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

时间:2024-02-01 18:00:01 阅读:216 作者:不变的天

文/小关平

作者立山,写的历史研究都是经过实地考察的,我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1张

他的另一本《古来征战地》我也已买来拜读。

看完本书,去掉刺客鉏麑,我便以书中其他八位刺客为题,作词一首:

《念奴娇·八刺客》

(纪念专诸、要离、曹沫、豫让、朱亥、聂政、荆轲、高渐离)

豪情散去,鱼肠剑,湖光谁来吟唱。东海渔民,浪拍夜雨,岂杀两名豪杰。壮士会盟,凭吾勇气,一怒惊天地。溷外桥边,刺得几回轻衣。

侠客北向,挥锤间,士为公子死矣。求得共奏一曲,叹广陵终了,断臂独行。易水萧然,秦廷两千年,图穷匕见。何人击筑,世上已无君焉。

————

目录:

序章:九刺客

第1章:专诸(豪情散去,鱼肠剑,湖光谁来吟唱。)

第2章:要离(东海渔民,浪拍夜雨,岂杀两名豪杰。)

第3章:曹沫(壮士会盟,凭吾勇气,一怒惊天地。)

第4章:豫让(溷外桥边,刺得几回轻衣。)

第5章:朱亥(侠客北向,挥锤间,士为公子死矣。)

第6章:聂政(求得共奏一曲,叹广陵终了,断臂独行。)

第7章:荆轲(易水萧然,秦廷两千年,图穷匕见。)

第8章:高渐离(何人击筑,世上已无君焉。)

附录:鉏麑

———

序章:九刺客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2张

(电视剧《大刺客》)

我很喜欢《史记》中的《刺客·游侠列传》,武侠小说也一直以这篇传记为始祖,TVB还专门以古代知名刺客为线索,拍了连续剧《大刺客》,撰写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所谓的“波澜壮阔”,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但就是那短暂的光辉,也足令他们流传后世。

《大刺客》中有三人与本书中的三名刺客重叠,分别是专诸、豫让、荆轲。这三人的故事也是本书的九位刺客中我最喜欢的(我喜欢专诸的故事,不代表我认同专诸此人),可见英雄所见略同,他们三人的故事最富传奇色彩。尤其是荆轲和豫让,是所有刺客里我最敬重和佩服的。

专诸虽有很多缺点,但由于历史背景是我喜爱的吴越争霸,所以他的故事我还是熟悉的。专诸和要离可在同一个故事中登场,他们也都有相同的伯乐伍子胥。

郑则仕饰演的专诸,樊少皇饰演的豫让,徐锦江饰演的荆轲,都让我印象深刻。还有梁小冰的聂隐娘,古天乐的烟花杀手,钱小豪的张文祥,我也都非常喜欢。

用武侠剧的方式来谱写古代的刺客与侠客,可想这部剧有多精彩!

我在看郑问的漫画《东周英雄传》时,也非常喜欢其中关于刺客的篇章,包括名字很难读写的鉏麑,漫画中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本书作者立山是个写作极其严谨并富有热情的作家,他目前出的两本书叫“走读历史”系列。《古来征战地》是他探访古代战争遗址而写的历史随笔,而《九刺客》虽然不是以历史战争故事为主,但即便是写刺客,他也走访了他们的家乡和活动之地。

这种行走与写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是我非常欣赏的。

九名刺客长相、性格、结局各有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点,让每位刺客个性鲜明,洋溢着独特的魅力。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做刺客之前一直挣扎于底层,都有着必死无生的勇气,面对强大的对手一往无前,视名誉为生命甚至高于生命,信守誓约,绝不背信。司马迁正是怀着崇敬之情写下了这些人的事迹。

————

1、专诸

(豪情散去,鱼肠剑,湖光谁来吟唱。)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3张

(电视剧《大刺客》专诸、伍子胥)

郑则仕饰演的专诸看上去像个憨厚的大厨,这个形象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专诸刺王僚是《大刺客》的第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郑则仕的外形和身材在TVB剧中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因为专诸的身份是一位大厨,郑则仕胖乎乎的憨厚形象,还挺符合我们对历史的想象。以他这样的外形去给吴王僚敬献美食,才不容易引起怀疑。

这个行刺的故事,像一本美食小说或美食剧,尤其是那香喷喷的苏州烤鱼,更是让观众垂涎三尺。最美味的食物中藏有一把最可怕的凶器,通过专诸的致命一击,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刺杀计划。此处有一种极致的美感。

我不喜欢专诸和要离的地方,在于他们对家庭不负责任。刺杀的行径我不反对,但专诸、要离和豫让不同,他们并不是抱着酬报知己的态度去刺杀敌人,而是想籍此留名青史,才在伍子胥的利诱下实施刺杀计划。

