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

时间:2023-11-22 02:53:56 阅读:975 作者:有余悸

张氏宗祠 平安村有“张氏宗祠”为中心的祠堂群,包括“崇仁堂”、“燕贻堂”、“燕翼堂”、“奋兴堂”、“敦睦堂”、“培德堂”、“明德堂”、“厚德堂”、“积德堂”、“芹涧公祠”、“忠孝堂”、“近昇公祠”、“保初公祠”(1931年12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驻地)、“其吉公祠”、“君弼公祠”、“明生公祠”、“祥正公祠”、“一廷公祠”、“季雅公祠”、“悠士公祠”、“谔士公祠”、“凤侣公祠”(九厅十八井)、“元长公祠”、“異才公祠”、“揵三公祠”、“希程公祠”、“景孟公祠”、“宗耒公祠”、“舒北公祠”、“雨源公祠”、“而高公祠”、“文道公祠”、“文范公祠”、“文就公祠”、“文儦公祠”、“克整公祠”、“绪五公祠”、“德鹊公祠”;年丰村有“彥诚公祠”、“九葛公祠”、“文贵公祠”、“润伯公祠”、“德印公祠”(1931年毛泽东旧居)、“有勤堂”;松山村有“存礼公祠”、“含万公祠”、“文杰公祠”、“文儒公祠”、“允成公祠”;洋河村有“明德堂”、“立德堂”、“大德堂”。祠堂大多为青砖、灰瓦和“穿斗抬梁式”木构架结构。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张

平安村街下张氏“崇仁堂”:又名“张氏宗祠”(大祠堂)、“淑明公祠”。张拱辰,字淑明,封宋大理寺评事,幼年随父张炎(字日晟)从兴国县西岭迁徙平溪(现平安村)开启新居。张炎,即张日晟,为平安村张氏始祖,其子张淑明于宋代创立“崇仁堂”,三栋两井,门楼曰“七叶千秋”。2000年开始动工修缮,投资19万余元,于2002年竣工。祠序:“自宋至今,源远流长……前有洋河缠腰,后有五虎耸拨,左有文峰塔,右有文昌阁。乃曰:文峰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七叶千秋,文昌阁阁窗圆圆似镜镜照五湖四海。……重修宋祠万年万载,新启门楼乐平乐安。”堂柱对联:“崇德传家礼义铸人克勤克俭流芳远,仁风俗后诗书启智惟读惟耕世泽长”。大门对联:“淑祠凝瑞彩景山起凤毛棠棣分支忆西岭,明水映祥云丽日开麟趾菁莪造士仰清河”。上厅“百忍风长”对联:“孝友传家承百忍之风规居同九世,诗书启后诵十章之鉴照宝重千秋”。中厅柱对联:“崇文厚德千秋鼎盛,仁宇集贤万古流芳”、“淑祠盛一堂源溯西山经难历劫感天动地,明珠辉百世德弘平安修文悦礼敦古乐今”。前厅柱对联:“日耀中天光华映百世,晟昭大地俎豆泽千秋”。

平安村街下张氏“燕贻堂”:又名“彦诚公祠”,大门匾额“七叶传芳”。

平安村街下张氏“燕翼堂”:又名“彦恭公祠”。

平安村街下“厚德堂”:又名“厚轩公祠”,系红军被服厂旧址。

平安村街下张氏“培德堂”:又名“张公允哲宗祠”。张允哲,系平安张氏第六世祖。祠门对联:“允传家风秉忠信厚德喻仁继往开来大展鸿图,哲赋聪睿尊礼义集贤万户光宗耀祖永创伟业”。银坑公社平安大队曾于1960年至1982年在此办公。

年丰村排子脑张氏“有勤堂”:又名“复佑公祠”。始建时间不详,现已新建。大门柱对联:“复祠吐祥云枝繁叶茂昌百世,佑堂启子孙芳流孝悌继千秋”。(图左为“”)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2张

年丰村新屋下张氏“清河堂”:又名“润伯公祠”。始建于清代初期,系平安始祖张日晟之15世张文泽(号润伯)房祠,历经沧桑,2007年开始修缮,次年春竣工。碑序:“祠座东向西,壮观宏伟。整体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前有三牌门,有片月形大塘,墙外有虎舌作景、洋河缠腰,后有卧虎耸扮、雄壮有威,左有狮石把水口、竹篙石山耸立,右有乌石锦虎抱回,加上门楼案托重重,文峰笔架迎面而立,特有古代之特色建筑也。”

