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

时间:2023-11-22 14:19:10 阅读:128 作者:一少一轻狂

1997年元旦,北京下起了小雪。

元旦佳节遇瑞雪,不少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可在301医院,却见不到一点喜庆气氛。尤其是医院南端一座小楼的顶层,不少人神情凝重的进进出出。

病床上躺着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他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床头的电视剧——《邓小平》。已然看不清东西的老人,不由得问了问身边人:“那边,走过来的那个,是谁啊?”

身边工作人员笑了:“那个是您啊!您看清楚了吧?”

当电视那个人走近,他总算看到了自己。老人动了动嘴角,笑了笑。工作人员说这部电视剧名《邓小平》,刚刚拍摄不久。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1张

老人听闻,没说什么。可听着工作人员一遍遍复述电视里面的对话,他还是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羞涩”。

那是不好意思,毕竟这部电视剧讲的就是他的故事。没错,躺在病床上的正是一代伟人——邓小平。

彼时的邓小平身体每况愈下,成日受病痛折磨。能露出这种表情,实属难得。可谁能想到,之后邓小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就连春节也只能在医院过。

除夕夜,爆竹声声响。

警卫战士们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营养室主任和炊事员做了几个菜、煮了些饺子。而陪在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则静静的在三楼餐厅等着。

饺子、菜相继端了上来,每个人都吃了些。虽简单,但意义却十分不同。每个人心头都挂着一件事——邓小平的病情,他们都希望邓小平同志的病情早日康复!

可没人知道,这会是小平最后的团圆饭。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2张

新年的第12天,93岁的老人在病床奄奄一息,只能借助呼吸机来呼吸。可奇迹没有出现,邓小平依旧还是走了。

世纪伟人邓小平溘然离去,万千城市哀乐不断,公共汽车自发披上了白花和黑色丝带!神州皆恸,世界震撼。

一世风云,来的如风般轻柔,走得如雷动般轰动!恐怕年少的邓小平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如此波澜壮阔!

1911年,才满7岁的小平进入学堂学习。这所新式学堂头年刚建,这年就收了一百多名学生,分甲乙丙丁四个班。而小平,在乙班。

即为新式学堂,自然不可能再教一些“子曰,者乎!”而是就国文、算术、修身、体操全面发展。恰好,教国文的“邓三先生”是个真正的“反清分子”,常常宣传些反清革命的思想,并要求学子们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这时候的中国,早已乱作一团。军阀混战、帝国列强入侵,致使各地都陷入了各种反清运动中。而四川,则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3张

邓小平也没在家闲着,常常上街看热闹、听消息。

“外面有一个很精彩的世界!”

这是他最直观的感受,没过多久,其父担任新军训练营营长,他跟着去军营住了几天。每天都有新消息传回来,军队每日也发生着变化。

邓三先生的思想、时代的巨变,都给小小的邓小平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几十年之后,他依旧忘不了这段“革命岁月”。那时的邓小平,萌生了去外边看一看的想法。

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闯入了少年小平的视野。一篇篇文章、一则则消息,都让小平内心燃起了“安邦治国”的想法!

整个中国都是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要想解决这种局面,让百姓安居乐业,唯有国家强大。国家之强大,在于科学。

这时候他并未想到武装革命,而是想着去国外闯一闯、学一学西方的先进科学,好以此报效国家。

爱国,必先救国。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提出,当代青年若有可能,应当到法国去留学。法国之工业革命,于全世界都有非凡意义。不少人认为国家之落后,在于科技之落后,唯有到法国学习科学技术,方才能拯救国家于水火。

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全国几乎都掀起了留学风。作为五四进步活动的狂热参与者,邓小平自然也想去法国看一看。

幸运的是,他的父亲邓绍昌也希望孩子能去法国留学。在其父的安排下,邓小平来到重庆,报名了赴法留学的预备学校。

1920年,预备学校首批学生毕业了。

经过书面测试,邓小平考试合格。可当下却有一个难题——自费的200元学费,还没着落。他给父亲说了这件事,到现在都还没消息。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4张

直到临行前,邓绍昌才从家乡着急赶回来。没有多说,他将手里的钱袋交到了邓小平手里。接过钱袋,小平也没有说话,但内心很清楚,父亲能拿出这笔钱,绝对不容易。

码头上,父子两人相顾凝噎。这是小平第一次离开家,马上就要去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一切都要靠自己。

一声长鸣,游轮驶离港口。从此,邓小平就走上了矢志不渝的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可自此,他与家的距离就越来越远。

从15岁离开广安,到1997年离开人世,78年间,小平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后来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哟!”

不是惊动不起,而是“怕”!