他们为了留名青史,牺牲了家人的性命和幸福,更让我非常反感。从我第一次看到专诸和要离的故事,就觉得他们自私冷酷。

如果只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帮他人夺取权位或复仇,我还可以理解。但若牺牲自己的家人去做这些事情,就是自私残忍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私自剥夺他人的生命,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子或子女。

从这点上来说,专诸和要离都不是一个合格的义士,虽然他们做出了轰轰烈烈、名传后世的事情,被历史所铭记,但我对他们的人品是极其不屑的。

————

2、要离

(东海渔民,浪拍夜雨,岂杀两名豪杰。)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4张

要离比专诸还差劲,干的是毁灭人性的故事。他主动向吴王说,行刺庆忌如果想成功,只有出此下策,别无他法。

在此,我将要离的“下策”摘录如下:

要离说,我听说沉溺于妻子儿女之乐,而不能尽心侍奉君王,视为不忠。贪恋妻室女色,而不能为君王除祸去患,是为不义。我要离不愿做这样的人,我将假装负罪逃出吴国,请大王您杀掉我的妻子儿女,在国都的街市上焚烧她们的尸体,播撒她们的骨灰,然后以千金和百里之邑做赏赐,四处通缉我。如此,当我前往投奔公子庆忌时,才能博取其信任,然后伺机行刺。

想想黄盖诈降曹操之前,让周瑜使的苦肉计,只让他一人挨板子,不祸及妻子儿女。而要离,有什么权力可以随意牺牲你妻子儿女的生命?还主动让你的君王去杀死她们,完成你青史留名的刺杀计划!?

在我看来,阖闾行刺吴王僚和庆忌就是权力斗争,根本不是什么义举!即便是义举,牺牲你的孩子和妻子,更是违背人性和法律的事情,后人也不会赞赏。

要离只是把女人当成玩物,什么叫“沉溺于妻子儿女之乐,贪恋妻室女色”??你贪恋妻子和女色,你可以休了她,可以不跟他结婚,可以离婚,但是你没有权力为了你的事业而杀死她(在其之后的吴起杀妻,也是禽兽不如的行为)。

为了一己私欲,为了他人称王称霸之梦,请求一个刚认识的人去杀掉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焚烧她们的尸体。这完全突破了人类的底线。

作者和我的看法相同:

纵然我们赞叹先秦那些不畏生死、视死如归的精神,但只能止于赴死者自身,我们绝不会容忍替别人安排生死的行为,不管那些牺牲者是亲人还是敌人。

所以九大刺客中,我最讨厌的就是要离。他说出这样的话,主动干这样的事,简直毫无人性,甚至不配去当刺客。

吴王阖闾真的按照要离的说法去做了,可能还求之不得,就算要离不说,估计他也会那么做。从这件事来说,阖闾真是一个残暴不仁、不讲良心义气的君王。一样可恨。

尤其是专诸、要离的事件都和阖闾有关,就更加深我对他的反感,由此也降低了对伍子胥的喜爱度,毕竟他当时在场,没有任何的劝阻或谏言,而且这两人也是他推荐给阖闾的。从伍子胥后来复仇和鞭楚平王尸来看,对专诸和要离的亲人下手,估计也和伍子胥本人的意愿相符。

要离行刺庆忌之后,庆忌不愿意一天之中杀死两名勇士,饶了要离一命,还称赞要离的神勇,可见庆忌的容人之量和大丈夫气概。一向自视甚高的庆忌,不愿杀死一个敢于行刺自己的人,我们似乎听到了庆忌豪迈的笑声,这是要离这种猥琐小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虽然要离最后选择自杀而死,但他还是无法为他妻子和儿女的死赎罪。作者说他是自我救赎,我并不认同,对我来说,要离依然是自私狠辣的小人形象。

————

3、曹沫

(壮士会盟,凭吾勇气,一怒惊天地。)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5张

(电视剧《东周列国》曹沫、齐桓公)

这一篇,作者对于史书中出现的曹沫、曹刿这两个名字进行辨析,认为二者其实是同一个人,是鲁庄公的重臣,多次参加对齐的战役。

可能有人会持反对意见,认为曹刿和曹沫在两次对齐的战争中表现悬殊。之前的长勺之战,曹刿指挥鲁军,大胜齐军,还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典故,而过了几年之后,曹沫却连续三次败给齐军。这是为何?