洋河村下排张氏“明德堂”:又名“张氏宗祠”,2017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重建竣工。堂柱对联:“明德维馨仁义礼智信恭敬行善积德,仲府协奏忠孝人爱代代儿孙享和平”。大门对联:“清水华厦乾坤大地六水三山一分田,河长九洲天长地久世世代代源远水长流”。大门柱对联:“房前喜迎东方千秋长青甲乙木,屋后乐接西方万年庚辛金万斤”。厅柱对联:“明月高悬宇宙普照华厦大地光辉灿烂,仲日五光十彩展望未来堂上子孝孙贤”。

洋河村铜锣坵张氏“立德堂”:又名“张略三翁祠”。始建时间不祥,2014年冬重修。堂柱对联:“名扬四海出人头地传承世代好俊才,纬黄合成后继子孙重修翁祠展雄风”。

洋河村冷水塘张氏“大德堂”:又名“舜年公祠”。始建时间不详,2011年农历八月初九日子时开工修建,十二月二十二日竣工。堂柱对联:“名垂青史燕翼钟灵福址安宅衍,寿存日月竞得毓秀风水驻丘泽”。大门对联:“鼎新革故致力工商畎亩光大清河祖德,集萤映雪励志诗书翰墨辉煌曲江家声”。门楼曰“青選第”,对联:“龙跃碧潭冷水澄波迎百福,门聚紫气狮山滴翠集千祥”。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3张

陈氏宗祠 有富竹村富竹坑陈氏“燕贻堂”、坪脑村新塘陈氏“承庆堂”、坪脑村新塘陈氏“光远堂”、坪脑村新塘陈氏“棱辰堂”、坪脑村新塘陈氏“徿兴堂”、银坑村银坑圩陈氏“永兴堂”。

富竹村富竹坑陈氏“燕贻堂”:又名“陈氏大宗祠”。富竹陈氏始祖陈贵,(十宫)字世荣,号贵,唐广德年间生,明甲辰(764年)殁。富竹陈氏后裔散居竹坑、上堡、河田等地,又拆居万安五云德桥、兴国和睦坑、于都城北区下坝子。祠堂未有碑文,谱谍缺裁修建详情。

坪脑村新塘陈氏“承庆堂”:又名“均仁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1696年),历有修葺,最后一次重修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2008年稍有修整。堂名为“承庆堂”,祠主陈钧仁,系当地陈氏始迁祖。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三进厅,硬山顶,马头墙。面阔10.1米,进深55.5米,高9米,总占地面积585.92平方米。门楼砖石结构,横书“忠义世家”,系十柱二间三栋祠。四柱三间三楼,两边建有龙凤垛42只,外飞檐内斗拱,有细画精雕的图案悬花,面阔10.1米,进深5.9米,高7米。该祠在于都县清代祠堂建筑中,在规模布局、用料、工艺及时代变化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12年1月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8月9日(农历七月初九)烧毁大半。

坪脑村新塘陈氏“光远堂”:又名“宏质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建有三栋祠堂,于民国元年(1921年)改建为两栋,没有正栋间,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改建为两栋昌字厅,增加两只正栋间。2012年5月25日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公布为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由于年久失修,祠堂破烂,即将倒塌,2017年2月8日(正月十二日)成立重修理事会,2018年2月23日(正月初八日)竣工。

坪脑村新塘陈氏“棱辰堂”:又名“芳彩公祠”,始建于清代,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苏区革命时,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祠经住,并在祠内留下革命标语口号。2012年5月25日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公布为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由于年久失修,祠堂破烂,2013年动工维修,于2014年3月告竣。

坪脑村新塘陈氏“徿兴堂”:又名“禹门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年久失修,砖墙破损,于2004年重修竣工。堂柱对联:“禹人处事贤功德千秋流芳远,门贯四面通丁财兴旺世泽长”。