1949年冬天,开国大典之后,邓小平和老乡刘伯承率领刘邓大军向大西南挺进,肃清了国民党西南势力残余势力之后,其就留在了西南主政。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成了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主政大西南这两年多时间,是他鲜少在家乡工作的经历。可偏偏就是这次,他还是没回去!于是,邓小平为什么不回家,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因为他曾数度回成都过年,可每一次,他总是留在成都。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5张

1978年1月31日,邓小平刚从缅甸归来,想着到成都坐一坐。家乡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邓欲治连忙赶往成都,想着见一见邓小平,邀请他回家乡看一看。他们找到邓小平秘书,说了这个请求。

邓小平秘书说:“现在还没空,等一等吧。”

任谁都觉得这是客套话,毕竟邓小平那么多事,不见他们也是情理之中。可让邓欲治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他们就被告知“小平同志下午4点接见”。

下午四点,邓欲治等广安来的工作人员见到了邓小平和其夫人、妹妹。没有想象中的严肃,小平笑了笑,说:“大家随便坐。”

邓欲治之前见过邓小平,话也就多些。前前后后说了家乡的变化、现状,邓小平在一旁安静的听着,时而点头、时而微笑。

见邓小平对家乡如此关心,邓欲治趁机提出:“家乡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看看。”

一语既出,所有人突然安静了下来,俱都看着邓小平。出乎邓欲治的意外,原本还笑容满面的邓小平,没了表情,整个人沉默了下来——回家乡、回家,一直都是梗在他心头的大问题,这次邓欲治提出让他回家乡看看,着实让邓小平不知道如何回!

当初去法国留学,他就给家里人写了一封信,信里面说:“为国家以后就不回家了!”

自那之后,他就真的没再回过家。如今骤然得到家乡人的邀请,让他有些为难。好在卓琳在一旁搭话,说:“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这一次,邓小平没有回去看看。不止这一次,后面家乡人两度邀请他回去看看,他也没有回去。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6张

许多人或许会问,难道邓小平就不想回家乡看看吗?答案是否定的。1986年,在成都过春节的他,特地让人将家乡代表和舅父舅母接到了成都。

在会客厅里,小平挨个问了代表们的到职务、年龄、文化程度。了解情况之后,他语重心长地说:“跟其它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并不富裕,一定要将广安建设好!”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他十分关心家乡建设,为此才有了如此殷切的希望。与会上,邓小平还和许久未见的舅父、舅母相谈甚欢。

与亲人见面、和家乡人谈心,让他倍感放松。最后,家乡代表第二次提出让他回去看看。这一次,邓小平不再沉默。他想了想,说:“请你们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

虽没得到肯定的答复,广安家乡代表们还是不死心,当天下午再度提出请小平回家乡看一看的请求。这一次,卓琳答了话,说:“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后来同是广安人的记者郑兴光问到邓小平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家乡人的邀请,他摇了摇头说:“我怕。”

怕什么?

这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给出了解释。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7张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父亲告诉我们,只要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父母在,不远方!邓小平当初告别父母,留学法国。自那之后,一直忙着革命的大事,就连给父母送终都没能做到。说他不想回家乡看看,那断然是假的。

早些年一直忙革命、搞建设,根本没时间回去。后来几度到成都,是有机会回家乡看看,但回家乡的路太过于崎岖,他担心因自己的原因,麻烦家乡人。

诸多原因,以至于想回家乡看看的邓小平,一直都没能回去。

1994年,邓小平在上海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从这之后,他就鲜少在人前露面,在北京那个四方的院落安度晚年。

此时有心想回家乡看看的他,因身体原因,耽搁了下来。

从那之后,他总会按时吃饭、散步、睡觉,和家里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也多了些。平日看看书、陪陪家里人,也算难得得清闲。

直到1996年12月12日的早晨,这位老人并未像往常一般,按时起床。对于一位生活极其规律的老人来说,这十分不正常。

尤其保健医生还发现老人一直咳嗽不止、不能自主呼吸,所有人都明白——出大事了。身边的医生已经不能应付这种局面,只能将其送进301医院。

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8张

一月,老人的病情稳定了不少。国家领导人相继忙于国务,新年伊始,总归事情多了些。春节前夕,不少国家领导人都来医院看望了邓小平。

在医院,他还专门提到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召开党的十五大这两件大事。能看得出来,老人的病情的确稳定了不少。

除夕夜,在医院忙碌的工作人员特地煮了些饺子、炒了几个菜,一起吃了个年夜饭。在饭桌上,每个工作人员都自发祝愿邓小平能早日康复,就连病房外贴着的对联也写着“一切为了首长”!

可也就是除夕夜之后,整个医院的气氛却陷入了诡异的紧张之中,有心人也发现不少国家领导人全部缩短行程,匆匆赶回了北京。

正月初一,301医院南端这座小楼一片寂静。

邓小平安静的躺在病床,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旁的医护人员瞧着满脸痛苦,却一声不吭的邓小平,脸上一片愁容。

老人这时候总会说:“那么发愁干嘛?高兴起来。”

乐观、豁达、坚强,在这位93岁的老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后来不少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回忆起这件事,总会忍不住落泪、缅怀。

一位患有帕金森,继而影响到呼吸、活动的老人,没有呻吟、没有叫喊,始终一声不吭,默默忍受,还会关心其他医护人员,这样一位坚强的老人,如何不值得尊敬、怀念?

