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

时间:2023-11-20 06:58:59 阅读:467 作者:莪襘滾

早年,在乡村中学教书,班上有个康姓男生,肤白,个矮,身孱体弱,连走路都小心翼翼,总是微微弯着腰,生怕踩死地上的蚂蚁似的,所以常受一些调皮捣蛋鬼们的挤兑。

一天,康同学喊报告进到教师办公室,满脸痛苦地说道:"老师,有人给我起外号。"

问什么外号,半天也不说。再三追问,康同学把手中的作业本递过来,见封皮上姓名一栏中被涂改成:"康萝皮"。

萝卜,晋方言叫"萝皮"。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1张

漮萝卜

把康同学安慰走之后,老师们就憋不住笑了起来,有人说:"这个'康',应该改成'糠'才对。"

我摇摇手:"你别说,学生们还真没弄错,'糠'的本字,真的就是'康'。"

先来说说"康"字

康,普通话读作kāng,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穅,谷皮也,从禾从米,庚声。康,穅或省。"

按照许慎的说法,"康"字为"穅"的省略写法,意思是谷皮,即从稻、麦、粟等谷物的子实上脱落的皮、壳。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2张

许慎和《说文解字》

其实,许慎说得也不完全对。

没错,"穅",同"糠",就是谷皮稻壳的意思,但"康"则还有多种意义。

比如,《周书·文侯之命》:"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这里的"康",是"安抚"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想安抚笼络远近之人而使之归附的话,就应当对他们广施恩惠,以保证这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不能荒废懈怠,只图安逸享受。

又如,《尚书·洪范》:"而康而色。"这里"康",是"和悦"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唐代语言学家孔颖达解释说:"汝当和安汝之颜色。"即今之"和颜悦色"。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3张

古籍《说文解字》

再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曰:"酌彼康爵,以奏尔时。"这里的"康",作"空"讲,"康爵"就是空酒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那个空杯子倒满酒,献给射中靶心的那个射手。

还有,我们今天常说的"小康",见于西汉时期编撰的《礼记·礼运》,是指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也就是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

这些诗文的创作年代,远早于《说文解字》成书的时间,若将"康"单纯地解释为谷皮稻壳,显然是不全面的。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4张

稻壳谷糠

那么,"康"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康"字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安乐康健的意思,但是追根溯源,在甲骨文中,"康"字的字形、本义却是众说纷纭,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论。

再来说说"庚"字

从甲骨文字形上看,"康"字就是在"庚"字下面加了四点。因此,要弄清"康"字形的本义,需从"庚"字的甲骨文字形入手。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5张

“庚”的字形演变

可要命的是,"庚"字的甲骨文字形的本义,人们也弄不明白,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诸多文字学家也都是各说各的,这些说法,归纳起来,大体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庚"像一种有耳可摇的乐器。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释支干》:"观其形制,当是有耳可摇之乐器,以声类求之,当即是钲。"

后来有学者据此认为,"康"甲骨文字形下那四个点,表示摇铃时发出的乐声,又由音乐,引申出安宁、空虚之意。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6张

“康”的字形演变

这种摇铃,据郭沫若考证,认为是钲或铙,都是古代行军打仗时所用的乐器。军乐历来都是催人奋进、激励杀戮之用,怎么会给人以安宁空旷之感呢?

显然,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存疑。

其二,"庚"像人双手持连枷使农作物脱粒。

连枷,是一种农具,据学者考证,早在商代就有了,直到现在我国农村仍在使用。

这是一种击打式脱粒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等,使子粒掉下来。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7张

“康”的几种甲骨文字形

有学者据此认为,"康"甲骨文字形下那几个点,就是扑落的糠皮。

但是,熟悉农事的人都知道,使用连枷扑打谷物,只能使稻谷从茎秆上脱落,并不能实现米与壳的分离,也就是说,还需要经过舂米这一步骤,才能得到"糠"。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8张

