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做成高端居然这么不容易(做一个迷你小剪刀)

时间:2023-11-20 15:23:12 阅读:842 作者:不在乎得到

做成高端居然这么不容易(做一个迷你小剪刀)-第1张

3.5万美元一把的盆栽剪刀

■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剪刀是谁发明的?网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谣言,称发明者是无所不能的达芬奇。其实你一想就明白,这说法肯定是假的,在达芬奇之前,人类怎会没有剪刀可用?就算不用剪东西,起码要剪头发呀!

在生活中,剪刀是最常见的工具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工具之一。按照字典说法,剪刀就是切割布、纸、钢板、绳、圆钢等片状或线状物体的双刃工具,两刃交错,可以开合。

那么,剪刀是何时出现的?

剪刀的历史

像剪刀这种太过常见的工具,各国都有一套自己的历史,而且很难分得清先后。考古学家考证,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15世纪就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剪刀。在埃及帝王谷KV62号墓中,出土了一把U形剪刀,这把剪刀跟现代剪刀不同,中间没有轴眼,也没有支轴,只是把一根铁条的两端锤炼成刀状,并磨出锋刃,然后把铁条弯成“S”字形,使两端刀刃对应。这种剪刀在不用时是自然张开的,使用时把两端刀刃一按,就能剪断要剪的东西,一松手就能依靠熟铁弹性恢复原状。有神殿的墙上还画有剪刀和一些医学用具图案,因此学者们也普遍认为埃及人最早启用外科手术。

在欧洲,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的古希腊已经有了剪刀。

当然,这些都不是现代剪刀的标准交叉型样式。交叉式剪刀的最早记录,考古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认为出现于公元1世纪。

做成高端居然这么不容易(做一个迷你小剪刀)-第2张

土耳其出土的公元2世纪左右的医用剪刀

对于中国剪刀,人们最熟悉的当属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但道出剪刀的历史,也道出剪纸艺术的历史。

杭州有家剪刀博物馆,馆中介绍中国剪刀历史可追溯到西周初年。《古史考》记载:“剪,铁器也,用于裁布帛,始于黄帝时”,要想制造这种锋利铁器,就需要冶炼技术的进步。也正因此,虽然西周时已有铁器,但铁制器具在社会上普遍使用,要到春秋战国时期。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制剪刀,也正是一把战国时期的铁剪,外观比较简单。至于最早的剪刀,则是距今两千年的一把青铜剪,出土于洛阳古墓,也是跟埃及相似的U形剪。

此外,湖南长沙汉墓、广州淘金坑南越赵氏王国贵族墓都各自出土了一把汉代剪刀,形制都为U形,与战国时的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U形剪所依靠的驱动,无论亚非欧,都是依靠熟铁的弹性,有点像现在的镊子。这种类似弹簧的装置,考古学家称之为“交股屈环”。

当然,中国剪刀的文字记载就多多了,比如《韩非子·五蠹》中就有“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剪的古体字),采椽不斲”,即指尧当上君主之后,仍然住在破烂的茅草屋中,甚至都不修剪。不过有人用这句话来推断中国剪刀的出现是世界最早,就非常不科学。因为尧本身就是传说,那个时代的剪刀也毫无实物考证,韩非子的记载不足为凭。三国时谯周所著《古史考》也记载,认为剪子“铁器也,用以裁布帛,始于黄帝时”,跟韩非子的记载一样不足为凭。

《诗经·召南·甘棠》则记载“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指周宣王为了怀念去世的召伯,不让人修剪召伯的甘棠树。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所谓的剪刀更多还是用于园林和茅草屋。真正裁剪衣服的剪刀,要在那之后出现。

中国剪刀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唐代也没有大变化,始终是U形剪。五代十国期间渐渐出现了中间有支轴和枢纽的X形剪,不再依赖熟铁弹力,而是依靠咬合力,与现代剪刀已经十分相似。宋元明清的剪刀也都维持了这种形状。

做成高端居然这么不容易(做一个迷你小剪刀)-第3张

唐代剪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供图)