作者写得非常明白,胜负乃兵家常事,何况曹沫即便有一鼓作气的军事佳话,他也只是利用兵法进行侥幸胜利,并不是一流的军事家,不见得他统兵能力有多强。

以一次谋略的胜利,就认为他是绝顶高手,那么马谡的南中攻心之策,岂不成了绝世无敌?可街亭之战他还是大败而回。

曹刿论战时,齐桓公刚登王位,齐国在军事上的改革还没有得见成效,而这次大败之后,齐桓公吸取了教训,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大力推行富国强兵之策,军事实力突飞猛进。所以后面的齐国三次伐鲁,都做了充足准备,打败鲁国也不是什么难事。

即便曹刿(曹沫)有天大的本事,对于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齐国也是一筹莫展,何况他的能力本就不是白起、吴起、孙膑级别的,败给此时强大的齐国根本不需惊讶。

按照作者的推断,曹刿应该是参加了长勺之战,也参加了柯邑之盟,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劫持了齐桓公,他的一生很具有传奇色彩,既在战场上当将军打胜仗,又为君主出谋划策,还可以当刺客完成国家使命。

虽然齐桓公也是后人喜欢的人物,但曹沫的劫持行为却被称之为义举,是以弱者的身份反抗强权的举动。劫持和刺杀都是最后孤注一掷的反抗,哪怕没有刺杀细节,他也可以和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同归为刺客之列。司马迁看重的是本质而非形式。

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司马迁描写的刺客也都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可惜,这种劫持国君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做到富国强兵,曹沫虽然暂时为鲁国争回了土地,但终究无法让鲁国逃脱向齐国臣服的命运。

————

4、豫让

(溷外桥边,刺得几回轻衣。)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6张

(电视剧《大刺客》豫让、赵襄子)

在TVB《大刺客》中,豫让的扮演者是樊少皇,他能演北宋的小和尚虚竹,也能演春秋末年的刺客豫让,而且很有磊落侠客的感觉。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名言就出自豫让之口。据《战国策》所载,豫让祖父本就是晋国侠客,虽然他的人生事迹记载不详,但豫让有着祖上的这一光辉,自然想要继承侠义的传统。

可惜在晋国六卿中,豫让先投范氏,后投中行氏,都不得重用。因为豫让并不只是想当混吃混喝混日子的食客,而是想要有一番作为。范氏和中行氏这两个家族都先后覆灭,都是不思进取、能力庸弱之人,怎么有眼光用具有侠肝义胆的豫让呢?

所以他又投奔到智伯门下,才开始得到重用。智伯是个能力出众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欣赏豫让,并希望豫让帮其施展一番政治抱负。豫让和荆轲一样,不仅仅是想当侠客,也想当卿客、士大夫,希望为国效力。所以我认为TVB拍得较为合理,豫让在智伯门下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

受到知遇之恩的豫让,不会再去投奔另外三个势力(赵魏韩),而是选择为主复仇。胜负乃兵家常事,豫让本不需要行刺战场上获胜的赵襄子。那为什么豫让会选择用如此暴力的手段行刺他呢?

作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说,赵襄子杀了豫让之后,不仅是结束了他的生命,还侮辱了他的尊严和灵魂。赵襄子让人把智伯的脑袋割下来,清理一番,上漆做成了一个装酒的罐子。日本的织田信长后来也采取这种方式对待他的政敌,这都对人的极大侮辱。

赵襄子在大宴宾客时,将酒罐子拿出来炫耀,不仅侮辱了智伯的头骨、尸体、尊严,还让此事众人皆知。对于中国这个讲究死者为大的国度,如此羞辱一个死者,一个曾经的对手,赵襄子的做法的确过分,狂妄自大,蔑视人性。

虽然从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到,赵襄子此人有一定的容人之量和智谋,可是他侮辱智伯的头骨,的确会让时人愤慨。如果我是赵襄子的门客,肯定会反对他这么做。

于是这就招来了豫让的仇恨。作者分析,智伯战败后,豫让本无刺杀赵襄子的念头,但当智伯的脑袋变成酒罐子之后,恩怨分明的豫让产生了剧烈的内心转变,决定向赵襄子复仇,以报答亡主知遇之恩,为其雪耻。

作者说,豫让复仇和之前的曹沫、专诸、要离等人都不同,他们都是受其他人的邀请或利用而去刺杀,并非初心本意。而豫让是为主复仇,是主动选择了这次行刺。

而豫让行刺的过程,以及中间遇到的艰难困阻,以及其自虐自残的行为,都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虽然豫让的事迹广为人知,我还是想复述一下这些艰辛的过程。豫让先改了姓名,变作刑人,混入赵襄子的宫中,修葺厕所,干着又脏又臭又累的活。当被赵襄子发觉之后,豫让也不隐瞒回避,直接亮出身份,誓死要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可能是为了沽名钓誉,也可能是真的心胸宽阔,或者是不把豫让放在眼里,所以将豫让放了。

而豫让并没有就此死心,他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容貌,让任何人都认不出自己。于是他将黑漆涂抹在身上,让毒性慢慢侵蚀自己的躯体,导致身上长满疮疤,然后拔掉胡子和眉毛,就像怪物一般。

