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

时间:2023-11-21 14:06:58 阅读:101 作者:甜美岁月

作为中国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时代,春秋战国为人们带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大国纷争。天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阴阳家,纵横家,墨家等等相继出山,加入到这大争之世中。七国争霸,最终的结局是秦国胜出,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强大帝国——大秦帝国。

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其实自商鞅变法逐渐强大之后,秦国就坚持东出,参与到这大争之世中来,而与此同时秦国的强大实力也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恐慌,于是他们经常会选择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即合纵。而为破解这项杀招秦国则提出连横,之后在范雎入主秦国后,又正式提出了远交近攻战略。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第1张

《战国策.秦策三》记载:“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不过虽说正式提出时间比较晚,但实际上自秦惠文王继位之后,秦国就一直贯彻着“远交近攻”这个战略,“远交近攻”其实就是纵横家张仪连横策略的一种衍生理念罢了。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战国策》记载:(张仪)说道要瓦解六国联盟,应该“举赵亡韩,臣荆(楚)、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而从“连横事一强”加上举赵亡韩、亲齐燕都可以看出这就是实打实的远交近攻,范雎只是将其更详尽化罢了。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就会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秦国早就提出了联齐的远交近攻战略,也确实和齐国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关系,齐、秦两国甚至都一度分别尊称对方为东帝、西帝了。那为何两国关系极好,秦昭襄王为何后来还会选择参与到五国伐齐中去呢?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第2张

一、宋国为导火索,秦国可借刀杀人,削弱强敌

秦国有商鞅变法,齐国有老底子加邹忌改革,这两个国家都靠着变法以及与魏国的战争而正式崛起成为当时天下一等一的强国——齐秦两国的实力当时在天下五国之上,所以齐秦两国也就成为了兼并路上的最强劲的对手。

齐秦两国遥遥相望,中间隔着赵韩魏楚等几个国家,秦国根本无力对齐国进行征讨。但是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都有削弱对方的意思,只要能够有机会的话。

而在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之后,秦国终于是找准了机会削弱齐国。

——这宋国是夹在齐国与韩赵魏三国中间的一个国家,尽管实力已经不如这战国七雄,但是占据中原富饶地带仍旧不容小觑,并且宋国作为赵韩魏与齐国的缓冲带,使得几个国家保持了稳定,因此谁也不敢对其轻易下手,然而齐国却盲目自大的出兵拿下了宋国。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第3张

而在拿下宋国后,韩赵魏三国依靠着宋国所建立起来的和平被彻底的打破。而且齐国实力大增,一跃成为了所有国家中最强,甚至是打破了整个战国格局平衡,如果给齐国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的话,其实力甚至会在秦国之上。

这样一档子事下来,其实齐国就已经得罪了四个国家了。

而在此之前,齐国趁着燕国“子之之乱”,乘机出兵干涉燕国内政,把燕国搞的一团糟,差点使得燕国亡国,因此燕国与齐国之间早就有着很深的仇恨,它甚至是与齐国关系最差的一个国家,是齐国灭宋之后下一个吞并的目标。

而在得罪诸多国家的同时,由于齐国的外交政策实施的不到位,相当的傲慢,这就让各国对齐国都相当敌视,想要报仇雪恨。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第4张

于是,燕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率先提出了多国联合伐齐的战略。

而当燕王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很显然是正中了秦昭襄王的下怀——毕竟秦国本来与齐国并列,但是吞并宋国之后的齐国,已成为最强大的王国,这显然不符合秦国吞并天下的心思。

所谓的远交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远交战略当初施行最终是为了利益,但如今有更大、更为直接的利益站在面前的时候,这个战略也就可以选择暂时放弃了。

二、多国伐齐,不可避免,乘机加入百利无一害

齐国吞并宋国这是一个导火索,激起了多年以来各国对齐国的愤怒,多国伐齐事件是必不可免会发生的。

并且,在燕昭王继位之后,励精图治,燕国也逐渐的发展了起来,而燕国与齐国的世仇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危,燕国对于联合攻齐的战略做了很大的准备以及计划。

除此之外,因为地形等原因,齐国不像秦国一样,有着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函谷关这样的地方把守,齐国因为地形的原因,多是平原,于是假如多国联合,合兵一起,攻齐没难度。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第5张

各国有着共同目标、被不易分割,加上准备充足,好攻打,伐齐的战略几乎没有可能会失败。

因此,伐齐的事情是必不可免的,于是秦国不如加到里面,五国伐齐,秦国也可以因此分一杯羹。

而且当时的秦国是芈太后,魏冉等人把持朝政,魏冉一心想要齐国最大的商业城市陶邑为自己的封地,而在秦国攻齐的决策中,权臣魏冉自然也会出力支持。

齐免于天下之兵,其雠君必深。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齐破晋强,秦王畏晋之强也,必重君以取晋。——《战国策.秦三.谓穰侯》

并且在此之前,齐国曾经让苏秦为相,联合多国,进攻秦国,甚至攻入了秦国的函谷关,使得秦国最终不得不割地求和。

因此,无论何种理由,秦国都有出兵的借口。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第6张

三、表面上吃亏,实际上得利,秦国成伐齐最大赢家

于是,尽管这件事情是由燕国最早提出来的,但是真正的推动者却是秦国。

秦“已得安邑一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秦昭王宣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燕策二》

当时秦国充当主力,给所有国家下了一颗定心丸,他们不用担心秦国在背后捅刀子。

而且古往今来,所有的联盟莫不是因为人心不齐而导致联盟溃散,然而这次秦国充当了联盟的推动者,甚至是盟主。

除此之外,秦国在这次战役中宣称:“于齐国的征战中不与其余国家进行争夺战利品”。甚至出兵出力最多,得利却最少。

于是,在秦国的带领下,其余各国纷纷战意高昂,参与到了瓜分齐国的这场盛宴中来。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第7张

因此则有了后来的:“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在五国伐齐事件中,秦国只得到了齐国的陶邑作为了魏冉的封地,相比于其他各国,燕国掠夺了齐国上百年的财富,赵韩魏得到了大片的土地,甚至是隔岸观火的楚国也借机乘火打劫捞了不少好处,但秦国反而得利最少。

然而从未来形式上而言,秦国却是得利最多的。

——经过五国伐齐,齐国一下子彻底沦为了二流国家,尽管后来田单复国,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秦国在未来的争霸路上少了一个最大对手,这对于秦国而言,不是单单拿这次土地可以相提并论的。战国由原来的秦齐两国并立,变成了秦国的一枝独秀。

秦国自此在后来的兼并各国的战争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这就是秦国的战略远见,所以说秦能够灭六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秦国吃力不讨好(秦国为什么主动伐齐)-第8张

总结

总的来说,秦国对于东方六国大体是施行“远交近攻”战略没错,然而这个远交近攻具体施行下来,却是要因时而宜。

秦国实际上并无完全固定的合作对象,合作的对象是谁终究只是考虑利益罢了。秦国参与攻齐,长远来看得利最大,显然是正确思路。

而且此时攻齐虽说实际上由秦推动,但真正的主导者依旧还是燕国,主要主持者则是韩赵魏,而瓜分主要齐国利益的也还是他们这些国家,当时的秦国所得甚至比不上乘火打劫的楚国。

因此,这样一对比,在齐国看来,秦国反而是仇恨不太深的那个,此后继续实行“远交近攻”,交好齐国,也依旧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费些口舌罢了。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