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6.13,教育心理学背诵题目汇总

时间:2023-12-31 04:00:01 阅读:87 作者:懵懂编织

教育心理学背诵题目汇总?心理学笔记1.注意的分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教育心理学背诵题目汇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6.13,教育心理学背诵题目汇总-第1张

教育心理学背诵题目汇总

心理学笔记

1.注意的分类:

注意分为: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eg:“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期待和兴趣,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因此,这样写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指有着预定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2.记忆类型: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 动作记忆:是指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动作记忆容易保持和恢复而不易遗忘。

  •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包括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等。
  • 词语记忆指对语言、词语的记忆。
  • 情绪记忆:以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3.干扰抑制说:

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eg:学生先学的是汉语拼音,后学的是英语字母,先学的汉语拼音对后学的英语字母的发音形成干扰,因此属于顺向负迁移,即前摄抑制为最优选项。

  • 后摄抑制又称为倒摄抑制或者逆向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 正向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负向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可分为顺向负迁移、逆向负迁移。

4.移情/同情/换位思考

  • 移情指的是某人把对父母或是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另一人身上。

eg:李杨同学看到电视上受灾地区情况,以自身主体感情扩撒,对灾区的小朋友给予物质支持。这是移情的表现。

  • 同情暗含着怜悯,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个人对他人困境的自我感情的表现。
  • 换位思考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

5.注意的品质

eg: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需要把注意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需要手眼并用,也就是一心多用,这属于注意的分配

教育学笔记

义务教育法

1.我国义务教育的相关知识: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杂费,不包括书本费。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我国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的。

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2.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而不是为了增强课程统一性。

改革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中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2001年开始至今)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因此,综合实践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3.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缔造取向。

课程缔造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课程实施反而更看重参与者(如师生)以茁生和演进方式建构教育经验。它以质化研究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方法上提倡个案研究、深度访谈、行动研究。

eg:“翻转课堂”模式中的学生在课堂上会灵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构建起师生双方创造性的教与学,是一种课程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

刘老师认为,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从而联合创造经验的场所。

忠实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相互调适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4.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对传统课程理论进行了挑战,系统阐发了关于实践的课程探究模式。

“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

5.影响教育公平的最主要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阶层的分化。

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城市的教育公平优于农村,东部的教育公平优于西部,城市学生的入学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城乡差异更加突出。这说明经济差异是影响教育公平的最主要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

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具体表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因此,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性质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

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包括: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包括: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包括: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