自我摧残之后,豫让变得面目全非,他的妻子到处寻找豫让,却发现了这“怪物”和丈夫声音很像。豫让一不做二不休,又吞碳将声音弄得沙哑,这下所有人都不认得自己了。这才展开他的第二次刺杀。

这里我插说一句。与专诸、要离一样,豫让也有妻子,可是他在筹备行刺的过程中,对妻子如何呢?他自残自虐自毁,以求为主报仇,牺牲的只有自己,并没有伤害妻子一根头发。

他唯一对妻子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和她共度余生,也没有将自己的苦衷告诉她。但他知道,如果告诉妻子的话,她一定伤心悲痛,甚至会拼命阻拦,还不如一直瞒下去。

不过豫让死后,妻子也会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也许会更加伤心。但至少豫让不会去做丧尽天良的事情,像要离那样让君王杀掉自己的妻儿以求名声,这是他跟专诸、要离不一样的地方。

豫让还说了一句名言:范氏和中行氏以众人的方式对我,我也以众人的方式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一样报答他。

最后豫让选择了在桥边等候赵襄子,瞅准时机行刺。而赵襄子这个有第六感的男人,又提前发现了豫让。行刺再次失败。豫让知道此次必死,赵襄子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豫让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请求。

他说,明主不掩人之忠诚,不碍士之成名。你既然已经宽赦了我,天下人无不赞颂你的贤明。今日之事,我固然应该处死,在临死之前,我希望你能把衣服给我,让我刺上几剑,就算为智伯报仇了,我也死而无憾了。

对于讲究人的尊严与礼节的那个时代,赵襄子完全可以不答应豫让的请求。这是对赵襄子的一种侮辱。但赵襄子和庆忌一样,确实被眼前的对手所感动,对其肃然起敬。

像豫让这种震撼人心的忠义之士,也是赵襄子想要收为己用的人才。就像曹操欣赏关羽一样,赵襄子其实也很敬佩豫让,可惜他已成废人,只有完成豫让的忠义,让他名传后世,才对得起这位义士。

于是赵襄子脱下外衣,让人递给豫让。豫让用剑刺了赵襄子的衣服三下,选择伏剑身亡。

豫让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不下于荆轲刺秦。这也是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中,最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和荆轲刺秦并成为我最喜欢的刺客传记。

豫让复仇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为智伯讨回尊严,还报他的知遇之恩。为此,他愿意付出所有,包括自己的性命。但其实,赵襄子第一次放了豫让之后,豫让杀赵襄子的念头已没那么强烈了。

毕竟赵襄子的义举,获得了自己的尊重。所以豫让的第二次复仇,其实也就是形式上的为智伯讨回尊严即可。

作者说,复仇终于成了一种形式,敌对双方以完美的配合,完成了一世的伟大胜利。

就像关羽义释曹操一样。其实这两组对手在某一刹那都是互引为知己的。

这是荆轲和嬴政的故事中不具备的感人之处。毕竟在荆轲的故事里,还有燕太子丹这样行事不择手段的王公贵族,不如豫让的事情纯粹、绝美。

荆轲的故事因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传奇人物而精彩,而豫让仅是和赵襄子的对手戏就足以令人神往。能和豫让结为知己,把盏畅谈,绝对是人生一大快事。

————

5、朱亥

(侠客北向,挥锤间,士为公子死矣。)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7张

(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朱亥、晋鄙)

作者说,曹沫劫盟、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侠累,这些故事中,刺客都是绝对的主角。

但朱亥的故事,主角则是窃符救赵的信陵君,朱亥只能作为配角登场。不过朱亥所发挥的作用,虽在转瞬之间,却足以影响历史。

为了写朱亥篇,作者去了信陵君的故宅大相国寺,我也去过此地,感到十分亲切。

开封、洛阳这些古都我都很喜欢,尤其是看了《水浒传》《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这些作品,再去开封旅行,真能感受到开封当年的繁华与喧闹。尤其在清明上河园中游览,让人仿佛置身北宋。

作者年纪不大,却有着自来熟的魅力,经常和古迹附近的老百姓谈天说地,而这些老者偏偏又很懂历史。到哪都能遇到懂历史的人,这点就让人惊叹了。我也很爱跟人聊天,但寻访古迹时未必能找到对当地风俗人文那么了解的人。

除了朱亥之外,信陵君的另一位门客侯嬴也很令人感动。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营的当天,侯嬴选择了面向北方,自刎而死,用生命为公子践行。所以我在写《八刺客》这首词时,也把这位睿智老者写入其中。

我对侯嬴的喜爱比朱亥更高一些。写朱亥的“侠客北向,挥锤间,士为公子死矣。”那句中,“侠客北向”和“士为公子死矣”都是在说侯嬴。

除此之外,写聂政的“求得共奏一曲,叹广陵终了,断臂独行”,其中 “断臂”的并非聂政,而是指要离。虽然我并不喜欢要离,但他的故事还是颇有传奇色彩的。我的这首词中,这两句都有相近或相似人物之间的互文。

