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从惊蛰走向温暖,写给惊蛰

时间:2024-02-21 20:00:02 阅读:517 作者:坤坤崴泥

从惊蛰走向温暖,写给惊蛰-第1张

不经意间,二零二一年的春节过去了,又是不经意间,元宵节也过去了,转眼已来到了惊蛰,推开窗户,已是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

书上说的,地球每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因自身与太阳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这个世界便同时分出了春夏秋冬。再把太阳一年的运行轨迹划分为二十四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便是一个节气。这就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廿四节气”。它始于立春,止于大寒,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习惯使然,我们并没有将廿四节气中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按古代的顺序编组。在汉景帝之前,节气的顺序是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可见雨水和惊蛰的顺序以及清明与谷雨的顺序都与今天有所不同。是什么原因把它们的顺序修改,或许是史学家们有其它的说法,至今莫衷一是。

照理说,立春时冬天的寒冷还没有完全褪去,僵硬的土地经过雨水的滋润才能酥软。所以“立春”之后应该是“雨水”才对,雨水之后万物已经具备了复苏的条件,节气也跨过了“七九”,才应该有“惊蛰”的现象出现,似乎这样的顺序才合情合理。惊蛰本来是叫“启蜇”的,因为西汉王朝第四任皇帝的名字叫刘启,为了避讳,把“启蛰”改为“惊蛰”,一直沿用到至今。有意思的是,在汉字文化圈子内,韩国、日本国在惊蛰的时候仍旧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感谢元朝的翰林吴澄,撰写了一部传世的经典之作。被后人称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本书是对二十四节气权威的理解和延伸,涉及内容很广,有天文、地理、气象、民俗,极具科学和文学的价值。它不仅解疑释惑了自然界中令人惊叹的奇观美景,而且还前瞻性的指明了人类即将面临的自然诱惑和对未来一段时期天地风云的演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迄今最美的古籍之一,它的文字很美,美的就像一座堆满了诗与词的花园,文章把二十四节气每五天分为一侯,全书共分了七十二候。每一候都是用洗练优美的文字描绘的中华黄河文化的瑰丽画卷,如果把它铺展开来,俨然就像跃然在纸头上的各种鲜活的生命绽放。假如把它串联起来,那就是一串串守望与等待的项链。更何况廿四节气本身就蕴含着古老智慧,传承和跳动着传统文化的符码,它既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的结晶,又是珍贵的精神血脉的延续,毫无争议的被世人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把“惊与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便神奇地构成了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并衍生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这个画面里,大自然的动与静相互交融,有春天的雷鸣、细细的春雨,酥软的土地,有冬眠的万物生灵。可以想像的出,雷声从天际边响起的时候,蛰伏在土壤中的蚁、蝼蛄和蜈蚣和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了……,伸一伸懒腰,睁开惺松的双眼向温暖的太阳望去。此时的小草悄悄地钻出地皮,嫩嫩的、绿绿的,在田埂上、沟壑里、园子里,山坡上。连阴了数日的天也豁然开朗,整个天空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些暖的色彩。天空就象一块硕大的水洗蓝布,流动的白云袝着几乎一丝不动的蓝天。窗前,阳光撒在绿荫围裹的山水池塘,一种清丽脱俗的美就在眼前!

从惊蛰走向温暖,写给惊蛰-第2张

仿佛像约好了似的,惊蛰之后,滿世界的花在一夜之间突然开了,桃、李、杏、梨互不相让,争奇斗艳,粉嘟嘟的花儿竞相绽放。花开惹蝶,蜜蜂与蝴蝶也翩翩起舞飞起来。这是春天天性的撩拨和天地万物至深至柔的缠绵,在大自然的推让与交织之中,我们的面前又凭添了一个落英缤纷,游蜂戏蝶的世界!

田野里许多只小鸟,像精灵一般轻盈的成群飞起,尔后又飞向天际一线,倏然无踪。家门口的池塘里,野鸭子在水中戏游,它们一头扎进水中,须臾,从远处又冒了出来。此时的池水在微风的吹送中形成了道道水纹,缓缓地向一个方向推进。在一池生灵忘情地嬉闹之中,人们还伤感的看到,去年的蝴蝶顺着深秋的最后一朵玫瑰的坠落飞走了,它们结束了自己的前世,今世的蝴蝶又顺着惊蛰的雷声慢慢地飞回来了,寻找着自己的来生。所有的一切都表明,是惊蛰的雷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和生灵。

倘若你是一个始终对土地和节令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的人,你会发现,惊蛰的雷声唤起了大地苏醒的情感,万物从蛰伏走向奋起,从沉睡走向苏醒,这才是惊蛰最耐人寻味的意蕴。是“惊蛰”叫醒了一年中的所有季节!