银坑圩陈氏“永兴堂”:又名“陈氏宗祠”。原“虞卿厅”,系富竹、河田、上堡陈氏房系所有。2008年春夏,重修银坑陈氏宗祠筹备组倡议,将“虞卿厅”更名“陈氏宗祠”,不分支脉,为所有陈姓共亨。接着,成立银坑陈氏宗祠筹建委员会,动员全镇陈氏每丁出资50元,总投资30多万元,于2013年8月建成“永兴堂”。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4张

刘氏宗祠 有汉田村翰田刘氏“务本堂”、银坑圩刘氏“邦本堂”、岩前村林岗峰刘氏“威远堂”、冷水村㝢石刘氏“金䡚堂”、冷水村黄泥圩刘氏“高峰堂”、冷水村观音脑刘氏“持镜堂”、银坑村刘氏“崇德堂”。

汉田村翰田刘氏“务本堂”:又名“刘氏宗祠”。据《谐田刘氏联修族谱》记载,翰溪务本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以刘利葱(字旦西)先生为头人,至今仍完好如初,中间虽经多次修理,但都是小修。大门对联:“春风披玉桥,秋水映冰壶”。外柱对联:“门朝车嶂展封诰,地号翰田即墨庄”。上柱对联:“务承祖宗之美德行仁和贤创伟业,本育儿孙成英才能文善武展宏图”。下柱对联:“务祠兴建千秋昌翰墨林中出文章,本祖开基万年成田庄塅上聚宝盆”。2012年5月25日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公布为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银坑圩刘氏“邦本堂”:又名“刘氏宗祠”。位于银坑圩南,癸山丁向兼子午,后靠天华山,前有岳飞寨,左沙席草塘外有高墙环绕,右有撒网形。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兴建,次年竣工,长21米,宽12米。祠堂内堂匾“邦本祠”,正面书赞:“刘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雄兵百万降狄夷,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政名扶社稷,更知忠义佐朝纲,绵远祖德传古今,一字千金御墨香”。门外对联:“邦国重仁贤除灭暴秦识沛公人归天与,本源追祖考肇兴有汉继唐尧族大宗蕃”。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5张

岩前村林岗峰刘氏“威远堂”:又名“刘氏宗祠”、“孟震公祠”。大门中门“刘氏宗祠”对联:“孟祖明朝泰和徙雩林峰创业安居繁衍千秋,震公忠孝友邻义坊训子勤学书礼振兴万载”。大门左门“威归林峰”对联:“威严壮观钟灵毓秀,峰峦挺拔虎胆英雄”。大门右门“远绍彭城”对联:“远源流长兰桂腾芳,城门锦绣辈出英豪”。

冷水村㝢石刘氏“金䡚堂”:又名“㝢石翁祠”,建造时间失考,后经修缮。堂柱对联:“金宇辉煌饮水思源承祖德,䡚軏灿烂慎络追远耀彭城”。大门对联:“㝢祖德振千秋大业流芳远,石宗功浩大子孙贤世泽长”。

冷水村黄泥圩刘氏“高峰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红白两军频繁交战之时被战火焚化,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修复后栋,1998年第二次修复前栋,至2016年,因长久失修,只留下青砖残壁,进行第三次修复,用连索瓦屋面,建门楼、围墙、粉刷、油漆重建。堂柱对联:“万载兴隆,千秋鼎盛”。上厅柱对联:“必育龙虎千千万,仰仗高峰步步升”。下厅柱对联:“锦绣河山非昔比,风流人物看今朝”。

冷水村观音脑刘氏“持镜堂”:原祠建造时间失考,2014年重建告竣。堂柱对联“彭城贯日月祖功泽永世,持镜垂山河宗德润千秋”。祠前柱对联:“前朝笔架钟灵毓秀丁财旺,后倚文峦龙吟虎啸富贵全”。

银坑村上营刘氏“崇德堂”:又名“刘氏芳镜公祠”。原为上营刘氏民居,由刘芳镜(名明葵),率子有纯、有纹始建,经后裔数次改建加建而成,距今已近百年。奈何因住户搬离年久失修,沦为危房并逐渐崩塌。2018年8月成立“公祠重建顾问委员会”和“公祠重建理事委员会”,重建标的由六家承建商公平公正公开招标承建,于2019年1月成功封顶,同年5月中旬通过主体验收。整体工程于2019年10月1日(农历九月初三日)全部圆满落成启用,并于同日举行落成庆典。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6张

