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回头再看一种美味,美食当前放肆一回

时间:2024-01-17 18:00:02 阅读:535 作者:倾城言

当热议退去,回头再看《一种美味》

作者:王子杰

作为2017年高考的一名考生,在高考结束后我写下了这篇文章: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命题思路是否应顺从原作者的本意?考生的个体思维能否得到真正的发挥?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有关今年浙江卷高考语文阅读题的争议。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的写作背景置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描写了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该文最大的关注点在于,作者在文末描述称,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其中一道分值仅次于作文的题目,正是要求考生评析这个结尾。

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纷纷跑去文章作者巩高峰微博下询问“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巩高峰表示“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只能告诉你们,鱼这样蹦出来的,闪着诡异的光……”,并发表一篇题为《转发那么多锦鲤却败给一条草鱼,我把29万浙江高考生逼疯了……》的文章,后被外界理解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

回头再看一种美味,美食当前放肆一回-第1张

截图取自巩高峰微博

而对于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人认为结尾是“欧亨利”式的结尾,也就是所谓的翻转,一家人本以为是鱼汤,结果只不过是豆腐汤,正符合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手法。也有考生认为结尾是隐喻,用这条草鱼比喻家中的孩子,跳出锅代表着去上学,也就是俗话说的鲤鱼跃龙门。而我认为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所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只有作者在身处其境时,才知道究竟讲的是什么。

在热议过去半年后,我再次动笔,写下感触:

首先想说的就是罗兰·巴特提出过的著名观点“作者已死”,也就是说作品一旦写成,作者即死亡,他不能设法回到自己写作的情景中去,而他只能与所有人站在同等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作者的主观想法就会被颠覆,文本变为了自由的个体,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因而拥有了无限的张力与理解空间,所以就会出现所谓的“过分解读”。不过我倒是认为作者虽然在微博中对于网友提问以一种调侃的方式答复,但作者自己还是有自己的本意的,只不过他不说出来,免得自己与答案不同而尴尬,也免得高考语文命题组出现尴尬。

直到有一天我把文章给我的母亲看,母亲留下了眼泪,认为写的真的很好,她们小的时候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一年当中没几天是可以吃饱的,可能我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理解不了这眼泪究竟是什么滋味。这诡异的光恰似一种对命运极为诡异的嘲弄和讽刺,以及作者处于这种无意义荒诞的现实中“下意识的感情崩坏与宣泄”,我以为这种美味如同毒品一般,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兴奋与欢快,但最后只能如同那条草鱼一样断送了自己的未来,最终留下的还是无奈与悲哀,其实对于本文另一种看法是这本就是一场悲剧,当然这样说的话,就仅仅把本文限制于文学作品,反而意义变得更简单,甚至毫无意义。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