中国古代剪刀的材质也不仅仅局限于青铜和铁,唐代有金剪刀和银剪刀,花纹也非常漂亮。女性所用剪刀尤其精美,尤其是并州的剪刀最为知名,杜甫就曾写过“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五代十国还出现了玉剪刀,宋代人的陪葬品里常有玉剪刀和金银剪刀,起辟邪作用。

剪刀的老字号传奇多多,但现代剪刀未必需要老字号

剪刀作为传统工具,老字号当然很多,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北王南张”,也就是北京“王麻子”和杭州“张小泉”。张小泉剪刀更是号称“三百年历史,三百年信誉”,誉为“剪刀之冠”。

中国老字号一向故事多、传奇多,但往往经不起推敲,而且由于近代动荡,老字号往往经历波折,不复旧日模样。

张小泉确实是中国最著名的剪刀,始创于明朝崇祯元年,数百年来一直是老字号,清朝范祖述所著《杭俗遗风》中,张小泉与杭扇、杭线、杭粉、杭烟一起,并称“五杭”,如今每年还能卖出四千多万把。

不过说到张小泉剪刀的旧时荣誉,就需要甄别,比如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百货展销会)的银牌奖,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金牌,1923年国货展览会的特别奖等。这几个奖项实际上含金量都不高,尤其是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金牌,很多品牌都用做宣传,最知名的当属茅台。但实际上,当时的评奖等级包括大奖章、名誉奖章、金牌奖章、银牌奖章、铜牌奖章和鼓励奖等,金牌奖章并非最高奖项。而且中国代表团拿到了奖牌和奖状1211个,其中大奖牌57个,荣誉奖牌74个,金牌258个,茅台获得的还是银牌奖章。换言之,张小泉剪刀的奖项含金量也十分有限。据说当时在评比现场还曾当众试验,一把剪刀连续五次将50层细布一剪而断,刀口完好无损,让观者拍手叫绝。这个现场表演或许确实有过,但让人拍手叫绝,显然低估了当时世界工业的进步。

在传说中,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张小泉,父亲名叫张思家,本是皖南黟县人,因战乱逃到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张家本就世代锻打剪刀,锻工精细,刀口锋利,顺手合用,很快就享誉杭州。张思家去世后,张小泉继承父业,进一步改进剪刀质量,声名远播。

也正因为名气大,许多竞争对手都挂上了“张大隆剪刀铺”的牌子,损坏了真店的信誉,张小泉一气之下将“张大隆”招牌摘下,换上“张小泉”店名,并在剪刀上刻上“张小泉”字样。相传乾隆下江南时也曾在杭州用过张小泉剪刀,认为比宫中剪刀更好用,所以亲手题写店名。考虑到乾隆的传说太多,这个说法也存疑。

民间还有传说故事,说张小泉曾经跳到一个通往钱塘江的古井内,用铁锤砸死两条为祸水质的乌蛇。这两条硬梆梆的死蛇早已成精,钢筋铁骨,张小泉将两个蛇颈相交处打上钉子,然后扭成剪刀状,再经过锻打,就成了招牌剪刀。

这个故事显然是编造,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这类古代传说都非常多,本不稀奇。但张小泉的这个故事还有后半段,说在此之前,人们还不会用剪刀,张小泉做出剪刀后,人们就可以用来裁衣剪线。我特别不喜欢这种完全违背历史与科学的故事模式,这段子居然还误导了不少人,去网上查查,还真有不少人认为剪刀的发明者是张小泉,实在是笑话。

1917年,张小泉剪刀传人对剪刀表面进行改良,改为抛光镀镍。抗战期间,张小泉剪刀一度停业。1949年前夕,张小泉剪刀掌舵者张祖盈因亏损宣告停产,并将“张小泉近记”全部店铺与牌号盘给了许子耕。1949年后,政府成立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这已不是原本的张小泉,而是三十多家制剪工坊经过公私合营后合并而成。1957年,国营张小泉剪刀厂成立。此时,机械弹簧锤与模板冲压逐步取代手工锻打,张小泉剪刀进入机械化时代。