萧(肖)氏宗祠 有谢坑村石门坑萧(肖)氏“裕德堂”、谢坑村老屋内萧(肖)氏“瑞庆堂”、谢坑村店下萧(肖)氏“光裕堂”、窑前村墈子下萧(肖)祥风英“祥润堂”、汾坑村汾坑圩萧(肖)氏“玉振堂”、上谢村王坑萧(肖)氏“衍庆堂”。

谢坑村石门坑萧(肖)氏“裕德堂”:又名“庆源翁祠”,乾巽兼戌,与昂首冲天的九连山脉相连,山势绵绵,绿水青山,前面风景如画,远看似大鹏展翅,携带群鸟迎面而来,真谓山欢水笑,万众欢腾。据楠溪《萧氏族谱》记载,“环顾皆山也,山之巅郁积而磅礴者,石门也。非原非郊,惟夭惟乔,油然景物之丽,涯岸之胜,左右潆带,蔚然而深秀者,石门坑也。”2006年9月重修,堂柱对联:“祖德流芳持家久,英才辈出世泽长”。

谢坑村老屋内萧(肖)氏“瑞庆堂”:又名“前双翁祠”,为萧(肖)氏前塘、双泉两公所建。以容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万安邹江徙居雩都安富里或侨居数年,传至前塘、双泉始卜筑楠溪楠石,据楠溪《萧氏族谱》记载,“楠溪瑞庆堂之建,为余祖前塘双泉公建也。立庚申兼申寅向,前列三排门,为楹四,正寢正厅俱各,为楹二,中堂立屏障,为楹两,计其费则上下数百金,皆取之前塘,取之双泉公也。”建祠已有400多年,2007年7月动工重修,次年9月竣工。长联:“前塘作画映青山,瑞应宗祊,如对行型宛在;双泉似环遗澡井,庆流奕䙫,须知祖德长存”。祠前柱对联:“日和春暖花怒放,云开雨顺水东流”。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7张

谢坑村店下萧(肖)氏“光裕堂”:又名“冷泉公祠”,据楠溪《萧氏族谱》记载:“冷泉,系瑞庆五子。始居安富里楠溪老屋内,后徙本村新屋下建造祠宇,颜之曰光裕堂,其意深,其义远矣。”对联:“光笃前烈,武纬文经,缵承兰陵八叶普声远;裕垂后昆,慈孙孝子,绵延井冽一派世泽长”。

窑前村墈子下萧(肖)氏“祥润堂”:又名“萧祥风英公祠”。相传,“萧十四祖祥风英公清初由寒信北游银坑住墈子下谢府,承克和公之关爱,乃筑室谢府之侧而居。”200余年前,所有房屋毁于水灾,重建时谢萧两姓合建厅堂奉祀二公神位,后谢府向固石坑发展,墈子下厅堂用为田庄。新中国成立后,谢府厅舍等均征收就近分配给萧家住户。2009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萧姓遵得谢姓同意,动工重建祠堂,次年九月八日竣工。堂柱对联:“祥瑞祥礽惟善可致,润身润屋以德为先”。

汾坑村汾坑圩萧(肖)氏“玉振堂”:又名“萧允昇公祠”,位于汾坑圩西端,原地名“盐行”,与康屋祠并排,在其右侧。民国十六年(1926年),昌陈、翰柳等倡议建造“萧永昇公祠”,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告竣。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汾坑乡人民政府(汾坑公社)办公用房,继改为国家屯粮仓库,2005年8月22日动工兴修,次年5月告竣。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8张

上谢村王坑萧(肖)氏“衍庆堂”:又名“心传堂”、“萧氏宗祠”。萧(肖)南林(1521~1592年)世居广东省兴宁叶塘,诞八子,其次子以化之孙自荣、自旺,三子以忠之孙自蓄,五子以宪之玄孙明庄,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至清初陆续徙居上下谢,共尊南林为脉祖。清道光六年(1826年)秋发起在王坑建南林祖祠,由三房集资经数月而成,民国二十年(1931年)被焚,民国二十九年重修,“文革”被拆,1989年重建。2010年10月16日倡议全面装修,2011年秋竣工。堂柱对联:“堂前宝烛酬先辈业绩,炉中瑞香祈后叶贤良”。大门对联:“远祖遗德泽宗支衍庆千年盛,奕世承宏恩科甲绵延万古芳”。大厅对联:“溯兴宁徙上谢枝繁叶茂根行远,承先祖啓后世源清脉正水流长”、“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泽,云蒸霞蔚留得诗书与后人”。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9张