许多人心里都在期许有奇迹发生,可老人挺了12天之后,整个呼吸功能已经完全衰竭,只能借助机器呼吸。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9张

2月19日下午,餐厅不见一人,所有医护人员俱都集中在病房。就连一些工作了一天的工作人员,也被叫来。

彼时邓小平的情况着实不太好,因帕金森病晚期引发的呼吸功能衰竭,并发肺部感染,让不少医生十分担忧。虽说这段时间老人的病情时而变化,每次都抢救过来了,这次医护人员依旧心中没底。

尽力、尽全力抢救!

从下午五点一直到晚上九点零八分,医疗组竭尽全力,可最终还是回天乏术,悲痛之下宣布“停止抢救”。

等在病房外的卓琳等人,得知消息后,俱都陷入了沉默。虽说他们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一时间依旧接受不了。

没过太久,病房内外响起哽咽声,紧接着是嚎啕大哭!

老人走了,因帕金森综合征离开人世。当时北京晴空万里、皓月当空,可301医院却陷入弥久的悲痛之中。

第二天凌晨,全世界都知道了老人离世的消息。电台、电视上一遍又一遍的播告这个消息,哀乐不停、悲伤不止。

老人离世的第四天,卓琳给国家领导人写了封信,转告了“邓小平的嘱托”。早在许久之前,邓小平就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骨灰撒入大海。

无私、无所遗留,毕生尽皆交给国家、交给人民。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10张

这位自15岁就离开家乡,从此一生再未踏足故乡的世纪伟人,以一种平静的方式与世界告别。他想着轻轻地来,轻轻地走。

可故乡的人不舍,华夏人不愿!

在邓小平故乡的大街小巷,接连几天都见不到大街上有多少人。店铺关门,人们纷纷涌向邓小平故居。凝望旧物,寄托哀思。在许多人家的挡风玻璃前,贴着“小平,家乡人民想您”的白色字条。

不止故乡人,全国人民都在怀念、悼念邓小平。

广安、井冈山、太行山,他曾踏足、未曾踏足的地方,都有人眼含热泪,坐在电视、收音机旁,一遍遍听着那不愿相信的消息。

1997年2月24日上午,301医院南楼小礼堂庄严、肃穆。

党和国家领导人胸佩白花、臂带黑纱,缓步走进送别室。邓小平的遗体静卧在鲜花和常青松柏中,面容安详。

哀乐声响,来人纷纷三鞠躬。

15岁走出广安,赴法留学,参加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建设新中国立下呵呵功勋。

其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理念,亦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万千赞词,用在其身,皆不为过!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11张

这三鞠躬,是对其一生功绩最崇高的敬意、最深切的缅怀之情。在哀乐声中,礼兵将邓小平的灵柩抬起,缓缓走出送别室,在国家领导人的护送下,上了灵车。

灵车过处,万千人头攒动。从301医院到八宝山,两公里班的路程上,聚集了从各处赶来送别的人民群众10万多人!

前有十里长街送总理,今有长街送小平。

几位年轻人更是竖起一面旗,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情景再现,当初周总理逝世,十里长街上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国际友人,他们随着灵车缓步移动,后来不少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

如今这场面,何其相似?

事实上,当初周总理牺牲的第十天,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就出现了邓小平的大头像,上面标题为“周恩来的继承者:邓小平”。

这些年,邓小平为新中国的发展竭尽心力。他的努力、心血,整个世界都是见证者。不管任何意识形态、何种集团,都不无肯定地说:“邓小平是20世纪后期,对人类世界影响最大的几个人物之一!”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12张

联合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不同阵营、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领导人,都曾公开表明邓小平是20世纪后期的杰出人物。

一个得到世界公认、人民爱戴的国家领导人,逝世时不过就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没有任何头衔、职位,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公民逝世,全世界百余个国家发来唁电,联合国降半旗。而且在诸多的联合国会议上,总会时不时提到邓小平,为之默哀,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情况。

而对于中国百姓来说,除了自发送行、默默哀悼之外,还做了不少其他事来悼念邓小平。后来许多人回忆起那段日子,往往都会说:“那是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往日红红火火的元宵节,放鞭炮、挂灯笼、举行灯会都没再举行。取而代之的是黑纱、白花,街上的行人也少了不少。

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停放,转而播放的是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电视剧。

怀念、悼念,满怀遗憾。我们在遗憾这样一位世纪伟人离我们而去的同时,不少人也在为邓小平感到遗憾。

前面说到,邓小平在病床上曾提到两件大事——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召开党的十五大。他曾说:“香港回归祖国时,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去亲眼看一看。”

谁也没想到,在香港回归仅剩百余天的时候,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邓小平最后一顿团圆饭)-第13张

相较于这一个遗憾,邓小平最大的遗憾恐怕是再未回到家乡看一看。后来老人的后辈说:“我们都很想回去看一看,跟他要求了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

不止邓小平没有再回去,就连他的后辈也没回去过。少小离家老不回,这对于在外的游子又该是何种折磨?

可对于邓小平来说,他毕生奋斗的目标,不止是让广安这一隅之地摆脱战乱、贫穷,而是让全中国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正如他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一份爱,促使他立下遗愿——将其骨灰洒向大海。回归自然,或许在冥冥之中,他见证着新中国的每一份变化!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