《东周列国志》写了朱亥的结局。当时秦王子楚诱使魏无忌入秦,饲机杀之。魏无忌知其阴谋不愿前往,所以遣朱亥为使。秦王听闻朱亥乃魏国勇士,有意封其官职,朱亥坚辞不受。秦王大怒,命人将朱亥放入虎圈之中,以此来胁迫朱亥就范。谁知朱亥令猛虎趴在地上,不敢乱动,可见朱亥的勇猛与霸气。

最后,秦王将朱亥囚禁于驿馆之中,想断其饮食。朱亥选择了和侯嬴一样士为知己者死,先是头撞屋中木柱,却将屋子震倒,自己毫发无伤,最后选择饮剑自杀。

这段传奇故事记载在《东周列国志》里,虽是小说笔法,却极为壮烈。所以说,“士为知己者死”除了可以说侯嬴之外,也可以用来赞扬朱亥,这位为了信陵君而死的义士。

————

6、聂政

(求得共奏一曲,叹广陵终了,断臂独行。)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8张

(郑问漫画《刺客列传》聂政)

聂政刺侠累的故事发生在韩国阳翟,这也是三国天才谋士郭嘉的家乡。作者不管是写历史人物,还是古战场,都喜欢亲临其境进行考察,在历史古迹上驻足研究,这也是我最敬佩的一点。

很喜欢和这样的人一起游览历史古迹,共谈古人与历史,也给自己的创作带来很多灵感。

虽然现在很多古迹都已找不到古时的感觉,但和当地的老百姓聊聊天,听他们说起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聂政的故事并没有其他几名刺客精彩,而且充满着更多的暴力与血腥,但其武功却是这本书的九位刺客里最高的。不仅有惊人的潜入速度,还有遇强则强的勇力,不仅杀死了刺杀对象侠累,而且还凭一己之力,当场击杀了包围自己的数十名持刀侍卫,可见聂政的勇力在荆轲等人之上,是最具实力的侠客。

但因援兵还在不断出现,聂政也受了伤,所以他才有了惊心动魄、恐怖残忍的自残行为。聂政割下自己的面皮,挖出双眼,剖腹而死。他彻底毁坏了自己的容颜,让人无法认出,从而保护了背后的主谋。

要不是其姐聂荣为了让弟弟名扬千古,可能聂政的事迹真的成了千古之谜,他也不会名传后世。

很有意思的细节是,作者和聂政祠附近的居民聊天,他们说起聂政,都说他是将军,而不是刺客。这句话令人动容。证明这些刺客或游侠,或维持道义,或视死如归,在后人的心目中,对他们是极其敬仰的,并没有觉得刺客是低贱的职业。

在一些聂政的传说或故事中,他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最早这样的记载出现在蔡邕的笔下,聂政虽为刺客,却懂得音律和抚琴。

而瑞典女性汉学家林西莉的《古琴》一书中,记载了嵇康习得《广陵散》的过程,听起来更加诡异。嵇康在洛阳以西的某处夜宿时,遇到一个鬼魂,与之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所谈内容与古琴和音乐理论有关。最后鬼魂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并传授给了嵇康,并嘱托其绝不可传于他人。

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恐怖故事,如果记载在《搜神记》中,倒是有模有样,却不知道这位西方学者从何听来。

嵇康在洛阳以西的某处竹林夜宿,我的剧本《案发洛阳城》中一处灵异的案发现场,也是在洛阳以西的竹林。而我在写这段故事时,还没看到《古琴》里的内容,只能说是巧合。

案件里的竹林下埋着一具女尸,她还托梦给自己的舅舅,说自己被人杀死的情况。似乎《陆氏异林》记载的钟繇遇到的女鬼,也在这片竹林。看来这些诡异的事件都汇集到了这里。

据历史记载,自嵇康之后,《广陵散》琴谱一直不见踪迹。但在明代的一本《神奇秘谱》中,却又惊奇地出现。金庸可能就是根据这一段《广陵散》的来龙去脉,创作了《笑傲江湖曲》,时间点也完全对得上。

在吕颂贤版《笑傲江湖》中,仔细聆听胡伟立作曲的《笑傲江湖曲》,能听出来具有戈矛杀伐之气的音色和旋律,《聂政刺韩傀曲》可能就是这首曲的创作之源。虽然我也很喜欢黄霑,但他的笑傲江湖曲《沧海一声笑》,我实在没听出来有多少美感,跟胡伟立的《笑傲江湖曲》一比较就高下立见。

————

7、荆轲

(易水萧然,秦廷两千年,图穷匕见。)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9张

(电视剧《大刺客》荆轲、徐夫人)

