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

时间:2023-11-22 06:47:45 阅读:147 作者:華美簡約

最近陪孩子读了几篇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国学论语》,虽然漫画形式已经很具有趣味性了,但是读到一些关于诸侯间政事的情节时,对于一个六岁多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难以理解。或者说他并不关心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为了让孩子拾起阅读兴趣,我灵光一闪,想起最近收藏了撒贝宁参演的《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于是我打开电视,试着看能否以更加简单易懂的形式让《论语》的精华渗透一点儿进来给他。

不得不说我们中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璀璨文化是真正的财富,而孔子这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智慧和影响。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因为读到《论语》而蓄泪空垂,正如撒贝宁谈参演这节目的感受一样。看到眼前的古圣贤在你身边突然情感爆发的时候,像感受到冲击波一样控制不住,坦言说泪点低的人别看。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张

当然,这离不开节目的主创们,如国家话剧院院长,该节目艺术总监田沁鑫大师精心创作,谈话中透露着通身的文化底蕴。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2张

还有王绘春、保剑锋等优秀演员的付出。为我们演绎了孔子的一生及其弟子们响应孔子号召,聚集在孔子周围一起追求这个世界仁义的盛宴。节目编排采用穿越剧模式,古今对话,借由不同时空坐标人与事,让经典照进现实。

小的时候读《论语》只能叫“道听途说”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听到孔子周游列国,觉得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简直是旅游嘛!现在才读懂,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历经磨难,到处碰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累累若丧家之犬”, 甚至好几次差点送命,但是孔子却笑谈从不觉得苦。

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在卫国,孔子一心想要推行仁政,德治。因卫国内政慌乱,礼仪废弛,有小人向卫灵公说孔子坏话,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及弟子一行人,于是孔子决定离开卫国,去往陈国。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3张

经过匡城的时候,孔子一行人被匡人误认为阳虎围困起来扬言杀之。阳虎,又名阳货。曾经把持鲁国政权,欺虐过框人,遭匡人仇恨。而孔子的长相有点像杨虎,恰巧替孔子赶车的弟子颜刻以前就是阳虎的车夫,孔子被围困五天之后,魏国官吏认出孔子才得以解围。

去往何处呢?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4张

站在历史与现代边框之外的撒贝宁,仿佛带着自己与观众对孔子的心疼站立难安,可是这些仅仅是孔子周游列国中的九牛一毫,后面的遭际更是好几次差点送命。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5张

去宋国,孔子体验民情,得知宋国大司马桓魋(tuí)劳民伤财修棺椁,忿忿地说:“始作俑者,断子绝孙”。桓魋见孔子及学生在大树下演习礼仪,便砍到大树要砸死孔子来报复,还派兵队人马加害孔子。性命攸关,孔子一行人在夜色庇护下逃出宋国前往郑国。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6张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7张

在去往郑国的路上,孔子一行人又遭遇了乱兵,兵荒马乱间孔子与弟子失散。晚霞绚丽如飘带,孔子的内心却失落无助;皓月当空,星辰拱之,孔子的内心却孤寂悲伤。疲惫,倒霉,伤感之下的孔子,被人嘲讽“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却豁达笑称“真是对极了”。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8张

孔子圣人之相,将所受之苦一笑而过,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啊!此刻我才真正明白,撒贝宁及孔子弟子们,对孔子每每深拜不起的那些鞠躬仪式饱含了对孔子的尊敬与追随,更传递出了孔子在历经风雨岁月里的坚持不懈。

“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遭遇穷困能够坚持品格,小人便胡作非为。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9张

战乱,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粮食也断绝了。弟子仲由问孔子:“我们四处碰壁,是不是您对天下大道的要求太高了?”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0张

孔子叹气说:“为了让别人接受,而降低自己的要求,恐怕也走不远啊!”