鍾(钟)氏宗祠 有琵琶村鍾(钟)氏“承恩堂”、谢坑村屯脑鍾(钟)氏“崇善堂”、谢坑村屯脑鍾(钟)氏“松林公祠”、营下村新屋鍾(钟)氏“颖川堂”。

琵琶村鍾(钟)氏“承恩堂”:伯简太祖宗祠,祠门有雩邑籍任广东御史袁庆祥先生书写的堂匾“承恩堂”;祠内有赣州提督军务右佥都御史王公给国昌、齐贤、伯简、仕经、宏诸各叙官秩,以明五公之各仕一朝;两对长联书体工整,苍劲有力,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更显得承恩堂是不平凡的一族。不幸的是,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冬祠内驻兵,宗祠失火,毁于一旦。2000年再次发起重修宗祠,居台湾钟训淳得知消息,慷慨捐资2000美元,琵琶龙钟氏捐资出力将祠重建。宗祠建后,2001年钟训淳特邀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张涛(铜山人)为祠书联:“知音杳矣谁想着山高水流偏寄琵琶鸣雅操,书法佳哉那晓得鸿飞鹤舞猶伴双龙绕秀毫”。湖南省衡阳市81高龄书法家黄之绮先生书联:“自唐迄国朝任尔年湮世远沐雨露恩波代代著文略武略,由潋至雩水管他风异俗殊得山川灵秀处处称大钟小钟”。“承恩堂”右侧建有“养素翁祠”,为22世祖人信公祠。

谢坑村屯脑鍾(钟)氏“崇善堂”:又称“公启公祠”,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建于安富里屯上(今银坑镇谢坑村屯脑村小组),寅山申向,同治十二年(1873年)立堂匾“崇善堂”。《公启祠记》按:“公启祠,十九世祖仪善公祠也。基址在雩都安富里屯上(即今谢坑村狗颈),建于嘉庆丙寅,作寅山申向。至于同治癸酉年始立堂匾名曰:“崇善堂”,实取义于余之十八世祖,子崇翁即仪善公之父也,故拟颜之。余自幼时习闻族前辈遗令,故老流传此祠正寝及上下正厅左右库房并大门外檐下空坪,俱属众置,其后花台墈上以及后龙树木,左边房屋,右边基址贰间外,出入空地一概俱属松茂公子孙之业。住今值修族谱,重刊厥图,故为注其大略于此,俾我善太子孙无猜无疑,共守先人遗绪,继继承承,祀事孔明。叙昭叙穆,千秋勿替,以垂不朽云。”2013年修缮,重新悬挂堂匾。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0张

谢坑村屯脑鍾(钟)氏“松林公祠”:位于“崇善堂”左侧,原名“松茂公祠”,建筑年代失考,曾几次修整,1981年12月21日晚12时被大火烧毁,2010年组成重建“松茂公祠”理事会,着手筹备重建事宜,2014年11月18日竣工。堂柱对联:“颍川贯日月祖功泽百世,松林垂山河宗德润翻千秋”。

营下村新屋鍾(钟)氏“颖川堂”:又名“鍾氏宗祠”,位于新屋组龙王山下,始建时间不详,原祠倒塌,2017年动工重修,集资鸿丁每丁3348元,86丁共集资287928元,于2018年春竣工。堂柱对联:“重如泰山万古存,金生丽水千年秀”。大门对联:“子孝孙贤世泽长,祖功宗德流芳远”。厅柱对联:“流水高山怀古调,秋霜春霭触孺思”。

谢氏宗祠 里汾谢氏祠堂群,有明清建筑“评仕公祠”、“子斌公祠”、“子钦公祠”、“茂材公祠”、“西泉公祠”、“馆馥公祠”、“名灿公祠”、“云昇公祠”,组成祠堂群, 2012年5月25日于都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公布为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主要有里汾村村脑谢氏“发荣堂”、洋河村公馆塅谢氏“陈留堂”、年丰村老屋谢氏“宝树堂”。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1张

