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捏脊疗法是什么,“捏脊”疗法

时间:2024-02-22 12:00:01 阅读:750 作者:心碎乌托邦

​​捏脊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推拿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最早的捏脊手法记载于近两千年前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其卷一《治卒腹痛方第九》中曰:“使病人伏卧……捏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捏脊疗法是什么,“捏脊”疗法-第1张

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

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根据经络按摩“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

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症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

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比如实热症的小儿发烧,推拿完手上的穴位后加推背(从大椎穴推至长强)至皮肤发红发热,能有效加快退烧速度。

捏脊疗法是什么,“捏脊”疗法-第2张

上捏脊能调动一身阳气,阳气升,可温肾健脾,令脾、肾得以运化,同时,捏脊经过后背膀胱经上一系列重要腧穴,对肾、脾、肺都有直接影响。

因为上捏脊的根本目的是补阳气,所以更适合虚寒证为主的积食、便秘、腹泻、感冒等症状,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而言,阳气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会增强,胃口也会变好。

而对于实热证或阴虚内热症就不适合经常上捏脊,否则会越捏内火越重,就很可能会出现便秘加重,口舌生疮,盗汗加剧,晚上睡觉烦噪甚至发烧的副反应。

捏脊疗法是什么,“捏脊”疗法-第3张

上捏脊大补阳气,会助热,热就会促使身体机能加速运化,因此要根据孩子体质不同适可而止

每日不可多捏,一般3-9遍就可以,多捏无益。

捏脊疗法是以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并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原则的传统推拿法。其操作部位是脊背部,所涉及的经络主要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脊背为五脏六腑阴阳之会,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捏脊疗法通过捏拿患者的脊背,振奋其阳气,推动全身气血之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脊柱为督脉循行之主干,《难经》曰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主风府,入属于脑。”督脉称为“阳经之海”,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

捏脊疗法是什么,“捏脊”疗法-第4张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柱两旁,中医认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外为周身之纲维,内连五脏六腑之肓腧,此诸阳之交会,犹四通八达之渠也,故风寒之伤人,必自太阳经始。”从中可知太阳经在联系内外,沟通体表与脏腑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捏脊疗法可以使阳经之气血达于阴经,阴经之气血达于阳经,使在里之气血达于肌肤,在表之气血达于脏腑,全身气血条达,脏腑调和,经络疏通,疾病得愈。

注意事项

1、年幼患儿首次捏脊手法不宜过重,可取提捏之意但不真正将皮肤捏起,重复6~12遍,至脊背部皮肤微红,尽量避免患儿哭闹;

2、捏脊前宜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

3、捏脊疗法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等诸多好处,且具有强健身体作用,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儿童,仍需辨证使用。燥热体质(便秘、口臭、舌质红)的患儿禁用。

4、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5、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6、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7、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

8、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捏脊疗法是什么,“捏脊”疗法-第5张

什么时候捏脊效果好?

什么时间上捏脊最合适呢?按一天时辰来看,最好是早上,早上旭日东升,也是人体一身阳气生发之时,此时上捏脊顺应了大自然规律,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否则升阳伤阴,反招实热病患,有些家长反应晚上给孩子上捏脊后睡眠变差甚至烦噪不安,就是这个原因。

按照一年时辰看,最好是春、夏,冬季应以藏阳为主,上捏脊会造成阳气外泻,而且因为冬天较冷,阳气外泻就易感染风寒,所以原则上冬季不宜捏脊,父母一定注意。

捏脊疗法是什么,“捏脊”疗法-第6张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