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皖北往事之固镇与仲兴(七镇最新作品全集在线阅读)

时间:2023-11-19 06:47:22 阅读:1013 作者:我家泽宇

皖北往事之固镇与仲兴(七镇最新作品全集在线阅读)-第1张

作者:赵汗青·刘欣华

固镇这个地方,汉代时称谷阳郡,上世纪60年代建县之前,是个镇,归灵璧县管辖,后来划为固镇县,著名的垓下就在县属的濠城镇。2013年3月28号,被国务院列为保护单位。固镇建县之后,父母亲调入这个县工作,后来,赵汗青就出生在固镇县人民医院里。

我们先来说固镇的历史由来。这个地方最早有名字时,是在秦代,属泗水郡,郡治所在今天的安徽淮北相山区。西汉时,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置谷阳县,治所在今天的谷阳城遗址上;高后元年(前187年)被封洨侯国,治所在垓下,就是今天的濠城镇,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又改置洨县。

新莽时期,王莽这个皇帝假斯文乱改地名,他把洨县改为育城县。东汉时期,谷阳县设置不变,刘秀又把育城县恢复名字洨县,均属于豫州(州治所在今天安徽亳州谯城区)沛国(今淮北北部)。

三国时期,谷阳县被废并入洨县和蕲县,蕲县治所在今天的宿州市蕲县镇,属魏国豫州(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汝南)谯郡(治所在今天的安徽亳州)。到了西晋时,洨县又属沛国,隶属豫州(治所在今天的河南淮阳)。东晋时,洨县属沛郡。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后赵入据淮北,洨县属沛郡,隶属豫州(治所在今天的河南许昌)。

到了北周,谷阳升为郡,管辖着高昌县和临淮县,均隶属仁州。隋朝开皇六年(586年)高昌县被废,谷阳郡降为谷阳县。大业年初,仁州又被废,谷阳县隶属彭城郡(治所在今天的江苏徐州)。五代时,固镇县北部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的宿州蕲县,南部先后隶属吴、南唐的泗州,虹县。后汉显德五年(958年)取南唐江北之地,固镇县又分属宿州蕲县和泗州虹县。

北宋时,分别属淮南东路(治所在今天的江苏扬州)宿州的蕲县、虹县和灵璧县。金代时,归南京路(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开封)所辖,固镇分别属于宿州的蕲县、灵璧县及泗州的虹县。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并蕲县、灵璧县入宿州,至元四年(1267)复置灵璧县改隶泗州,至元十七年(1280)复改隶宿州。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固镇县分别属于凤阳府(治所在今安徼凤阳)的凤阳县、怀远县与宿州及其所辖灵璧县,隶属南京直隶。清代时,又分别属于宿州、灵璧县、凤阳县和怀远县,隶属安徽省凤颍六四道(道尹驻在凤阳)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分别属于宿县(由宿州改)、灵璧县、凤阳县和怀远县,隶属淮泗道(由凤颍六四道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分属第四区(专署驻寿县)的凤阳县、怀远县与第六区(专署驻泗县)的宿县、灵璧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分属第三区(专署驻阜阳)的怀远县、第四区(专署驻宿县)的宿县和灵璧县、第九区(属县由第五区兼管)的凤阳县。

1948年11月,固镇解放,设立固镇市,隶属泗五灵凤县。1949年,分属宿县、灵璧县、怀远县、五河县。1964年,国务院决定由宿县、灵璧县、怀远县、五河县衔接处各一部,析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65年7月1日,固镇县以固镇为治所,正式成立,属宿县专区管辖。

直到1983年7月1日,固镇县由宿县地区划归蚌埠市管辖。

固镇县自古扼南北交通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固镇决战;建安年间,曹操为争夺江淮在固镇县曹老集(今淮上区曹老集)安营扎寨;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淮西招讨使李显忠在固镇县陡沟大败金兵;清末,捻军在固镇奋战多年;1911年,孙中山的北伐军在固镇大败清军;1925年,直系军阀孙传芳纠集五省联军与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固镇激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盘据固镇8年,固镇是共产党、国民党、日伪等三方军队争夺的战场;淮海战役期间,固镇是解放军阻击国民党南线援军的战略要地。淮海战役胜利后,固镇又是解放军南下渡江的要道。

固镇,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转回来说固镇建县后,宿县地委从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到固镇工作。父亲原本是1948年参加工作的,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们统一填写档案,为了纪念国庆,参加工作之初填成了1949年10月1日。没想到一日之差,原本该享受离休待遇的,结果成了退休干部。据说当时有不少干部都这么填写。不过,都没有怨言,毕竟都是为党为人民工作嘛,待遇大与小,都觉得无所谓。