连枷

所以,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根据,但仍然不够准确。

其三,"庚"像古时的一种筛糠器。

这种筛糠器,有人说是扬糠用的风扇车,有人说是荆条编织的筛子,也有人说是扬谷去糠用的簸箕。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9张

用簸箕簸粮食

"康"字甲骨文下面那四个点,就是碾毕之米从上口倾于"庚"中,或摇,或簸,或筛,糠皮便纷纷扬扬落下。

这种解释,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这种"筛糠器"到底长什么样,没人能说得清楚。

最后说说白萝卜

萝卜是我国最古老的蔬菜之一,其见诸典籍应是《诗经》。

《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10张

《诗经》

"葑",是蔓菁,"菲"是萝卜。这句话是一位被丈夫遗弃的女子的愤怒质问:"采摘蔓青和萝卜,难道只要叶不要根?"意思是不能因为我年老色衰,就看不到我对你的真情。

最初的萝卜是野生的,口感并不好,不像今天的萝卜那样,味甘、脆嫩、多汁,所以诗经中的女子把年老色衰的自己比作萝卜。

在古代,可能萝卜的品种太多了,所以名字多得不得了。其中有一个名字,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莱菔"。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11张

中华传统药材:炒莱菔子

莱菔子,就是萝卜开花结的种子,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可以化痰、行气、消积。

萝卜这个名字,大概是在明朝的时候出现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道:"莱菔俗名萝卜。"

白萝卜含水量非常高,可达将近90%,如果储存不当,就容易失去水分,而导致内部组织呈现空心、海绵状,口感极差。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12张

白萝卜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植物"水分丢失"之意的词语见"康瓠"。

《康熙字典》:"《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甈。《注》瓠,壶也。又与穅通。《说文》穅或省作康。又与漮通。《尔雅·释诂》漮,虚也。漮康音义同。"

清末民初学者丁惟汾《尔雅识名》进一步解释说:"《尔雅》云康瓠者,康瓠为虚中之瓠,未成熟之瓠也,以之制器,日久必甈,故康瓠亦有瓤之名。"

瓠,普通话读作hú(音胡),就是那种短颈大腹的葫芦,嫩时可作蔬菜食用,老了以后可以一剖两半,作舀水搲米的瓢。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13张

葫芦瓜

甈,普通话读作qì(音器),意思是破瓦壶。

上面这些话的大意是,康瓠,就是甈,就是破瓦壶,因为它是用没有成熟的葫芦做成的,这种葫芦是"康"的,也就是缺乏水分、里面是空的,就像萝卜失去水分一样。用这种康瓠做成的器具,使用时间稍长,便破烂不堪了。

这里的"康",与"穅" "漮"读音字义完全一样。

"康"字的本义,虽然有诸多说法,但基本上来说,“康”是“穅”的本字,也就是“糠”,即谷皮稻壳。谷米与皮壳分离,就意味着空和虚。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14张

葫芦做成的容器

有糠就有米,有米即有粮。老人家说过,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有粮就意味着国泰民安,就意味着家庭祥和幸福,所以"康"字多借用为安乐、安宁之义。

在古代汉语中,以"康"为声符的几个形声字,大多从"康"的引申意义"空、虚"。

糠,就是米空,谷米从谷皮稻壳中脱落;㝩,形容屋空,槺为其异体字;嵻,形容山空。

漮,西汉扬雄《方言》:"漮,空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漮,水虚也,从水康声。"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15张

漮,普通话读作kāng

水虚,意思是水的中心有空处。"漮"字在最初的时候,也许并不特指萝卜因储存时间长而失去水分,变得空心,后来到了各地方言中,该字基本上继承了秦汉时期的读音和含义,只是词义有所缩小,由最初的多种事物因失去水分而空虚,变为专指萝卜这一事物。

漮在古代汉语中(萝卜干别称)-第16张

白萝卜

到了今天,由于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我们不知道还有一个汉字“漮”,是专门用来表示萝卜等蔬菜失去水分而变得空心,便借用了谷糠的“糠”字来代替。(张文平)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