荆轲刺秦之前,他的游侠生涯很有趣。

比如说,荆轲找到了当时天下闻名的剑客盖聂,与他论剑,双方话不投机,盖聂对荆轲怒目而视,荆轲便扬长而去。

盖聂觉得荆轲这人好没意思,我瞪你一眼,你就走了?派人去找,也都找不到。如果荆轲留下来,和盖聂成为朋友,可能后来的故事乃至历史格局都会改写。

很多书籍都说,荆轲的志向是像苏秦、张仪一般,游说天下诸侯,出将入相。虽然荆轲与盖聂产生了对武学方面的不同意见,但他对自己的剑术并不是很在意,也不准备当游侠或刺客。

荆轲似乎很爱招摇惹事,他后来与另一剑客鲁勾践玩六博游戏时,也发生过争执,鲁勾践怒斥荆轲,荆轲又选择了默不作声地离开。

作者分析,荆轲默然离开盖聂或鲁勾践,并不是因为胆怯。他不是胆小之人,只因觉得前路渺茫,跟这些人聊天也变得烦躁和厌倦。对他来说,人生就如同六博游戏,输赢有什么要紧?

他想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却无人赏识,故而产生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荆轲游荡到燕国之后,与高渐离成为知己。高渐离击筑,聂政弹琴,这两位都是懂音律的刺客。也有传说,说他二人是屠狗之辈。虽说仗义每多屠狗辈,但我这个爱狗人士,还是很难将音乐与屠狗联想在一起。

也有一种说法,说狗屠另有其人,与荆轲、高渐离为友。“荆轲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悲歌,旁若无人。”。不同的版本稍有出入,但这并不妨碍荆轲故事的精彩,反而更详尽地描绘了荆轲刺秦前的朋友圈,完善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荆轲与高渐离等人为伴的那段日子,狂歌痛饮,潇洒自如。只不过,荆轲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隐隐作痛。

荆轲后来被燕国处士田光发现,田光以诚相待,与其结友,把荆轲从个人的苦闷中拽了出来。对荆轲来说,田光算是解救自己心灵痛苦的恩人。

但荆轲本以为田光推举自己去帮燕国建立功业,没想到太子丹交给自己的却是一件刺杀任务。荆轲凭借与两位剑客争锋的胆略和名气,而被太子丹看重,但对荆轲来说,这种任务并不是他想要的。

田光此时已是垂垂老者,他与荆轲算是忘年之交。之前的盖聂也好,鲁勾践也罢,不知他们的年龄,可能也比荆轲年长一些。毕竟君子之交并不在乎彼此的年纪。

燕太子丹从年少玩伴嬴政那里逃亡回来,四方搜罗人才,准备报复嬴政。他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仇恨和复仇之心,所以派荆轲刺杀秦王,并没有站在谋取天下的政治立场。

太子丹明知无法劫持秦王,就算刺死嬴政,刺客也会命丧当场。这是九死一生的冒险,而且有去无回的可能性极大。

但太子丹嘴上不能这么说。他忽悠荆轲,说我们可以学曹沫劫持齐桓公的行为,劫持秦王令他归还诸侯的土地,如果他不答应,再杀了他,这样秦国就会大乱,东方诸侯还可以再度合作,击败秦国,天下大势就会扭转。

这套说辞鬼都不信。曹沫劫持齐桓公是什么样的状态?是齐鲁两国的君王勇士聚集在会盟现场。而荆轲只有两个人孤身入秦,在守卫森严的秦国宫殿面对手段狠辣的虎狼之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怎可相提并论?

如果是秦燕会盟的时候,荆轲有此行为,还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荆轲此行是深入虎穴,根本就很难生还。可见燕太子丹有多虚伪。

但荆轲听到太子丹的这番说辞,还是很热血沸腾的,毕竟让他参与了政治事件。但同时他也对燕太子感到失望,以荆轲的智慧和见识,不可能看不穿太子丹的私心与狠辣。

荆轲的理想是想成为游说诸侯的纵横家,或领兵出征的将军,可是姬丹却希望他做一名刺客,以生命为代价,去完成一项难以完成的危险任务。

正是因为太子丹和田光都看到了荆轲的犹豫,所以田光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太子丹又剁了一位美人的手,以这样残忍的方式道德绑架荆轲,让他感受到太子丹和田光的“知遇之恩”,以求荆轲的报答。

这样的牺牲换来的是荆轲良心上的过意不去,作为一个讲义气和有侠义之心的人,荆轲决心完成这项任务,哪怕自己死了,也要报答这两位的大恩。这些政客网罗刺客、收买人心的方式让人看得心寒。

