设立 “君子六 艺”课程,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礼 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东周时期,周王 室没落,官学不力,私学兴起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礼 射实现修习德行,孔子在自己开办的私学中大力推行六 艺,从此以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体系当中,六艺成 为文人的必修课1、射以观德 孔子认为射箭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而且只有有德行 的人才配射箭 《礼记·射义》 中生动地记载了孔子与 弟子在矍相之地的园圃中举行射礼的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在矍相的园圃中举行乡射礼,观看的人很多,围成了 厚厚的人墙孔子让子路手执弓箭出来邀请人参与射 礼,说: “败军之将、丧失国土的大夫、求做别人后嗣 的人,一律不准入场,其余的人进来” 听到这话,人 走了一半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举起酒杯说: “幼年 壮年时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到老年还爱好礼仪,不 随流俗,修身以待终年的人,请留在这里” 结果人又 走掉一半序点又举杯说: “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 老还言行不乱的人,请留在这里” 结果只有几个人留 下没走射箭结束后,子路走上前对孔子说: “我和序 点他们这些人做司马,如何?” 孔子回答说:“可以胜任 了”可见在习射的同时,孔子不失时机地对民众进行 礼的教育,鼓励人们遵守礼法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著《观德亭记》,专门论述了射箭和一个人的品德之间的关 系,他提出 “射以观德”,意思是说,看人射箭就能知 道一个人的德行如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儒家思想如何发展到西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儒家思想在射箭活动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如何发展到西汉-第1张

儒家思想如何发展到西汉

中国的射箭运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射箭运动的区别 在于,中国的先贤们给射箭赋予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 涵,使得射箭不再仅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技能和军事手 段,而是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道德情 操的一种有效手段。殷商时期贵族子弟已经可以在官学 中接受系统的射箭训练。周代官学已经设立 “君子六 艺”课程,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礼 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东周时期,周王 室没落,官学不力,私学兴起。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礼 射实现修习德行,孔子在自己开办的私学中大力推行六 艺,从此以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体系当中,六艺成 为文人的必修课。1、射以观德 孔子认为射箭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而且只有有德行 的人才配射箭。 《礼记·射义》 中生动地记载了孔子与 弟子在矍相之地的园圃中举行射礼的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在矍相的园圃中举行乡射礼,观看的人很多,围成了 厚厚的人墙。孔子让子路手执弓箭出来邀请人参与射 礼,说: “败军之将、丧失国土的大夫、求做别人后嗣 的人,一律不准入场,其余的人进来。” 听到这话,人 走了一半。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举起酒杯说: “幼年 壮年时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到老年还爱好礼仪,不 随流俗,修身以待终年的人,请留在这里。” 结果人又 走掉一半。序点又举杯说: “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 老还言行不乱的人,请留在这里。” 结果只有几个人留 下没走。射箭结束后,子路走上前对孔子说: “我和序 点他们这些人做司马,如何?” 孔子回答说:“可以胜任 了。”可见在习射的同时,孔子不失时机地对民众进行 礼的教育,鼓励人们遵守礼法。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著《观德亭记》,专门论述了射箭和一个人的品德之间的关 系,他提出 “射以观德”,意思是说,看人射箭就能知 道一个人的德行如何。

2、射以正己

《礼记·射义》中有云: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 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 诸己而已矣。” 意思是施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 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 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寻找自己的问题就行 了。这一主张与孔子 “见贤思齐”的观点是非常一致 的,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付出努力 而未达成目标,不要去找外在的原因,而是应该先找自 身的不足,反省己身。“正己”,即端正自己的思想、言 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 “正己” “立德” 是为 人处世的根本。而在中国古代,射艺是民族体育、艺术 和文化的合体,它包含了对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历炼 的哲学内蕴,不但要求射手要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还 要求射手在德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 谐统一,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力量美与准确美 的向往和享受。将 “正己”融于民族传统射箭,正是对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君子不争

孔子认为,人要追求内在修养,要成为 “谦谦君 子”,淡泊名利。在 《论语·八佾》中他说: “君子无 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说有所争的 话,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双方互相作揖表示对对方的 谦让和尊重,然后登场比试;射完箭下来饮酒。这种争 就是君子之争。在孔子看来,君子参加比赛,重视过程 超过重视结果。这种 “争”,与其说是各自射箭水平的 竞争,不如说是对一个人高尚品格的展示。“君子不争” 的观点颇有今天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味。

4、射不主皮

孔子对射箭提出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西周时期 的射礼活动中讲求 “主皮之射”,意思是射箭的时候要 贯穿箭靶,即贯革之射。春秋时期的楚国将军养由基可 以百步穿杨,并且能射穿七层铠甲。春秋末年礼崩乐 坏,即使在各种礼射中,射者也不重礼,使射礼失去其 教化功能。射者更多地去追求力量。孔子遂提出 “射不 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意思就是说比赛射箭, 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 就是这样 (只要射中侯就可以了)。其实就是强调君子尚 礼不尚力。孔子说的不仅仅是射箭,其实也是在说做人的道理。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只要你怀着一颗诚心,认 真做事,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达到和别人一样的成就。

5、知其所止

孔子说: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意思是说小黄鸟栖息在山丘上,是因为它知道它应该停 留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他又说: “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礼记·大学》)孔子 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自己该做的 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观点也体现在射礼活动中。 《礼记·射义》有云: “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 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 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 可见古之贤者在设定比赛 中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鹄的时候,并非只有明确等级一 个目的。他们还希望射者在射箭的过程中也能够时时牢 记,认清自己的位置,恪守自己的道德规范,做自己该 做的事。放到今天,大概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 作吧:军人保家卫国、教师传道授业、学生勤奋好学、 为人父母的舐犊情深、为人子女的敬老尊贤......如果每 个人都能够知其所止,恪守己任,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无 比和谐。

6、张弛有度

据 《礼记·杂记下》记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一起 观看名为蜡的祭祀活动时对子贡说:“赐也乐乎?” 子贡 答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子曰: “百 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 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孔子的意思就是:民众终年勤苦劳累,才获有这一天国 君赐给的饮酒作乐的恩泽,不是你能懂其中的道理的! 只是紧张而不能松弛,周文王、周武王也是做不到的; 而只有松弛,没有紧张,周文王、周武王也不会这样 做。只有宽严相济,张弛有度,才符合文王武王的治国 方法。 “张” 是绷紧弓上的弦,使弓处于蓄力状态; “弛”是拆解紧绷在弓上的弦,使弓处于休养状态。孔 子以弓箭譬喻,阐述了深刻的政治哲理。其实我们的生 活也是如此,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既不能一味地 废寝忘食,也不能全然耽于安乐;只有劳逸结合、张弛 有度,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