做成高端居然这么不容易(做一个迷你小剪刀)-第4张

1970年代初,杭州张小泉厂里工人用弹簧锤锻制剪刀(张小泉剪刀厂供图)

在改革开放前,张小泉剪刀受困于计划经济,由商业部门包购包销,就算杭州本地人,也需要半个月才能买到,用户需求也不能及时反映到厂里。不过很多人都对那时的张小泉剪刀很有印象,尤其是那个通体黑色的民用款。计划经济对商业的摧残显而易见,张小泉剪刀一度库存严重积压,可民众却又因为商店缺货买不到剪刀。

1980年,《人民日报》曾经以张小泉剪刀为例子,讲述改革开放的变化。当时,政府提出“张小泉剪刀享受产销自主权,可向京、津、沪、宁、广、渝等直接供货”等三条意见,但文中表述也只是“现在,剪刀从出厂到外地零售店最多用一个星期就够了”。而且,据说在八十年代初,去百货商店买一把张小泉剪刀还需要配货,也就是必须先买一些其他东西,才能买剪刀。

不过,市场经济的驱动力显然强大,1980年,张小泉剪刀产量就达到此前的三倍,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与张小泉剪刀直销挂钩的公司、商店和经销点,“张小泉”也成为首批市场经济改革的试点企业。

张小泉剪刀在改革开放期间也并非没走过弯路。在计划经济时代,张小泉剪刀因为行业龙头地位,一直拥有国家分配的五金行业出口份额,一年能有上千万元出口营收。但改革开放后,出口业务进入市场化竞争,张小泉剪刀因为体制原因,在1985年后一度中断出口业务长达十几年,多少体现了“体制依赖病”,这也是诸多国营企业的通病。

直到2012年,张小泉剪刀重启海外市场推广,产品远销各大洲。在欧美的许多大型超市,张小泉剪刀都已进入,仅仅2017年上半年,外贸订单总额就达到了2016年的十倍之多。

相比张小泉,王麻子的命运更加坎坷。早在2003年,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就被法院裁定破产。当时法院审理认为,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呈连续状态,符合法定破产条件,遂裁定宣告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破产。

王麻子剪刀于1651年在北京成立,一直享誉民间。1949年后的计划经济时代,王麻子一个月仍可卖出7万把菜刀和40万把剪刀。但1985年后,面对市场经济时代,创新不够、体制僵化的王麻子连年亏损,只能借钱发工资。

王麻子剪刀之所以失去竞争力,是因为它一直延续传统铁夹钢工艺,尽管硬度和韧度都很好,但工艺复杂,而且铁易生锈,又因亮度不佳显得档次不高。1995年,北京二轻局曾将王麻子剪刀厂和北京文教器材厂等四家本不相关的企业联合,组成北京市王麻子工贸集团,希望利用文教厂的资金重振“王麻子”品牌。但这种“拉郎配”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因为行政介入而纷争不断。工贸集团拿走了“王麻子”商标,同时带走了剪刀厂仅有的14名销售人员,剪刀厂由此失去了商标权和销售权。工贸集团又因不接受剪刀厂的产品价格,发展了另几家乡镇联营厂,使得王麻子剪刀厂日渐衰微。

值得一提的是,王麻子剪刀厂虽然破产,但王麻子剪刀商标仍在使用,换言之,你仍可买到王麻子剪刀。

很多人曾说,老字号的商标比工厂还重要,确实如此,张小泉剪刀也曾打过商标官司。前文提到,当年杭州张小泉于1949年前夕易手,后来政府将杭州三十多家剪刀作坊合并成张小泉制剪合作社。1964年,杭州张小泉获得了“张小泉牌”注册商标。但张小泉可非杭州一家,1950年,上海数十家张小泉剪刀商店签订同牌同记联名具结书,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张小泉协记”、“张小泉鸿记”等合并成上海“张小泉”。1956年,上海“张小泉”开始使用张小泉字号,1987年获得“泉字牌”商标,1993年成为“中华老字号”。

两个张小泉,当然要打官司。1997年,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杭州张小泉,认为上海张小泉取得“张小泉”字号,因历史原因可以理解,但在杭州张小泉获得驰名商标后,上海张小泉容易让消费者引起误会,存在不正当竞争。