姬丹剁美人之手,来讨好荆轲的行为,就和当年专诸、要离事件一样,为后人所唾弃。吴起杀妻、张巡杀妻,也都是违反人性的道德污点。

人在生死关头选择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我是敬佩和赞成的。金庸小说里郭靖和黄蓉夫妇坚守襄阳,与城池共存亡,来换取国家大义,。自杀殉国这样的行为,我也不会反对。

现代很多爱国将领,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这些英雄,我都是极其佩服的,因为他们选择牺牲的是自己,而不是牺牲别人。

而太子丹、石崇、吴起等人的行为,并不是在关键时刻因国家而牺牲小我,而是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他人,做出不必要的杀戮。

太子丹砍断那位美女的手,只是因为荆轲夸了一句这姑娘的手真美,那么你把姑娘送给人家不行吗?你为什么要砍别人的手呢?他说手美,那么她这个人就不美了吗?那我说她的脸美,你把她的头也砍下来吗?太子丹不顾一切去讨好荆轲,乃至着魔的状态。

吴起为了在鲁国拜将,与齐国交战,为防止鲁人起疑,就杀了出身齐国的妻子,良心过得去吗?既然你只是想建功立业,当初何不带着妻子去投齐国呢?或者离开鲁国,去投其他国家也可以啊。后来他还不是又投了魏国、楚国吗?这也是我很难理解的。

很多可以变通的方法,你不去使用,却心狠手辣地杀死自己身边的人,这种所作所为真是让人愤恨。

石崇劝别人喝酒,别人不喝,他就杀死斟酒的婢女,这样的人和事,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当他遇到更狠的王敦,根本就不理睬石崇,管你杀多少婢女,他眼睛都不眨,你杀你的,关我什么事?我就是不喝酒。

这也太可笑了吧!我把这个典故写进我的探案小说《案发洛阳城》里,即便如此,我都不敢写石崇杀了三个人,我只写杀了一个,再准备杀第二个,就被男主角制止了。杀三个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即便是历史中明文记载的,我仍觉得无法理解。

而要离、专诸的事情,之前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多述了。

黄盖也是为了让敌军首领信任自己,虽然不是行刺,但他的诈降和纵火,与刺杀有什么区别?而且还是集体刺杀!但周瑜只是毒打了黄盖,仅此而已,这苦肉计并没有伤害到黄盖家人,如果真的要以牺牲黄盖家人为代价,那我就认为不值得了。

正是因为黄盖主动要求周瑜毒打自己,以换取曹操的信任,这才算是牺牲小我完成国家大事,我们才敬佩黄盖。如果黄盖对周瑜说,你杀了我的家人,以求曹操对我的信任,那我绝对不会喜欢黄盖。这就是我的道德和价值观,并不是如我朋友肖健所说,我不站在国家的立场考虑事情。

像田光这样的人,我佩服他,他自刎是为了换取荆轲的大义。而太子丹则不同,他并不是选择自杀,而是砍断一个抚琴女子的手来讨好荆轲。这与国家大事毫无关系,只是荆轲说了一句,这手真美,太子丹就把这手砍了下来送给荆轲。我想请问燕太子,这血肉模糊的断手还美吗?

可见姬丹不仅卑劣心狠,也无风情雅趣,根本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要离、吴起、太子丹、石崇,虽然有的是大刺客,有的是军事家,有的是文学家,但在我眼里都是草菅人命的恶魔。

作者在写荆轲刺秦那一段时,有古龙的文风。说到古龙,他创作风格独特,但架构故事的能力不强,很多情节都在故弄玄虚,让人看得莫名其妙。

我一直认为,以古龙的语言特色,如果去写真实的古代故事,如《世说新语》《唐传奇》,或《史记》中的《刺客·游侠列传》,肯定会更有意思。一直写架空背景,埋没他了才华。

荆轲一直在等一个人陪自己入秦,他其实是看不起秦舞阳的,也知此人不堪重任。只是那个人最终并未到来,才听从太子丹之言选择了秦舞阳。《东周列国志》说荆轲等的人是盖聂,虽是小说家语,但从荆轲的一生事迹来看,说是盖聂也合常理,他也确实值得托付。

但也可能是荆轲在周游列国时遇到的其他人。这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迷,供后人推理和想象,也是我们历史迷的偌大乐趣。

送行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易水送别,极其壮美,如一幅水墨绘卷,成为了这段友情最感人的瞬间。

作者说,在人生的紧要时刻,纯洁无私的友情迸发出撼人心魄的魅力,两个同样深沉的男人,在唱和之间,把整个故事提升到至美至高的境界。

我在看荆轲刺秦时,又把《大刺客》中徐锦江演的荆轲刺秦王那一段重温了一遍,认为该剧在情节上基本符合历史记载。虽然历史上本是男性的“徐夫人”在TVB的改编中变成了女子,但这样更富传奇魅力和浪漫色彩。

也许这并不是TVB的有意改编,而是编剧想当然就以为“徐夫人”乃一名女子,我小时候受这部剧的影响,也一直认为徐夫人是女性。不过无论是女是男都好,艺术改编本就会存在一定的虚构,也不要觉得把徐夫人演成女子就是编剧无知,也许真的是一种有意的设定。

日本拍《西游记》,很多版本都将唐僧改成女性,这肯定是导演的创意。国人大多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日本人在篡改历史和名著。

但有时想想,如果唐僧真是女性,由三个徒弟陪伴她一路西行,师徒关系一直融洽,三个徒弟又对这位青春妙龄的女师父友善和尊重,而这一女三男的组合中,又有着微妙的情愫。是不是很有意思?