里汾村村脑谢氏“发荣堂”:又名“谢氏宗祠”,系里汾谢氏开基祖祠。

洋河村公馆塅谢氏“陈留堂”:又名“谢氏景亮翁祠”。谢氏第88世祖景亮清代中叶从福建省上杭县芦丰乡黄坊村白莲塘迁入公馆塅,并创建景亮翁祠,原祠土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面临倒塌,于2018年正月初九日动工重建,当年十二月初四日竣工,建筑面积232平方米,砖混仿古结构,造价61万余元。堂柱对联“先祖奠基总为谋生舟载诚车载信,后人守业更须修德犁耕善亩笔耕文”。大门对联:“三阳日照百瑞千祥公馆塅,五福星临千秋万代景亮祠”。上厅对联:“姜水流长伯祖啟航陈留始发,唐坊南洸公馆景亮百世永昌”。下厅柱对联:“无痕岁月德载厚土蕴祥瑞,悠然年华古树芳辉荟福祠”。

年丰村老屋谢氏“宝树堂”:又名“锡亮公祠”。谢据后裔谢锡亮,生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寻乌县南桥罗陂迁入年丰村竹高围。后裔在老屋创建宝树堂。大门对联:“久锡成宝引进贤贵光华堂,远亮近明日出东方照万家”。

曾氏宗祠 窑前村窑前排曾氏“武城堂”:又名“绍远公祠”。曾绍远生于清代盛世,为窑前排曾氏始祖,原建有祠一厅三栋,曾设过学校,驻扎过乡人民政府,历经200余年,几度维修,又“屋漏、樑断、墙裂”,于2005年正月组成维修理事会,立即筹资,拆除土砖旧墙,换砌青、红熟砖,增添青瓦数万,重新翻盖屋面,粉刷墙壁,修整檐阶,整理天井、地面,历经一秋冬,当年十一月告竣。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2张

康氏宗祠 有汾坑村汾坑圩康氏“五应堂”、上排村河头象坝康氏“容礼堂”。

汾坑村汾坑圩康氏“五应堂”:位于汾坑圩西端酉卯兼庚甲,原地名“盐行”,与肖屋祠并排,在其左侧,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祠堂总面积800多平方米,正面两侧上面刻画古代故事和诗篇,中门顶上有圣封“将军世第”益名。曾为汾坑公社粮库和仓库,2012年修建。堂柱对联:“五堂兄弟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建功立业,应保子孙人才辈出辉煌腾达名扬四海”。

上排村河头象坝康氏“容礼堂”:又名“康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遭大水淹没而倒塌,清嘉庆三年(1798年)复建,苏区时期的1934年政府在此设立被褥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共交战,苏区政府不原给伪军占用而烧毁。2002年又复建。

黄氏宗祠 平安村谢田黄氏“万夫堂”:又名“名祥翁祠”。黄名祥,字能思,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殁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从宁都长胜迁平安谢田定居,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四月置买雩都县佛婆里平安寨老谢田房屋,建造祠宇。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3张

朱氏宗祠 年丰村犁脚排朱氏“启明堂”:又名“国缘公祠”。始建于清朝顺治末年(约1660年),由于时代变迁,风雨洗刷,几经修缮,又剩下残墙断壁,于2015年2月开始动工重建一栋有两对柱头的宗祠,2016年6月竣工,占地面积230余平方米,砖混结构,屋顶加盖琉璃瓦,所有木料全部上了油漆,内外墙垛子全部粉刷,地板水沟、游坪全部硬化,耗资29万余元。

罗氏宗祠 平安村社里坪罗氏“螽斯堂”:又名“罗南彩翁祠”,罗贵祥清同治年间与兄弟贵礼带眷属从瑞邑迁雩邑蛇里坪创业奠基,贵礼朱传,贵祥五子传二子分两房,二世清冠创建祠宇三栋,清同治七年改二栋,额曰“螽斯堂”。2013年冬重建竣工。堂柱对联:“螽斯衍庆绍前贤,麟趾呈祥贻后秀”。大门对联:“仍旧址重建祠铭先朝功德,秉先基兴祖业佑后人福泽”。门楼“盈门秀色”对联:“门庭焕彩千载秀,楼阁重光万里长”。厅内对联:“贵由瑞金老居源流䖳里绵世泽,祥发豫章郡地派衍平安振宗风”。

