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客家地区文风鼎盛(江西诗派代表作品)

时间:2023-11-19 18:55:19 阅读:488 作者:一片幽情

客家地区文风鼎盛,孕育出“岭东三大女诗人”叶璧华、范荑香、黎玉贞

客家地区文风鼎盛(江西诗派代表作品)-第1张

下笔千言立马可待者,并不是男子的专美,女子亦可!

在客家女性中,“粗通文墨,略识之无”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文采风流不让须眉的才女。《古香阁集》的作者叶璧华、《化碧集》的作者范荑香和《胡香楼诗集》的作者黎玉贞,便是这样的女子,她们三人被并称为“岭东三大女诗人”。其作品结集付梓,是广东客家文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

这三位女诗人的身上,闪耀着客家女性坚忍、自强的光芒。在崇文重教的梅州,出身官宦人家的她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让她们能够拿起笔写出心中的所思所想,而曲折的命运给了她们文学创作上源源不断的灵感,也磨练了她们的意志,让她们韧如蒲苇、坚如磐石。虽然各自的归宿不同,但她们对客家文教的贡献都不容忽视。

不让须眉

鼎盛文风才女辈出

客家女性不仅勤俭持家,而且有“出口成章”的山歌天赋,让客域以外的人赞叹不已。受崇文重教风气的影响,不少客家女性“粗通文墨,略识之无”。

从中原辗转南迁的文化素养较高的官宦世家,秉承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他们不仅对儿子进行文化教育,对女儿也是悉心培养。因此,古代的客家地区,一些名门闺秀能够在家塾里接受教育,其中还涌现出文采风流不让须眉的“不栉进士”。

她们才华横溢,在诗词等方面建树颇丰,其作品有的还被结集付梓,其中一位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古香阁主人”叶璧华。她还率先在梅县创办女校,芳名远扬。

清道光年间,叶璧华出生在嘉应州白渡堡庐陵乡的一个书香之家,具体位置在如今的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父亲叶曦初曾在广州府学署掌教。叶璧华自幼天资聪颖,十多岁就能题诗作对。

叶璧华在广州时曾受维新派思想影响,回乡后便下定决心,要不遗余力倡办女校。光绪年间,当时的腐儒仍在声嘶力竭地反对废除科举。封建顽固势力不仅将叶璧华创办的女子学校诽谤为“妓院”,还用对联对其进行污蔑。

但是叶璧华顶住了压力,一直为争取广大妇女读书的权利而奔走呼号。1898年,她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得到黄遵宪等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州府认可,创办了懿德女校,从而带动梅州地区各县的有识之士纷纷响应,为全省创办女校开了风气之先。

至1913年,仅梅县、兴宁、五华就开办了8所女子学校。据了解,梅州在创办女校方面,比起省城四周的珠江三角洲各地,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

晚清时期,叶璧华和大埔籍人范荑香、黎玉贞并称“岭东三大女诗人”,其诗作饮誉客域内外。“在当时能出诗集的女诗人,走遍全中国也没有几个。”梅州嘉应诗社社长范耀文说。

有诗云:“韩江梅水多闺秀,丽句清词各有神。一作宣文一礼佛,千秋绝调两才人。”这首诗所盛赞的便是名冠岭东的才女范荑香。

范荑香孩提时代便显露天资,12岁即能赋诗填词,父母更视之为掌上明珠。“范荑香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四代均为举人。”范耀文介绍。

对于她的聪明与才学,《客方言》的作者罗翙云曾题辞赞赏:“荑香生世修信姱,父名孝廉学五车,少小随侍学涂鸦,妃黄俪白诗清华。范家姐妹多智牙,各以绮语相矜夸,荑香翘然蓬中麻,啸傲凌沧哀楚些。”

记者翻查资料发现,岭东三大女诗人能有此成就,都离不开家族深厚文风的熏陶。除了叶璧华和范荑香,出生于老梅城孔庙旁黎屋巷的黎玉贞也是如此。冼玉清的《广东女子艺文考》记载,黎玉贞的父亲黎重光是乾嘉年间的举人,曾任河南罗山县令。黎玉贞从小便受到良好教育,有家学渊源,“博通经史,诗文高洁,书法亦秀劲,无闺阁气”。

诗如人生

多为客家女性发声

对比起大多数普通的客家女性,叶璧华她们是幸运的,能够幼承家学,博览群书,且著有代表诗集。“范荑香和叶璧华的诗集传世后还一再刊行,在广东客家地区,特别是在兴梅一带有重大影响。”范耀文说。