这就是艺术改编的魅力。它其实就是通过一些情感元素的细节,增加各种可能性的想象,去提升读者和观众的代入感。

因为春秋战国的刺客故事,很少会有女性登场。除了聂政的姐姐聂荣之外,可能就只有这位被TVB换了性别的徐夫人。对于一部虚实结合的历史传奇剧来说,哪怕加上一些荆轲与徐夫人的情感元素,也未尝不可。

鱼肠剑的故事里,演郭芙的傅明宪扮演专诸的妻子,这也是很好的原创角色。幸好没有演要离的故事,否则他妻子的角色岂不肝肠寸断?丈夫为了青史留名,居然主动让大王杀了自己,前世何孽,乃至于此。

荆轲死后,鲁勾践听到这个消息,发出慨和自责,觉得因自己的疏忽,而错过了荆轲这位朋友。

虽然荆轲一直在等待盖聂或鲁勾践,但他们其实都不了解荆轲,不知道荆轲的大志,也不懂荆轲的深沉、迷惘、激烈和决绝。世上唯一可以称得上荆轲知音的,只有下一章的主角,高渐离。

————

8、高渐离(何人击筑,世上已无君焉。)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10张

(电视剧《秦时明月》高渐离)

高渐离的故事,有一半出现在荆轲这一章中。而作者一再认为,高渐离可弹琴击筑,亦可握刀屠狗。我始终认为高渐离和狗屠并不是一个人,但不管怎么样,多一门手艺,对高渐离来说也无坏处。

荆轲死后,高渐离还在帮他继续实施刺秦计划,虽然依旧未能成功,但这种浪漫情怀却一直延续了下去。

作者说,在高渐离的生命中,筑与酒是他最熟悉的两种事物,唤醒了他心中隐忍数年的激情。他的知音荆卿,易水之畔一去不返,连同无数往事一起重现在他眼前。

就像我在词中所作,“何人击筑,世上已无君焉。”高渐离仍在击筑,但世上已没有了荆轲,所以他活在世上的最大目的,就是完成好友最后的心愿。

虽只有寥寥一句,但却以凄凉、深情的结尾结束了这首词,“世上已无君焉”,这个君可以指荆轲,也可以指其他七位刺客。

刺秦的人物里,最有名的就是荆轲、高渐离和张良,可惜三人行刺皆不中。即便再多些刺客,也未必能杀得了他。只能说始皇帝的运气太好,就如古巴国父卡斯特罗。

秦始皇不仅有勇力和运气,也有着统一天下、创世立制的使命,所以天也佑秦。

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高渐离的行刺或死亡无足轻重,但他却将刺客的精神推向了极致,达到了先秦仪式美的顶峰。

作者说,从此世间再无刺客,有的只是杀手,尽管他们可能依然有着必死的勇气和对权势的蔑视,但再也见不到先秦时代那种强悍的个人魅力和仪式美了。

————

附录:鉏麑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11张

(郑问漫画《东周英雄传》鉏麑)

我最早对刺客鉏麑的故事有所了解,是在郑问的漫画《东周英雄传》中,看到鉏麑对于是否要刺杀赵盾陷入犹豫和矛盾,就想到平原县刘平派出的刺客行刺刘备之事。因被刘备的仁德与气质所折服,那刺客顿时丧失了刺杀之心。

而春秋战国时的刺客更加视死如归,鉏麑以自杀的行为成就了名声和高义,但我觉得毫无必要。但任何事件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讨论,春秋战国时的社会风气就是重义轻生,士为知己者死,与现代的价值观有所不同。

前面的刺客都与行刺对象有着对峙或互动,只有鉏麑并未展开刺杀或挟持,自己就先挂了,所以相对来说,故事比较小众,传奇色彩也弱一些。

我在写《念奴娇·八刺客》这首词的时候,写了本书的八位刺客,也就没有将鉏麑的故事写进去。

这八位刺客的喜爱度排名依次为:

荆轲、豫让、高渐离、朱亥

聂政、专诸、曹沫、要离

文学评论九刺客,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第12张

(朕说漫画《朕说历史》)

2021/8/8初稿 2021/10/19修改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