还有一件事,父亲一生都没有释怀过。当年地委领导重用父亲,要提拔为正县级干部,因为那个年代父亲在省城是读过合肥师范的,还是中文系的。组织部派人到父亲的出生地古饶,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搞政审,发现祖父在新中国成立前,干过18天保长。而父亲在档案中没有填上,认为父亲对党不忠诚。后来,不但没有提拔,反而从干部18级降到24级。这24级是当时干部最低的级别,把父亲下放到仲兴公社,去当个“人保组”组长。结果呢,父亲直到退休,才是个科级。

父亲有不幸的遭遇,母亲同样也有。

母亲姐弟6人,排行第2,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具备领导才能,是张氏家族中的小当家。待人亲和,做事果断,1950年,16岁的母亲被上级选中,到灵璧县长集乡去当乡长。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个年代尚有土匪,交通又不便,全靠走路步行,母亲去上任、回区里汇报、到县里开会,都是扛着一杆装上子弹的小马枪,因为大枪她扛不动,小手枪又没有。

后来,母亲工作有成绩,成了劳模,受到中央、省、地、县政府的表彰,还被提拔重用担任娄庄公社社长。当时上级布置任务搞稻改,就是在旱地里种水稻,而母亲认为:娄庄地多水少,栽种水稻肯定难以成活,所以反对稻改,结果被撤了职务拔了“白旗”。何为“白旗”?就是工作落后。母亲一气之下,接受了蚌埠市交通局的调令,成了蚌埠市交通局女子运输连指导员。何为女子运输连?就是女子拉板车。那时交通运输一靠马和驴拉车,二靠人力。

蚌埠市交通局女子运输连,那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很多女子想进都进不去,要选根正苗红的身体健康的才行。1980年,宿县地委组织部给母亲平反昭雪,重新安排了工作,母亲搞乡镇企业,创建面粉厂,办成后任区企业办副主任。可惜,母亲56岁因病去世。去世前的一天还和汗青念叨着:“当年反对稻改,实践证明是对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继续说固镇。父亲到固镇工作,母亲带着姐和二哥也从蚌埠市交通局来到固镇。

汗青就出生在这里。

而我们要说的仲兴公社,今天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现在叫仲兴乡。这个乡是固镇县的北大门,北与灵壁县相邻,西与宿州市埇桥区接壤,主要是以汉、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皖北往事之固镇与仲兴(七镇最新作品全集在线阅读)-第2张

其实,仲兴的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这里,原本是汉代丞相田千秋的封地。田千秋为高寝郎时,会卫太子为江充所陷害,田千秋上书皇帝刘彻,陈述太子冤情。武帝有所感悟,就拜田千秋为大鸿胪,数月后又提拔为丞相,封为富民侯。田千秋谨厚有重德,到了昭帝时,年龄很大了仍然须步上朝,昭帝赐车,田千秋乘小车入宫殿中,后来人称车丞相,子孙便以车为姓。

据史载;当时商贾云集,极为繁荣,各地不同姓氏的商贩纷纷迁居与此,后来演变为众姓集,至民国时改名叫仲兴。据《宿州志》记载。1911年(民国十六年)属任桥团总,下设联保、地保,实行保甲制。民国22年即1933年属宿县花庄乡任桥集联保仲兴保,当时有八保:任桥、迎水、清忠、仲兴、棠棣、薛圩、杨圩、封寺。

1972年1月1日,经固镇县委批准,仲兴公社成立。这时,才几岁的汗青及哥姐跟着父母亲,从县城来到了仲兴公社。父亲在公社担任人保组长(相当于今天的镇人武部长),母亲在供销社上班,我们全家便住在老公社家属大院。大院南是一面水塘,再南边是左家庄,我们家还分了几分地种菜。这个庄子有好多人家和我们家走得都挺近,有的名子至今还记得:左有振、左守良、左守卫、左守丛,左有丛。

左有丛小名叫骚马,汗有也跟他玩过,上树偷枣子,下沟摸鱼虾。左有振儿子叫红旗,似乎是姐姐的同学还是二哥的同学,忘了。因为名字特殊,就记住了。左守良家住在庄子西头,我们喊他母亲侯大娘。左守位入党好像父亲是介绍人,后来当了村干部。2009年还是2010年,汗青去固镇采访,还在他家吃过饭,陪同的就有左守良和左有丛。老公社大院北就是小学,西边是老街,东是粮站大仓,这个大仓的屋顶,是汗青儿时爬上去玩耍最多的地方。

