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押题精选(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时间:2023-11-19 19:52:27 阅读:467 作者:满杯的浪漫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押题精选(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第1张

《大道之行也》【解释下列词语】

1、选贤能( 与通举 )

2、故人不独( 动词,以-----为亲 )( 父母 )

3、讲( 诚信 )( 和睦 )

4、不独( 动词,以----为子女)( 子女 )

5、(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

6、( 老而无夫的人 )

7、( 幼而无父的人 )

8、( 老而无子的人 )

9、废疾者( 残疾人 )

10、男有( 职分 )

11、女有( 女子出嫁 )

12、货其弃于地也(憎恶)

13、谋闭而不(发生 )

14、盗窃乱贼而不( 指造反 )( 指害人 )( 兴起 )

15、故外而不闭(门)

16、是谓大同( 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

【翻译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课文问题】1.“大同”社会的纲领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哪句话体现了贷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是不满于当时社会的现实?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写出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第一方面:人人都能受得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贷尽其用,人尽其力。

6.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

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那里的人们有着纯洁无邪的心理,互助合作,和睦相处,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盗窃乱贼,人与人之间平等,公正,互爱。这样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7.“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

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大同”与“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人与人之间都是自由,平等

互爱,和睦相处,是一个理想社会。

五柳先生传 【词语解释】

1.何许:何处,哪里。何:什么。许:处所

2.不详:不知道。详,详细地知道。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矣”。号,别号。

4. 荣利:荣誉,利禄。

5.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甚:过分的。

6.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

7.性:人的本性。

8.嗜:爱好,喜欢。

9.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10.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置酒:置:设置,摆。

13.招之:邀请他。

14.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到……去。辄,就;尽,尽兴,指喝完。

15.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6.既:已经

17.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预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8.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19.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 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穿:破。结:缝补。

20.晏(yàn)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1.箪(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

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22.自娱:使自己欢娱。

23.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4.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25.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26.黔(qián)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7.戚戚:忧虑的样子。

28.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9.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30.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31.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32.俦:类。

33.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34.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重点句子翻译】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7)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

(8)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课文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

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率真、洒脱的人。7、从文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

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马说

.

【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2.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显现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2.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译为:用鞭子打

3.食不饱,力不足 食:名词作动词,译为:吃

【一词多义】

1.故:故虽有名马(所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

公问其故(原因)《曹刿论战》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狼》

2.称:不以千里称也(著称)不能称前时之闻(相称、相当)《伤仲永》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4.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岳阳楼记》或以为死(有人)

《陈涉世家》

5.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策勋十二转(记录)《木兰诗》

6.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衣食所安(养)《曹刿论战》

7.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狼》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伤仲永》宾客意少舒(心情)《口技》

8.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况且)

《愚公移山》

9.道: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其: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

也(恐怕,表推测语气)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11.之: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无意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陋室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爱莲说》辍耕之垄上(动词,到)《陈涉世家》

【课文问题】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

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

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3.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

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4.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答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

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7.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答;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

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8. “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9.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

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0.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答: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1.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2.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千里马的特性。

13.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4.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答: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

面选拔。

15.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答: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

才。

16.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

的看法。

答:《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17.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

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18.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

于五言的对偶句。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

1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

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

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伯乐方显槽间千里马 无刘备岂有隆中决策人

20.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伯乐识良马 下联:明主觅贤才

21.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

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

句子对一个下联。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贤才无辜逢昏君。

22.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

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

句子对一个下联。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人间难得九方皋

23.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24.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答: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

25.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6.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

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答: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答 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9.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答: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

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