但生于封建社会,她们又有各自的不幸。叶璧华、范荑香、黎玉贞三人都是寡妇,从事文学创作,要比男性艰难得多。“岭东三大女诗人”的背后,有着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悲苦,正因如此,她们用心血凝成的作品,才会让人肃然起敬。

有史料记载,黎玉贞的丈夫黄廷选曾任七品工部曹,两人婚后生活非常幸福,时称“双璧”。但是婚后仅一年,黄廷选便去世,剩下黎玉贞一人抚育遗腹子。不幸的是,儿子不久后也夭亡。

为此,黎玉贞伤心欲绝,寻死不成后奉斋礼佛,渐渐和亲友失去联系。后人评价黎玉贞时说,其“诗格清拔”,但“其年不永,其怨亦不长”。她的著作《柏香楼》文集一卷、诗集二卷也因被毁,没能流传下来。

与黎玉贞有相似遭遇的范荑香,也将她的人生际遇赋予诗作。“范荑香一生写了很多诗,但是不少后期被她烧毁,只留下130多首残存诗作,结成《化碧集》,由中国近代教育家、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题写书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等题诗。”范耀文说。比起黎玉贞的诗作而言,却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范荑香的出名很偶然。史料记载,任职潮州太守的吴云帆去世。因为他做官期间为民造福,因而在灵柩运输路过的地方,名人才子纷纷作诗纪念他。当灵柩经过大埔三河坝之时,范荑香也为他写了挽诗。吴太守的家属回到浙江,将所有挽诗结集出版。大家看了后,将范荑香的挽诗评为压卷之作,她的名字也因此盛传于江南,时人都称赞她为才女。

纵观范荑香的一生,可分为几个时期。“24岁之前为前期;24岁丈夫去世,回到娘家,到父母双亡为中期;44岁后誓志空门为后期。”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刘小妮评价,范荑香前期生活幸福,早上“晨妆梳罢采花开,一萼红英拂袖回”,晚上“纤纤捧起夸同伴,笑指嫦娥在掌中”;中期由于生活突变,荑香孀居,“春愁无事强拈针,花样虽新不忍寻。刺到莲房心自苦,谁知侬苦比莲深”;后期供佛坐禅,“不遣痴呆学木人,由他雨怒与风嗔。从今任管尘寰事,一卷莲花了夙因。”

诗如人生,人生如诗。闺中时的清丽脱俗,如春花之烂漫;完婚后的端庄俊逸,如夏花之清丽;夫君离世后守义的幽怨悱恻,如秋风之萧瑟;到最后的供佛期空灵超逸,如冬雪之澄明……真性情的范荑香用一首首诗,写下了那个时期客家女性的不愿再嫁之心与守志之苦。

客家人出洋过番的故事众所周知,但那个时期的客家女性是“失语”的。“丈夫下南洋后很多就此不再回来,所以留守的客家妇女与失去丈夫的寡妇无异。她们任劳任怨,承担了家中内外劳作,供养双亲且必须守节。”范耀文告诉记者,因为文化不足,她们心中的苦闷无法表达,也无人知晓。

在著名的《述恨》一诗中,范荑香这样描述寡妇的晚年:

被害何因实可伤,八旬孤苦痛凄凉。

门无关键厨无火,炉有寒灰地有霜。

病里饥寒惟自泣,健时劳力为人忙。

如今何处求生计?血泪遗书诉上苍!

“范荑香的诗作之所以难能可贵,除了其本身的质量外,还在于她为这个群体发出了声音,让后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洞悉守节妇女心中的孤苦之情。”范耀文评价。

范荑香的才情还感动了当时的州学政梁光熙。梁光熙“怜其才,悲其遇,更感其贞”,于是在梅县的锡类庵为范荑香募建了“荑香静室”,让她安坐蒲团,收徒继志。

才情出众

黄遵宪、丘逢甲等不吝赞美之词

同样是女诗人,叶璧华的人生选择与范荑香截然不同。

一个是兴办女校,献身教育;一个是遁入空门,吃斋念佛。叶璧华对范荑香遁入空门感到不解,她作绝句八章《赠范荑香》,开篇第一首便对诗人发出深情的疑问:

雅什传来字字春,知君才调迥超尘。

谁教绮阁谈诗侣,竟作挑经踏雪人?

