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再读鲁迅的野草有新解(野草是鲁迅的什么性散文集)

时间:2023-11-22 04:10:45 阅读:950 作者:拾心人

再读鲁迅的野草有新解(野草是鲁迅的什么性散文集)-第1张

鲁迅的《野草》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散文诗集,之所以今天拿来再读,一来是因为这篇佳作对于我来说内容算是比较深涩,象征比喻等手法相当玩味,值得学习,是我喜欢的类型。

二来,时过境迁,自己的心境和年龄都有很大变化,对这篇散文诗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再读起来,与我二十年前读的感觉有大不同。

抛开对政治与时代的解读,光就从文学性而言,是一本值得永远珍藏和学习的佳作。

再读鲁迅的野草有新解(野草是鲁迅的什么性散文集)-第2张

我非常喜欢这个开头,这个标题叫《题辞》的章节,我要把它背下来,特别是这个第一句: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天呐!这多有诗意,想想你站在窗前,轻轻打开窗,深吸一口空气,再轻轻把这一句呼出来,什么叫诗意?这就是了吧。

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说明我内心很富足或者情绪满满,但到真正开口的时候,我又感到无从开口,不知道从何谈起。

这不就是常常出现在我们现实中的片段吗?是不是你也跟着有诗意起来了呢?

但是你这两句诗,从后面的正文看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本诗集里所有涉及“虚空”两字的内容都很沉重,都跟死亡和奉献有关系。

也许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是:我不能讲出口时,我能充实地活着;但如果我开口时,我就会奉上死亡?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唱歌。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这两句是本章内容中,提到的对天空的描述,这无不与这个解答不谋而合,可见那个年代整个氛围的阴暗。

真的,诗意并不是用咬文嚼字和文言文来实现的。鲁迅作为一个从晚清民国,旧社会过来的人,受过八股文教育的人,整篇诗集里找不到一句“之乎者也”,找不到一个生僻字。

正如作者自己在开头提到的“野草”一样,旧的已经死去,文风都像新鲜长出来的野草,让人耳目一新。

《题辞》这一章作者主要谈了一下整个诗集的主旨:旧的思想已经死去,新的希望就是野草。

作者说:“野草,根不深,花也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yi),直至死亡而朽腐。”

这句用象征手法讲出:野草代表新生的希望,虽然根不深,花也不美,但能从死去的人和陈旧腐朽的社会上吸取营养和教训,反正他们生存着也接受任人宰割和践踏的命运,从不醒悟和反抗。

这里用了“陈死人”这个词,一语双关,即指我们的来处,即死去的肉体祖先,也指一切陈旧而顽固不化的腐朽之人、思想、体制。

章节末尾,道出了作者热切的希望:“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这里的野草的死亡与朽腐,代表作者愿意为革命、新社会或者自己的希望献身的精神。

再读鲁迅的野草有新解(野草是鲁迅的什么性散文集)-第3张

《秋夜》这章开头,直接描述两棵枣树,而枣树是否有“早点成熟”的谐音呢?接着两棵枣树结了果实,引来别家小孩来打枣子。

但作者马上说:“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的很舒服。”,这是有强烈象征意义,开的花和结的果只会让你弯腰屈膝,没有了这些牵绊,反而让你变得更挺拔,欠伸的舒服。

这个象征意义,下一句马上就得到了证明了:“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

这一章里的枣树,象征革命的青春,扑火的小青虫则无疑是奉献,文中的橘红与苍翠各有所指。

再读鲁迅的野草有新解(野草是鲁迅的什么性散文集)-第4张

《影的告白》这章的影,应该是自己的原来,旧的心境或者思想灵魂。可能作者这时候,内心已经产生一种牺牲奉献的唏嘘情绪。

因为作者用了两次“呜乎呜乎”,以梦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离开,开头的天堂和地狱也做了呼应。

总之这章把自己当作朋友进行对话,有一种悲壮意味,这可能是每个诗人都会有的自艾自怜吧。

再读鲁迅的野草有新解(野草是鲁迅的什么性散文集)-第5张

《求乞者》这章开头的“灰土”和结尾的大段“灰土”象征大环境的压抑,还有作者自己心情的阴郁。

注意这章作者自己的夹衣和两个求乞者的夹衣是一样的,这象征作者是劳苦大众的一员。

作者虽然厌恶这种乞求行为,怒其不争,但他后面又把自己设想为求乞者去思考,这是良心问题,与厌恶无关。

结尾这句“我将用无所谓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非常有深意,作者是有奉献抱负的。

再读鲁迅的野草有新解(野草是鲁迅的什么性散文集)-第6张

《复仇》这章用两个捏着利刃相互对立的裸体人,象征当时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而麻木的旁观者,或者叫第三方只想看热闹,丝毫不会去思考社会矛盾深层次的根源,他们只想看热闹。

结尾,用对立的裸体人的角度,讽刺这种看热闹的旁观者的麻木不仁:“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再读鲁迅的野草有新解(野草是鲁迅的什么性散文集)-第7张

《复仇(其二)》这章则完全讲的是耶稣受难记,我很佩服作者,在那样的封闭年代里,居然还有这样的见识,甚至最后居然来了句希伯来语?

文章中很有意思地重复了两段话,

第一段:“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第二段:“他不肯喝那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的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整个章节和两段话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同时讽刺这些与以色列人所象征的国人,他们那些莫来由的敌意,还有那些旁观者的冷血。

耶稣用一腔热血来复仇,用性命来昭显一切的罪恶,你用武力杀死的是你自己的善良与世界的真理,正如上一章所说的“大戮”。

这一章,让我想起了最近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而有些麻木不仁的国人,真的就像鲁迅这篇诗里提到的冷血旁观者,让人唏嘘。

他们有莫来由的敌意与冷血,还有麻木不仁。

《未完待续》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