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时时处处学语文之六(蚂蚁钻牛角写话)

时间:2023-11-20 13:52:00 阅读:775 作者:江南颓废

时时处处学语文之六(蚂蚁钻牛角写话)-第1张

时时处处学语文是我的一贯主张,语文学习不只在课堂上发生,凡是有文字的地方就有语文,凡是有语言的地方就有语文。所以,我关注任何可以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内容,把这些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很自然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一:一刷一漱,养护加倍

时时处处学语文之六(蚂蚁钻牛角写话)-第2张

居民楼里的电梯广告经常更换,每次更换之后,我都会关注广告的内容,不是想要去买什么,而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揣摩这些广告的文字表达效果。

一天,看到这样一幅广告海报,是某品牌的牙膏和漱口水广告。主打文字只有八个字:“一刷一漱,养护加倍”。

我把这个广告词拿到课堂上来,问学生,“如果从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角度出发,让你来写这则广告词,你会怎么写呢?”

“如果改成‘一刷一漱,加倍养护’”,读起来更顺口一些。”有学生关注到了押韵的问题,“漱”和“护”可以构成押韵,但“漱”和“倍”则构不成押韵。的确,这么一改,变成押韵的形式,读起来确实更为朗朗上口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广告语却偏偏没有选择押韵呢?我进一步告诉学生,在这个主广告词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牙膏 ××含漱液”。

如果有这行小字,再琢磨一下,看看为什么非要说“养护加倍”,而不说“加倍养护”。

“大约是要强调养护的效果是加倍的,而不单纯强调养护本身,因为所有的牙膏和漱口水都有养护的作用。”有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

“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其实‘加倍养护’也好,‘养护加倍’也好,都没有问题,就看要在具体语境中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表达顺序。”

“比如,如果你是一位带兵打仗的将领,但老是吃败仗,那么,你在给上司写报告时,为了免遭痛斥,是写‘屡战屡败’呢,还是写‘屡败屡战’呢?”

“‘屡战屡败’是打一次输一次,‘屡败屡战’是输一次打一次,意思完全不同啊。”有语言感觉比较好的学生能够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两者的不同。

“没错,‘屡战屡败’那就是笨蛋一个,而‘屡败屡战’则显得你多勇敢,多无所畏惧啊。”

“如果,你不幸被成了判决书上的主角,那么,在宣判的时候,你是愿意听到‘罪无可恕,情有可原’呢,还是愿意听到‘情有可原,罪无可恕’呢?”我有时候习惯把历史故事变换一下,让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这样更有代入感。

大多数人举手希望选择“罪无可恕,情有可原”,极个别学生选择了“情有可原,罪无可恕。”

这样看似只是词语顺序先后的小问题,但依然不可不慎,语序一颠倒,表意就大不同了。所以,在写作时,需要字斟句酌才好。

例二: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

时时处处学语文之六(蚂蚁钻牛角写话)-第3张

学校科技节,每个班都出版报,我看到我教的班里的板报大标题是“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课前我看到这个标题就感觉怪怪的,于是顺手把这个拿过来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做一点儿文章。

我先发问是谁的主意,用这样两句话作为板报标题,学生理直气壮地说是学校的统一要求。后来也确实发现同年级的绝大多数的班级都以此作为板报标题。

“即使是学校的统一要求,你们现在琢磨一下,这个标题放在这里作为板报的标题是否合适呢?”

绝大多数学生没感觉,不知道是否合适。

我绕了个弯子,先从“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的语法结构分析开始,让学生先明确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对仗或者对偶的结构。但是,这算不上硬伤,因为标题有宽对,有严对,这样字数相同的“宽对”在标题中很常见,所以从表达角度并无不可接受的理由。

不过,关注一下内容,看看这个内容适合放在什么地方呢?“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这样的话想想是谁说的?是以什么身份说的?是对谁说的呢?

临时查一下资料,原来这两句话是国家2020年科普日的主题,是领导人讲话的内容,是政府报告,是对民众所说,这个放在国家科普日的层面完全没有问题,挂在街道上,刷在建筑外墙上,也都没有任何违和感。但是,放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则咋看咋别扭。

我们的这个板报做出来是要给谁看的,是要以什么身份说的,是要对谁说的,都要想清楚。如果想不清楚,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也不过只是完成任务而已,不管是不是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单单语文表达就不合格。

我让学生重新根据科技节这个主题来拟定黑板报的主题,要求关注“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的要求。内容上要符合科技节这一主题,要关注说话的身份和说话的对象,表达上要注意努力做到对仗或者对偶。

看似简单的要求实则却殊为不易,大多数学生拟定出来的标题依然只是适合张贴在大街上,或者语言表达上完全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其实,如果作为班级的板报,哪怕是“学习科技知识,拥抱美好明天”这样最为朴素的表达,都要比这个“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这个充满“爹味”的主题要强得多。遗憾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退化得很厉害。

例三:攘外必先安内

时时处处学语文之六(蚂蚁钻牛角写话)-第4张

今年的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的8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有很多单位,尤其是商业公司趁机发布了纪念海报,以起到广告的作用。

但是,却在很多海报中看到了刺眼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字眼。或许,海报的制作者和审核者,都模模糊糊地觉得“西安事变”和“攘外必先安内”有关吧。

我选了一份海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课下查找资料发现问题之所在。有一些比较积极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通过查找资料,很快就注意到了“攘外必先安内”这个语句的问题。接着,我在课堂上又给他们扩展来开讲一讲。

“攘外必先安内”是当年的那个著名的反动派头子提出的作为基本国策的口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外”与“内”有其特定所指,如果不加任何说明地将其放到今天的海报之中,则会引发很多误解。这样的充满历史语境和政治语境的表达,尤其应该注意准确清晰,不能有丝毫马虎。

当然,“攘外必先安内”最先提出,并不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而是在一千年多前的北宋。“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这是宰相赵普给皇帝宋太宗的折子上的话。学生不知道赵普是哪一个,我就引用了《三字经》中的片段来说明。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由此引出关于《论语》的若干版本流传的简单介绍,并说明“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则名言的来历。

虽然“攘外必先安内”这个表达源自赵普,但最早实践“攘外必先安内”策略的人,并不是赵普,而是要再往前推一千五百多年的齐桓公。齐桓公采用了“尊王攘夷”策略,最终实现了称霸的梦想。

当然,除了追溯“攘外必先安内”的语源之外,我还解释了“攘外”之“攘”的意思,引用了《出师表》中的“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来说明,“攘”最初是形声字,本义是用手推,后来引申为排除,所以“攘除”实际上是语义相近的两个词语组成的双音节词,“攘”就是“除”,“除”也是“攘”。

只要日常多用心,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写到这里,再赠送一个彩蛋。

那日监考,闲极无聊,把桌子上的粉笔盒拿起来,研究上面的说明文字,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拍了图片,你看看这个表达有什么问题呢。

时时处处学语文之六(蚂蚁钻牛角写话)-第5张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