何氏宗祠 有洋河村官田脑何氏“玉茂堂”、洋河村樟树湾何氏“敦仁堂”。

洋河村官田脑何氏“玉茂堂”:又名“何氏宗祠”。据1989年《洋溪何氏三修族谱序》,“吾族居于都之北银坑镇洋河村樟树塆,吾高祖扶玉公于广东嘉应州兴宁石马迁来首居官田脑,创家立业,绵绵延延传至今天,分支房已是人才昌盛,一派繁荣景象。”在洋河村官田脑创立“玉茂堂”。

洋河村樟树湾何氏“敦仁堂”:又名“何仁长翁祠”。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开基建祠,年久失修,于2011年4月3日成立重修理事会,开始组织重修“仁长公祠”,按鸿丁每人80元筹资,于2012年春竣工。堂柱对联:“墩厚家风承粤海,仁慈世德裕樟山”。

严氏宗祠 洋迳村老屋“严氏宗祠”,始建时间不详,正在重新仿古建设。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4张

凌氏宗祠 有洋颈村安子前凌氏“宣化祠”、洋迳村新屋凌氏“河涧堂”。

洋颈村安子前凌氏“宣化祠”:位于洋迳村安子前。据2018年《凌氏六修族谱》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凌氏三修族谱》在银坑山下告竣,经众议,将修谱余额在安子前建宣化祠,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竣工。祠堂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三栋二天井,白墙青砖黛瓦飞檐微翘,雕梁画栋,大门前建有月牙池。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国民党三十三军从泰和往宁都、广昌围剿红军,部队经过银坑,因修路拆除沿途民房以材料堵路,宣化祠因此未避其难,前栋的门梁瓦角被拆除,面目全非,成了尺掾片瓦,华屋丘墟。因年久失修,现已不复存在。

洋迳村新屋凌氏“河涧堂”:又名“凌世珍翁祠”,2017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初八日)重建竣工。大门对联:“世代忠良仁义为本天地赐福,珍惜人财和睦创业人间兴隆”。

赖氏宗祠 银坑村桐子窝“松阳堂”:又名“赖文秀公祠”,系方槐(原名赖芳槐)将军故居,2012年5月25日于都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公布为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大门对联:“志诚志信秘书世德,爱亲爱族好古家声”。大厅对联:“颖川周府绵远万里裔孙传四海,松阳晋勃世发千秋绩业布九洲”。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5张

邱(丘)氏宗祠 平安村七工排丘氏“河南堂”:又名“丘年春公祠”。碑序:“河南堂邱氏年春公,清顺治年间生于福建上杭县,因避寇迁居雩邑北乡长兴里田屋堡七工排。”堂柱对联:“金灯吐彩增福寿,宝烛生辉添富贵”。大门对联:“年祠先祖慈祥开基业,春堂后裔奋发振家声”。门楼“苞竹春萌”对联:“读书千秋业,孝悌满堂春”。厅内对联:“河南世泽万代子孙勤耕读,渭水家场千族人丁重礼义”。

匡氏宗祠 汉田村水下匡氏“燕喜堂”:水下匡氏开基祖第85世匡文信,于明宣德年间约公元1430年左右从吉安万安县梅林四都迁至今宽田乡高陂,数十年后又迁宽田乡石马村居住,第89世匡甫重(字冰泉)生于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从石马村再迁汉田村水下组,并在水下建立燕喜堂,开支散叶,有部分迁到吉安永丰县、吉水县、福建将乐县及本地汾坑村西坑尾、新塘排。

段氏宗祠 周新村蒙坑段氏“懋昭堂”:又名“启从公祠”,为纪念段启从清康熙晚年由段屋杨汾迁入蒙坑开基而建,历经200余年,年久失修,残破不堪。2017年春,成立启从公祠重建理事会,倡议重建祖祠,共筹集资金58万余元,其中鸿丁款35万余元、捐资23万余元,于农历2017年12月17日(公元2018年2月2日)举行竣工大典。外柱对联:“启业在此经百世开枝散叶,从善于斯振千秋祖德宗风”。堂柱对联:“饮水思源莫忘先祖创业苦,锐志图强须知吾辈守成难”。