叶璧华生平写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大都言之有物,清新可诵。她年轻时便有远大抱负:“果使剑光耀斗牛,不教窗下老娥眉。”她看到满天风雨的神州大地,不禁慨然下笔:“河山久壮蛟龙飞,风鹤旋惊草木传。听到鸣鸠一洒泪,中流谁著祖先鞭?”她在爱情生活方面的表现,也细腻感人:“知否今朝花影里,凭栏独自看双星”。(出自《七夕寄蓉舫夫子》)。

不仅诗写得好,叶璧华的词也功力颇深。《高阳台·梅影》下片云:“啁秋翠羽催春梦,帐参横日落,绮袖难亲。淡抹烟痕,玉人思折还停。分明描出癯仙格,倩人谁移上云屏,有湖山,小结姻缘,相对双清。”是借梅花抒发自己情怀之佳作。

叶璧华晚年出版了一本《古香阁全集》,囊括她平生所作的诗、词、赋。她的才情,在那个女性地位并不高的时代里,真诚地打动了众多文人墨客,黄遵宪便是其中一位。

黄遵宪的母亲吴氏,为叶璧华婚姻介绍人,妻子叶氏,乃叶璧华堂妹。叶璧华的《古香阁诗集》编成后,黄遵宪曾为之作序,内云:“润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与余内子为姊妹行,长嫔于李。李故望族,与余家有连,所居又同里。余年十五六,即闻其能诗;逮余使海外,归自美利坚,始得一见,尽读其所为《古香阁诗集》。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将二人惺惺相敬之意,叙说得婉曲有致。丘逢甲也曾对叶璧华的诗作赞美云:“翩翩独立人间世,赢得香名饮粤中。”

“当时叶璧华的诗受到官宦人家女子的追捧,士绅阶层不乏喜欢她所作诗文的‘粉丝’”,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郭真义分析,与范荑香相比,叶璧华的作品题材更为开阔,不仅有抒发个人感情的内容,还涉及时代风云、民生疾苦。例如她曾写下“文章自古能华国,巾帼谁怜倚马才?济世胸怀罗宿纬,剪夷勋业慨边台。诸天佛梦清凉在,四野风声跋扈来。自愧娥眉生小画,壮怀何处荡尘埃。”抒发了她的家国情怀。

而在风格方面,郭真义认为,叶璧华的诗既有婉约秀丽的一面,也能看到阳刚之气的一面,例如“青山应似我,终古不低头”“岂乏凌云志,蜗居且待时”等,字里行间展现了一个倔强不屈、奋进向前的客家女性的形象。

虽然叶璧华与范荑香的诗在题材、风格方面各有不同,但都可以读出客家女性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有客家女性坚忍、自尊自爱的特点,都有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别人,从叶璧华的诗和范荑香的人生选择上都可以看得出来。”郭真义说。

在郭真义看来,其实范荑香完全可以不必过“长伴青灯伴古佛”的清苦生活,“因为她的文采,当时也不乏欣赏她的人,她过继的儿子成年后也曾提出接她过去颐养天年,但都被她拒绝了。这体现了她自立自强的人生选择。”

■链接

叶璧华:巧出对联劝退闹洞房者

叶璧华自幼聪颖好学,十多岁就能题诗作对,才女之名播于远近。到她长大成人,爱慕者纷纷上门,或题诗自荐,或托人为媒,都想做叶家的乘龙快婿。叶璧华择偶标准甚高,求婚者往往碰壁。有轻薄无聊者失望之余,背后议论她,说她并无芙蓉一般的外貌,不必过分自抬身价。叶璧华听后付之一笑,取过纸笔写下:“芙蓉花发满塘红,人说芙蓉胜妾容。昨日我从塘边过,为何人不看芙蓉?”

后来,叶璧华与攀桂坊翰林李载熙之子李蓉舫结为连理。新婚之夜,不少读书人来闹洞房,夜深不散。有几个曾向叶璧华求婚不成或对尚未考中举人的李蓉舫不服的秀才还联合起来,要李蓉舫即景赋诗,声言如果李蓉舫作不出好诗来他们便一直闹下去。此时,李蓉舫早已疲惫不堪,头如米斗,哪里还有什么妙词佳句,连作了好几首都无法过关。叶璧华见丈夫陷入窘境,出面替他解围,代作一诗:“五百年缘此夜宵,诸君何必苦相邀。多情织女河边等,快放牛郎过鹊桥!”

在场之人读后,连声喝彩,但仍然不肯罢休。叶璧华无奈,先逐一斟满了大家的酒杯,然后有礼貌地说:“各位朋友来闹洞房,是给我和夫君面子。如今我出一上联,若有人能对出下联,任凭闹到天亮;若对不出,则请各位回家推敲。”她的上联是:“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隔了许久,无人开口,一个个有规有矩地溜了。过后,叶璧华考其丈夫,丈夫亦甚为难,她只得自己对出下联:“曲尺量直木,又纵又横。”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黄思华 陈萍

【作者】 黄思华;陈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