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知识 正文

基于spss的地理数据分析,计量地理学回归分析相关题目

时间:2023-05-03 16:21:46 阅读:208586 作者:1206

目的:
(1)学会将.xls格式的数据文件引入SPSS,并进行编辑;
(2)掌握运用SPSS软件进行积差相关、秩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要求:
(1)对数据1中的至少3个变量进行积差相关分析,写出相关系数矩阵,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2)运用数据2做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国际游人的秩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3)利用数据1对GDP、消费价格指数、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偏相关分析,并与三者的积差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比较。
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结果,画出相关分析图;注意变量间是否呈线性关系;是否有异常点;显著性检验。
实验步骤过程: 
1. 任选不少于3个变量分析数据1
(1)打开数据1。打开SPSS软件,点击主菜单【File】/【Open】/【Data】。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文件格式:.*xls,.xlsx,.xlsm,并选择“上机1_数据”(图1)。后点击【Open】,在新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数据1”(图2)。点击【OK】,打开的.xls格式数据如图3所示。

图1 打开Excel数据对话框

图2 打开数据1对话框

图3 数据1加载至SPSS结果图
(2)前提条件检验。点击主菜单【Graphs】/【Legacy Dialogs】/【Scattet/Dot】,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Simple Scatter】,点击【Define】(图4),在接着打开的对话框中,Y Axis选择GDP,X Axis选择就业人数(图5),点击确定,即可得到GDP与就业人数的散点图(图6)。重复该操作,计算GDP与其他变量散点图。

图4 选择检验方式

图5 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

图6 GDP与就业人数散点图
(3)积差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检验。点击主菜单【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变量GDP、年份、就业人数、职工平均工资,“Correlation Coefficients”选择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Fla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打勾(图7)。点击【OK】,这四个变量积差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8所示。

图7 Bivariate Correlations对话框

图8 积差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检验结果
2分析数据2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国际游人
(1)打开数据2。点击主菜单【File】/【Open】/【Data】。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文件格式:.*xls,.xlsx,.xlsm,并选择“上机1_数据”。后点击【Open】,在新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数据2”(图9)。点击【OK】,打开的.xls格式数据2如图10所示。

图9 打开数据2对话框

图10 数据2加载至SPSS结果图
(2)前提条件检验。点击主菜单【Graphs】/【Legacy Dialogs】/【Scattet/Dot】,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Simple Scatter】,点击【Define】,在打开的对话框中,Y Axis选择旅游企业营业收入,X Axis选择国际游人(图11),点击确定,即可得到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与国际游人的散点图(图12)。

图11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

图12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与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散点图
(3)秩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检验。点击主菜单【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变量GDP、年份、就业人数、职工平均工资,“Correlation Coefficients”选择Spearman(秩相关系数),“Fla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打勾(图13)。点击【OK】,这四个变量积差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14所示。

图12 Bivariate Correlations对话框

图13秩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检验结果
3分析数据1 GDP、消费价格指数、职工平均工资
(1)偏相关分析。点击主菜单【Analyze】/【Correlate】/【Partial】,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分析变量为消费价格指数、职工平均工资,控制量为GDP(图14)。点击【OK】,偏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5所示。控制变量改为消费价格指数和职工平均工资后重复此操作。

图14偏相关分析对话框

图15 偏相关分析结果
(2)三者的积差相关系数。点击主菜单【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变量为消费价格指数、职工平均工资和GDP,“Correlation Coefficients”选择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Fla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打勾(图16)。点击【OK】,这3个变量积差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17所示。


图16积差相关系数对话框

图17积差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

对数据1中至少三个变量极差相关分析,写出相关系矩阵,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1)GDP与年份

(2)GDP与就业人数

(3)GDP与教育投入


(4)GDP与消费价格指数

(5)GDP与职工平均工资

(6)GDP与高等院校在线人数
图18数据1所有变量与GDP散点图
由图18 GDP与其他各因素散点图,可以发现,GDP与年份、教育投入、职工平均工资均分布在一条拟合直线附近,相关性较为明显;GDP与高等院校在线人数和就业人数间的相关性次之;而GDP与消费价格指数散点图分布较为散乱,两者间的相关性极弱。

表1 部分数据1变量积差相关分析表

结合表1与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发现,GDP、年份、就业人数与职工平均工资两两之间都在0.01显著水平,即两两变量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又由相关系数矩阵,所有因素两两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8,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其中,就业人数与职工平均工资(0.827),就业人数与GDP间(0.870)的相关性小于0.9,稍弱于其他两两因素间的相关性。
2. 对数据2进行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国际游人秩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图19 国际游人与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散点图
表2 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国际游人秩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表

由图19散点图可初步看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国际游人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结合表2秩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可以发现,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932,存在极强的正相关性。且在0.01显著水平,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相关。

对数据1 GDP、消费价格指数和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偏相关分析,并与三者积差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比较
表3 GDP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

表4 消费价格指数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

表5 职工平均工资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
表6 GDP、消费价格指数和职工平均工资积差相关系数

剔除GDP影响后,职工平均工资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53,相关性极弱(表3);剔除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后,GDP和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关性为0.978,且位于0.01显著水平,存在极强的相关性(表4);剔除职工平均工资影响后,GDP与消费价格指数相关性为0.031,相关性也较弱(表5)。而表6 三个因素直接做积差相关分析显示,GDP与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关性为0.985,GDP与消费价格指数相关性为-0.576,职工平均工资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性为-0.589,且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0.01级别显著相关(极显著)。
总的来说,GDP对职工平均工资有着极大影响,且消费价格指数的存在使该影响有微弱增加(相关系数从0.978→0.985);而GDP与消费价格指数间相关性受职工平均工资的作用,当剔除职工平均工资影响后,两者间得不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从-0.576→0.031);而职工平均工资和消费价格指数间的相关性又受GPD影响,当剔除GDP后,两者间也不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从-0.589→-0.153)。
总结:
(1)皮尔逊相关也称为积差相关(或积矩相关)。当两个变量的标准差都不为零时,相关系数才有定义,皮尔逊相关系数适用于:①、两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都是连续数据。②两个变量的总体是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的单峰分布。③两个变量的观测值是成对的,每对观测值之间相互独立。
(2)jpdsy等级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用来估计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其中变量间的相关性可以使用单调函数来描述。jpdsy等级相关系数对数据条件的要求没有皮尔逊相关系数严格,只要两个变量的观测值是成对的等级评定资料,或者是由连续变量观测资料转化得到的等级资料,不论两个变量的总体分布形态、样本容量的大小如何,都可以用jpdsy等级相关系数来进行研究。
(3)偏相关分析剔除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来计算变量间的相关性,运用时最好与相关分析结合起来一起研究。

版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处理文章:请发送邮件至 三1五14八八95#扣扣.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