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秋季养生燥为秋季主气,秋季养生要从几方面

时间:2024-03-25 18:00:01 阅读:928 作者:断桥等相公

秋季养生要从几方面?立秋后的仍残留着夏季的高温,总是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人们易感受秋燥,损害人体的津液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秋季的节气特点,照顾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呢?立秋刚过,天气以燥热为主,防暑仍是重点但是昼夜温差加大,要注意其变化同时肺主秋气,所以秋季要谨防肺燥饮食方面,以润燥养肺为宜,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秋季养生要从几方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秋季养生燥为秋季主气,秋季养生要从几方面-第1张

秋季养生要从几方面

立秋后的仍残留着夏季的高温,总是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人们易感受秋燥,损害人体的津液。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秋季的节气特点,照顾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呢?

立秋刚过,天气以燥热为主,防暑仍是重点。但是昼夜温差加大,要注意其变化。同时。肺主秋气,所以秋季要谨防肺燥。饮食方面,以润燥养肺为宜。

《管子》云:“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句中“收”字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指时至金秋,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是收获的季节:二指秋季干树落英,万花凋零,是敛肃的季节。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

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睛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则发为凉燥。

秋季应以养阴润燥为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天人相应”的重要养生理念,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春季和夏季,人们要养护自己的阳气,不要吃过于生冷的食物,这样在秋冬季节来临时就可以抵御严寒;而在秋冬季要滋养人体的阴液,这样才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由肺气来支配,鼻孔则是肺气出入的地方,而皮肤的润泽可以反映津液的虚实。同时,按照五行属性,肺与秋季同属于金,所以在四季当中,唯秋季最易损伤肺气及津液。所以,秋季容易发生口干、舌燥、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因而防肺燥十分重要。

在中医养生中,不仅提倡“天人相应”,更强调“形神共养”。就是在顺应自然气候变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睡眠的休养。如在秋季,早晨太阳出来后就应当起床,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升发,保持一天充沛的精神;而晚上应当早些休息,避免外出沾染露水,运动要注意以静为主,不宜做过多剧烈、发汗的运动,同时要调养生息,使自己心智平和,不做妄想,不发怒。这样也是顺应秋季的养生方法。

秋季养生之衣食住行

虽然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是对干体质虚弱,卫外功能减弱的人群(尤其是老人儿童)不能盲目遵从,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另外,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腹部、脚部、颈部和肩部一定要注意保暖。上腹受凉易引起胃部不适,下腹受冷易诱发女性痛经和月经不调。

秋季穿衣建议遵循“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原则,随天气变化逐渐增添衣物。但添衣勿太多太快,要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

此外,立秋过后,昼短夜长,昼夜温差也开始逐渐变大。也许白天还是高温酷日,可到了夜里却会有丝丝凉风袭来。所以要及时增减衣物,以防止因昼夜温差而引起的感冒等疾病。

秋季养生以“滋阴润燥”为主,因而在食物方面应以“养阴润肺去燥”的食物为宜。根据中医学理论,肺脏对应五色之白色。因此,秋季吃些白色食物可起到一定的润肺作用。比如: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等食物;此外,还有芝麻、蜂蜜、荸荠、葡萄、梨、柿、菠萝、香蕉、乳品等柔润食物。

在药膳调补中可加入诸如沙参、百合、麦冬、枸杞等滋阴润燥之品。同时,立秋过后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烧烤。对于脾胃虚寒之人可多食白莲、山药、扁豆等。

值得—提的是,立秋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有“贴秋膘”的习俗。然而不同体质的人群适宜不同种类的滋补之品。 .

阳虚者多见形寒怕冷,手足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等症状。食补应以羊肉、韭菜等为主。例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对阳气虚的老年人比较适宜。

阴虚者多见潮热盗汗,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红等症状。食补应以鹅肉、鸭肉、肉藕、银耳、芹菜、菠菜、猪肝、芝麻等为主。

气虚者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等症状。食补可选用山药、鱼类、黄豆、大枣、莲子、桂圆等。

血虚者多见失眠健忘,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口、舌、唇、指甲色淡等症状。食补可选用猪肉、鸡肉、动物肝、红枣、骨头汤等。

秋季进补并非多多益善。建议进补时从小量开始,根据自己的感觉适量递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浑身舒服为合适。但食疗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治疗,如感到身体明显不适,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南方地区立秋过后天气仍然以暑热为主,人体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差,过早进补易引发上火、腹泻等病症。因而南方地区的居民“秋补”最好选在深秋,天气转凉之后。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且不可盲目跟从。

《内经》有言,秋天作息时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深秋季节,气候虽较寒冷,但也不能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睡觉,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好习惯,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利减少呼吸道感染、头晕、疲倦等症。

建议 睡眠时间以7到8小时为宜。夜半子时(23点至次日凌晨l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因此应在子时以前入睡,以便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秋高气爽,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此时,要注意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提高机体的抗寒、抗病力。

秋季的体育锻炼宜选择清晨空气清新、环境安静优美之所,尤以晨间林荫道旁锻炼为宜。锻炼的强度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年老体弱者以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等轻型运动为宜。适度运动,以轻微出汗为宜。

防病

初秋保健应注意设“三防”——防中暑、腹泻、过早进补。

立秋已过,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炎热还将持续一个多月。再加之秋季天高云淡,紫外线照射强度大,“中暑”的余威仍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进行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水,不要等口干舌燥时才喝水,运动后喝点淡盐水,补充在运动过程中流失的盐分;不宜空腹运动,因为空腹时易中暑;户外活动中如果觉得不舒服应立即停止,并到阴凉处休息。

盛夏酷暑,人们胃口较差,脾胃功能减弱。进入初秋后,饮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泻,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日常饮食需注意卫生,不宜大量进食大补或难消化类食物,加重肠胃负担。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淡水生鱼片合较多寄生虫,不提倡吃。小孩体质较弱,容易感染轮状病毒,一旦出现高烧、腹泻、脱水明显等症状,应及时送医。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心态对健康至关重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