做成高端居然这么不容易(做一个迷你小剪刀)-第5张

上海张小泉剪刀总店(上海百货行业协会供图)

上海张小泉则认为,企业名称已存在数十年,不存在侵权,而且张小泉作为驰名商标,其知名度并非来自杭州张小泉,而是众多使用“张小泉”字号的厂商共同创造的结果。最终,法院认为上海“张小泉”不构成对杭州“张小泉”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其实官司虽然复杂,但无论张小泉还是王麻子的历史,都可印证一点:现在的老字号,历经产权变化,早已非旧时模样,多半是公私合营时代行政指令下的产物。商标固然可贵,但剪刀这样东西,或许不再需要老字号。

现代工业化时代,你可以选择更好的剪刀

很多人都曾呼吁过传统工艺的保护,剪刀行业也不例外。当年制张小泉剪刀,是“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通过72道工序完成,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但现在,张小泉剪刀的90%以上生产工序都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工序缩减为9道。因为冲压和注塑等工艺的大面积应用,传统工艺逐渐被抛弃。老制剪工人年事已高,也导致古老手工艺出现传承断档。之前有新闻称,如今能够从头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工人已不存在,所以张小泉剪刀的锻制工艺急需抢救和恢复。

我倒是对此持保留意见,“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这种恶劣条件下的复杂工序所完成的剪刀,难道会比现代工业体系下生产出的剪刀更好吗?与其一边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快捷和高产,一边呼唤复古工序,倒不如在创新上做文章。

其实剪刀在很多年时间里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变化,但不等于这个行业就要墨守成规。老字号的式微乃至破产,本质上就是创新力不够。在这一点上,老外做得明显更好。

如果你是左撇子,就会发现旧时剪刀其实一点也不好用,这是因为设计上就是偏向右手,换个方向就会因为结构的小小差异而导致偏差。如果一个企业有人性化的一面,就会考虑到这个因素。芬兰的Fiskars就关注到了这一点,这个全球知名刀具工艺设计品牌之一,成立于1649年,正是它发明了左撇子剪刀。

做成高端居然这么不容易(做一个迷你小剪刀)-第6张

Fiskars剪刀套装,一套大概320多块钱

Fiskars剪刀的橙色刀把堪称标志性设计,但它仅仅是个外观上的标识,Fiskars的真正厉害之处,在于能想到每个客户群体的需求,并设计相应的剪刀。所以,Fiskars旗下的剪刀多达千种。比如它曾发明一款自动调节刀片宽度的剪刀,这款智能剪刀用于剪切皮革等厚物,刀片可以感应到物品厚度,然后调节自身宽度,从而实现更加轻松的剪切。

这种创新,国内老字号做得到吗?

从现在国内剪刀市场的占有率来看,挂着张小泉和王麻子牌子的剪刀仍然占相当比例,此外还有中和等老字号。但讲究生活品质的人,在厨具领域更喜欢的是德国双立人、日本藤次郎等进口品牌,即使一把剪刀数百元,仍有许多人会为之买单。此外,近年来崛起的各种厨房工具品牌,也会跨界生产厨具剪刀,比如以炊具和厨房电器起家的苏泊尔,以不粘锅闻名的爱仕达等。

在老字号很难进入的文具领域,国货的得力、齐心和晨光等文具公司,都有稳定的剪刀产品线和销量,高端一点的还有日本国誉,它的办公文具剪刀虽然不少百元以上款式,但确实好用。

还有一个细分领域,大多数人不了解,却免不了会遇上,那就是美容美发行业。有美容美发业内人士分析过,理发美容剪刀的质量,最靠谱的当属德国丛林豹、凯旋和西斯特-派克,材质最佳,至于工艺最好的,日本也不遑多让,尤其是火匠、池本和松奇等品牌。再其次是中国台湾和韩国货,中国大陆的质量最差。从价格来说,理发美容用剪刀绝对是剪刀业的高端细分市场,卖几百元是家常便饭,在这个领域,国货还差得很远。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