从惊蛰走向温暖,写给惊蛰-第3张

春的美不分国界。那一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节,我去过日本的奈良。奈良因为曾经作为日本国的首都,以其数不清的寺庙、秀雅的山水美景、悠闲的城市节拍,被日本国民誉为“精神家园”。奈良公园位于市区的东侧,几乎占据了奈良市的东部。是一个占地广大的开放式公园,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那一天,天上飘着淡淡的白云,正是奈良的樱花盛开的日子,在那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世界,一片花海竞把整个天地染得绯红。樱花如果孤立的看去确实平淡无奇,但正是这些点点的无奇组成了一个万树千红花的整体,竟然迸发出动人心弦的魅力。我看到,一些豆蔻年华的女孩和年迈的老妪都穿上日本的传统和服,脚上踏着木屐,头发高高地挽起。在空中飘洒着樱花的树下,留下了花期倩影。

从惊蛰走向温暖,写给惊蛰-第4张

和惊蛰一起来临的还有中国古老的二月二龙抬头。外婆家的夹滩周边有五条河,四通八达通往着外面的世界。庄台里见过世面的和有一点文化的人比比皆是。在我的记忆里,他们谈到惊蛰和二月二龙抬头话题的时候,总是固执的认为惊蛰那天,最大的苏醒者是天上的龙,地上的生命在冬日蛰伏于大地的深处,而龙却蛰伏于比大地还要深邃的天空。二月二那天,天空中的龙抬起了头颅,横空出世,震撼了大地和天空,紧接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才遵循着自己的生命轨迹,在大地上萌动和萌芽,在天空中飞翔和飞舞。

至今我还保留着许多年前惊蛰留给我的一些朦胧的记忆。那时候顽皮的我,一天到晚像泥猴子一样不知疲倦的和伙伴们在夹滩的廖天湖里玩耍。二月二到了,一大早,姥爷便领着我站在夹滩庄台前,等挑着剃头挑子的一个本家亲戚给我剃头。

姥爷说:二月二龙抬头,第一个剃头图个彩头。

我说:为什么呢?

姥爷又说:龙抬头了,人也要抬头。

我又问:为什么呢?

旧社会行武出身的姥爷说: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龙,都要抬起自己的头颅,长了一冬天的头发把头压低了,把头发剃掉,人就像龙一样把头抬起来了。

若干年之后,每到了二月二,我的脑海里就会自动地浮现出本家剃头的亲戚,挑着一根有着许多抽屉的板凳和一个烧水的柴炉子,行走在各个庄台间的镜头,镜头里,当他挑担子的身影出现在夹滩的时候,都能看见柴炉上冒出来的蓝烟,袅袅婷婷地融化在春日的烟雾中。

还记得,在夹滩的日子里,姥爷又说了许多惊蛰和龙抬头的故事,而当时尚处于始龀期的我,听得懵懂得很,但我认真的点头。若干年后我才明白,并没有读多少书的姥爷,对于一场惊蛰雨的期盼,不是诗书的,而是稼穑的,不是浪漫的,而是现实的,毕竟姥爷是一个农人,对大地丰稔的渴望,在惊蛰的这一天,比诗书里我们所读到的更迫切、更具体,更实际。

往事如烟,并不太遥远的夹滩,离我却越来越远了。当我怀着感恩的心向那个熟悉的方向望去的时候,才知道,人生有很多的东西在得到的同时也悄然的失去了。仔细地想一想,又有哪一个人不是从幼年时的简单、纯粹、阳光,历经了岁月的磨难,才走向丰富、善良、高贵的呢。

惊蛰日,望着一池波光粼粼的春水,看见池塘的那一边,一位老者正洒脱的将一张渔网拢起并掂在手中,一扭腰一转身,身体突然发力,将网撒了出去,太阳的余晖象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打在老者的身上,此时的画面就象一个独舞的女人散开了美丽的裙裾,一个硕大的圆形的网撒入了水中。看到这一切,我被眼前出现的画面所感动,我们感悟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春天而精彩。我知道,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在撒他的网,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人生收获!

从惊蛰走向温暖,写给惊蛰-第5张

倚着“惊蛰”的门户,我的心被一种软软的东西所扯动,眼前变化的是树,是花、是草、是天、是地、是水。但我的感受不再拘泥于万物生灵,“境由心生”,有了一个好的心情,再看眼前的世界,滿山遍野已是次弟花开!

我大步朝开满了野花的山坡走去,绕过三百亩大小的池塘,跨过九曲桥,穿过疏密有致的树林,站在登山的台阶上无意间向后望去,刚刚经过的那片地方,像梯田一样呈现出一片鹅黄、一片新绿。咦!这不正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所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嚒?一瞬间,我似乎寻到了“惊蛰”的真谛:在告别与拥抱中,人们失去的只是寒冷与过去,而得到的却是温暖和希望。大地红红火火的闹腾才是“惊蛰”的唯一!

刘新江2021年,3月,惊蛰前,修改于淮南。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