温氏宗祠 汾坑村张谢屋温氏“月惠堂”:又名“尚德公祠”。清代初期,温鹏万从宁都县赖村虎井迁入雩都长兴里(今汾坑)西坑坝,温鹏万之子温尚德由西坑坝迁汾坑村张谢屋安居。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此建立“月惠堂”,2016年正月初十被大火烧毁,2017年重建,择名“尚德公祠”。外柱对联:“文克经邦武克定国文武兼备振朝纲,忠 以辅主孝以传家忠孝双全垂青史”。堂柱对联:“一脉根苗瓞蔓瓜绵延伸四海还共本,万派子孙星罗布棋遍播九洲亦相亲”。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6张

蓝氏宗祠 洋迳村洋迳蓝氏“爱日堂”:又名“蓝国用祠”。2007年洋迳村蓝姓畲民在新农村建设“拆旧建新”中,中共于都县委农工部、县委统战部分别拨款5000元,各户畲民捐款,历经3年建成三排美丽的村庄,同时建成“蓝国用祠”。堂柱对联:“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项氏宗祠 周新村西坑项氏“宏远堂”:据项氏族谱记载,项思明,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自龙泉(遂川)迁居宁都县田头南。其次子项胜可,字卿华,生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同母兄从宁都县田头南迁于都西坑(即今银坑镇周新村西坑)开居。为纪念项胜可在周新村西坑开基而建造“项氏宗祠”,堂名“宏远堂”。

杨氏宗祠 洋迳村老富前杨氏“关西堂”:又名“文裕祖祠”。原祠占地面积88平方米,2017年冬动工、2018年夏重建竣工,占地面积172平方米,共投资49万余元。祠序:“祠前笔架连峰,祠后青山绵亘,丁财贵旺均在,福禄寿俱全,乃风水宝地。先祖于此开基立业,尔来二百八十余载,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达官富贾,文臣墨客,尽添荣光。”大门对联:“人间英物生佳气充闻卜世卿,天上长庚降啼声惊座知人杰”。

江氏宗祠 银坑村撒网形“江氏龙盛宗祠”:2018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竣工,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总投资48万余元。堂匾“祖德流芳”,堂柱对联:“祖德宗功流芳久远,子孝孙贤世泽绵长”。大门对联:“龙盘撒网青山绿水长乐里,盛世江府地灵人杰百世昌”、“江府昌盛敬先祖财丁兴旺,祠宇壮观振宗风地灵人杰”。厅柱对联:“济世奉先敬恭明袖有亨泰,阳天熟事昭穆列祖多吉祥”、“长绵世泽祖德振千秋大业,丕振家声宗功啓百代文明”。

谭氏宗祠 营下村木山谭氏“明才堂”:又名“谭氏公祠”,位于营下村木山组蛇佛。为新建成的祠堂,堂柱对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祠前柱对联:“南来北往人杰地灵滚滚金银富万家,德兴才旺子贤孙孝绵绵轩辕传千载”。

胡氏宗祠 河背村寨脚下胡氏“安定堂”:又名“胡氏宗堂”。胡士田清咸丰年间(1850~1861年)由寻乌县迁入河背村寨脚下开基,于2016年在此建成“胡氏宗堂”。

于都县银坑镇各姓氏的宗祠概况(于都最大祠堂在哪里)-第17张

袁陈氏厅堂 窑前村袁、陈氏厅堂,位于窑前村老屋组王竹排,厅堂悬挂“汝南堂”和“颖川堂”,始建于清代,距今有200多年,属袁、陈两姓共同所有,是两姓族人敬奉先人及议事场所。2016年两姓协商决定重建厅堂,按现有鸿丁每丁出资2000元,已外迁户按自愿的原则捐资,同年12月竣工。

钟管氏祠堂 银坑村钟、管氏祠堂,位于银坑村中营组,厅堂悬挂“颍川堂”和“平昌堂”,大门“世代荣昌”,左门“厚德载物”,右门“宁静致远”。原为两姓民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折旧建新,两姓协议共建宗祠,于2018年建成。堂柱对联:“振兴社稷国运昌祖德流芳远,重建宗祠家族旺子孙福泽长”、“书山高峻顽强自有通天路,学深遥深勤奋能寻探宝门”。

(选自《银坑镇志(续志)》第十九章“文化”;供稿:于都县志办)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