汗青这大半生,充满着传奇。至今有五次差点死掉。第一次与死神擦肩,是汗青幼小时,高烧发到41度,那年好象二、三岁吧,到了半夜都烧迷糊了,一家人围着团团转,干着急没办法。大8岁的姐姐赵先荣哭着说:“俺家小弟快死了,谁要把他治活,就把俺家的老母猪给他!”母亲灵璧老乡、在仲兴公社医院的胡医生听闻赶来说:“医院现在没有青霉素,要退烧就要赶紧去找药!”父亲跑到公社值班室,找了一辆自行车,跑周边医院找,因为心急,在路上被石头绊倒,嘴角被石子划破,满脸是血也来不及处理,最后在县人民医院找了一只青霉素,赶回家时,天亮了。

汗青活了,父亲的嘴角从此留下一处大伤疤。姐姐赵先荣后来被父亲改名叫赵静。

老公社大院里除去我们家,还有一户姓王,一户姓朱,都是公社干部。还有两个单身汉,都姓王,在公社邮政支局当投递员,大人们喊年龄大的叫大王,年龄小点的叫小王。他俩每天早出晚归,只有周末才能见到他们。与王姓和朱姓两家干部的孩子,基本不在一起玩,可能是年龄上有差异吧。倒是和北邻一户吴姓家的孩子交往甚密。想不起他的大名了,只记得叫狗子。老人说:小名也就是乳名叫得越难听,越长寿,什么毛厕、狗屎、粪堆之类的,阎王嫌名子不雅一般都不派黑白无常拘拿。汗青与狗子似乎不是同班同学,但是邻居,是发小,是玩伴。俩人经常顺着粮站大仓西墙边的梧桐树,爬上大仓屋顶,来回奔跑,睡觉。有时中午也不回家吃饭,拽着洋槐树上的花儿,吃上几把就不饿了。大人们也不找,家家孩子都多,生活都是匆匆忙忙的,谁顾得上你?

刚到仲兴时,汗青的年龄还不够上小学的,但整天跟在二哥赵先振的屁股后面上学。一次到门口水塘洗澡,掉进塘眼里了,是大几岁的二哥勇敢地从水底下,把汗青拽上岸来,不然就淹死了。

这是汗青第二次与死神擦肩。哦,对了,二哥赵先振当兵时,父亲给他改名叫赵勇了。既然当兵了嘛,就要勇敢!

当时,由于兄弟姐妹多,父亲在公社要天天下大队(现在叫村),好像还兼任大队。母亲在供销社天天上班,没多少时间管汗青,汗青至今也不知是哪一年上小学的,记忆中没有上过小学一年级,小学只上了三年,直到五年级好像才明白事,班主任姓陈,是位语文老师。

当时,公社叫徐长平,他家应该有两个男孩两个女孩。名字忘了,老小是女孩,小名毛孩。公社革委会主任叫戚世忠,他家是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其中老三媛媛与汗青是同学时间最长的,老小叫卫青。公社秘书姓吴,他家老大叫大毛,和姐姐赵先荣同学;老二叫二毛,和二哥赵先振同学;老三叫三毛,和汗青同学。医院院长姓胡,和母亲是老乡,他兄弟8个,胡医生是老大。胡医生的女儿叫小琳子,和汗青也是同学。供销社主任姓陈,他有两个女儿一个男孩,叫大毛、二毛,男孩名字忘了。粮站站长姓孟,他儿子孟涛和汗青是同学。粮站站长还有一个姓欧,他家几个小孩忘了,一个好像叫欧明桂,一个好像叫欧明芳。欧明桂不单歌唱得好,还会演戏。这些人当中,有的不是同学,就是发小,要不就是玩伴。

广播站站长姓李,后来是副县长了吧。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文化馆馆长李广宁了。这个时期,公社文化馆组织我们这些社直机关工作人员的孩子,在一起排练文艺节目,学唱“社会主义好”、“南泥湾”等红色歌曲。李广宁老师还编了一个话剧,叫什么名子忘了。剧情到是记得,有正面人物是个,反面人物是个地主,我们这支文艺小分队还参加了全县文艺调演,弄了个第一名。汗青也从李广宁老师这里学到了什么是文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书法、绘画。这是汗青在仲兴小学里没有学到的知识,对汗青现在所从事的职业起到了基石的作用。