颜回拜孔子言道:“不被接受却依然坚守,才是真正的君子。”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1张

何为坚守?孔子此时已经是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为了自己的志向,愿意做出那么多,贫而无怨,看着事件已经通透了: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2张

世人能够了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洗净铅华,不随波逐流,而初心不改。添水为粥的苦化为追寻大道的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3张

这也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

孔子晚年,失去了两位心爱的弟子:颜回和仲由。

颜回曾经在学堂上问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没有回答他,觉得颜回还很年轻,却没想到颜回先自己而去。

颜回,14岁拜孔子为师,小孔子30岁,就像孔子的儿子一样,最为孔子钟爱,孔子褒奖他品德高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实际上是将他作为接班人看待的。

仲由,字子路。孔门十者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子路为人伉直有勇,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侍卫。晚年死与卫国战乱。死时仍遵守孔子教给他的礼:“君子死,冠不免”,整理好帽子,维护最后的尊严。

人世间最为遗憾的莫过于分离。王绘春老师扮演的孔子形象很生动,演活了孔子,台下观众也频频感动落泪。

白发苍苍的孔子梦中与其弟子相见,这也是整部话剧中最催人泪下的场景了。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4张

迟暮已老,孔子伏案看书。恍惚中听到两位弟子呼唤自己,于是操着已经不太灵活口吻说“快来,我给你们俩留着位置呢!”便佝偻着起身去接颜回、子路,明明已经步履蹒跚了,步伐却那么急切盼望。

欣喜中,等来的却是两位弟子的告别,痛哭不已!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5张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理,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君子博学于文,以礼约束自己,便可以不背离大道。

颜回感谢孔子博之以文;仲由感谢孔子约之以礼。怎一句保重能承载的了孔子的不舍与悲痛呢?《论语·先进》中描写了孔子失去颜渊时的悲恸“天丧予,天丧予。”(真是要了我的命了。)

人生在世,终须一别!无奈之下,还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无憾在强大的音乐背景之下余音绕梁,响彻心扉。这是孔子的精神信仰传下来了。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6张

学者撒贝宁和两千多年前圣贤见面的光景,恰如论语世代传承的延续,一代又一代人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仁德智慧。所以当孔子听到后世学者从论语中读到人生追求,读忠恕之道、为人之道时会心的说:没有什么忧虑的了。我想孔子此刻的内心一定无比安宁了。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7张

节目中有一条长长的时空甬道,连接了古代先贤与我们后世千年,隔空对话,振奋人心。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熠熠生辉。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8张

孟子继承孔子“杀身成仁”的理念,推出“名贵君轻”的思想,为我们后世留下“舍生取义”的信仰追求。

南宋朱熹,花费毕生时间为《论语》做注,解释其义,感叹孔子为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去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不光是我,也是我对孩子经常讲述的一句话。日本著名汉学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书中也写到,母亲教他秉承这句话的做人之道;我们中学时代学习法国历史,《人权宣言》中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19张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昔日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人的思想,今天《论语》带着中国古代思想和智慧周游世界。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20张

看完节目,我说前半句《论语》,孩子可以自然地对答出后半句内容,我开心的笑着,心想这已经很好了,在传承了。

我终于知道撒贝宁眼中为何常含泪水(撒贝宁曾经的经历)-第21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这些我们从小就朗朗上口的古人哲思,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昨天,关照着我们“日新又新”的今天,也必将福泽我们“民族复兴”的明天,薪火相传!

不得不说《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非常精彩,值得观看。

它让我们浩如烟海“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变得“活”了起来,有历史的呼吸,有文明的跃动,还有一代代以个体命运接续文化传承的赤子们的火势心跳。

当我们这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生活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每日在海量信息的轰炸下,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手机的各种app上。

当我们真正的静下心来,给自己内心留一片宁静之处,去阅读古籍,倾听古人的智慧,停下脚步,才会看到这世界的每一处美好。关照我们自己的内心,抬头仰望璀璨银河。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