不过在小学的三年时光里,汗青不单学会了语文、算术,还学会了割草、拾粪,这在当时是任务。

因为割草,汗青还割伤一根手指。这可能是对那个时代最好地见证了。拾粪就是捡粪,跑得再远也拾不到粪的。任务怎么完成呢?二哥赵先振有个铁杆同学,姓吴,名字忘了,他家在学校北的吴家庄,到交大粪任务时,背了一粪筐,就完成了。他有个哥哥,是供销社理发师。周末晚上下班,路过我们家,父亲好客,留他喝茶。有时叫母亲炒几个菜,什么炒青椒、萝卜粉丝、炒蒜苔,拌个黄瓜花生米,父亲再把舅舅送去的、用葡萄糖水空瓶装的灵璧曲香酒,拿出两瓶,你一瓶、我一瓶的干掉了。

当然,我们小孩子去剪头发,他也从来不要钱。当时剪一次头发,才要一分钱还是二分钱?忘了。

皖北往事之固镇与仲兴(七镇最新作品全集在线阅读)-第3张

仲兴公社当时有个上海下放知青叫胡志强,上世纪70年代小学课本里有他的范文叫《我的理想》。他在文中说:小时候想当飞行员,想当将军,后来响应伟人号召,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汗青当时想,长大了就去当作家,要做一名历史的记录者。

那年上五年级,汗青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少先队大队长,那是要在全校课间操上喊口号的,算个小名人呢。一次上算术课,也就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姓袁,个子高高的。他讲通假分课,因为汗青会,就在算术本子上画房子,被袁老师发现贬损了一番。什么你将来要当建筑大师?可以去建北京天安门了,正等着你呢······受到打击后,从此,汗青的数学成绩就没及格过,厌学数学。后来,只有拼命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方面死读。要不然,以后拿本科、研究生、博士文凭,你想也别想。

当时有个同学叫孟武超,我们是一起考上的初中,他的家就在老公社大院与小学中间。他祖父参加过抗日战争,他父亲是公社铁木业社,他大哥叫孟庆礼,二哥叫孟超。汗青应该是仲兴初中一年级同学中年龄最小的,毕竟小学只上了三年。由于年龄小,说话做事不成熟,难免会受到大同学欺负,每每总是孟武超和另一位叫陈华的同学挺身而出保护。而班主任孟庆礼也是时时关心汗青,汗青的文学之路就是从他这里出发的。

孟庆礼是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时常在班级里把汗青的作文当范文读,这对汗青的鼓励很大,他和李广宁老师是汗青在仲兴生活学习8年中,印象最深的两位老师。至于中学音乐老师姓邱,数学老师姓朱,好像都是上海知青。其余的记忆就是一起长大的武超、陈华、媛媛、卫青、毛孩、胡琳、二毛、三毛、孟涛这些同学了,三毛姓吴,叫吴军,二毛姓陈,这小女孩性子野啊,汗青那时就受过她欺负。

呵呵!

记忆是永恒的,友谊是永存的。1978年,李广宁老师考上了厦门大学考古系,11岁的汗青随父母去给李老师送行,他从墙上取下一幅山水画送给汗青。是谁的画,不清楚了。后来找人鉴定,从此石沉大海。这一年底,我们家也调往了灵璧。直到40年后的2018年,汗青终于在合肥又见到了李广宁老师。

2010年,因为专访坚守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的守墓老兵欧兴田,在武超和孟超的陪同下,曾去故居寻找儿时的踪迹。老公社家属大院已不复存在,水塘也填上了,老街已换成两层以上的楼房,只有粮站大仓还矗立着,汗青抚摸着已有裂缝的高墙,默默地沉思着,回忆着,眼前闪现着儿时的一幕又一幕,最后才依依不舍离去。不过,据他俩后来说,汗青走后第二天,粮站大仓倒塌了。

这或许就是古人说的冥冥之中有定数吧。

在仲兴的8年里,好多村庄汗青小时候都去过,那时跑再远的路不知道累。跑到沱河看关阁闸,也叫青龙闸。跑到小秦家看张震开会时遗址。即1941年11月17日,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在今固镇县仲兴乡耿武村小秦家自然庄,召开的一次党政军联席会议。跑到老任桥看回民杀牛,那个过程至今记忆犹新。似乎还记的当时仲兴公社的村名有孟庙、封寺、耿武、丁庙、丁圩、蔡庙、陈圩、大陈、刘圩、小集、中陈、方吴、双丁、余王、张秦、大殷等,但不知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了。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曾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时代·中国之声》杂志副总编兼任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麓鹿出版社社长、盐城规划市政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专职会长。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