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理解偏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应佛法)

时间:2023-11-20 18:14:58 阅读:499 作者:闭上眼拥抱

作者:大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话在很多小说中都出现过,大致情节一般是主角历经屈辱和打压之后,奋起反击,全力一搏,此时嘶声力竭地大吼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后突破重重障碍,终于走上人生巅峰。

这句话在小说中的意思是,老天爷没有仁善之心,将天地万物当作猪狗看待。其实这种理解已经歪曲了这句话本来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全文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反对有为。他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运行的规律,不能横加干涉。而第五章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只有理解了老子的思想,才能理解这句话。

理解偏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应佛法)-第1张

0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已经被引用在很多地方。其中,仁是指的仁爱之心,不仁表示的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地存在。刍狗指的是用喂养牲畜的草扎成的狗,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特点是,在祭祀期间备受重视,但在祭祀完毕之后,就会被如垃圾一般丢弃。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慈之心,将世间万物,看作是祭坛上喂牲畜的草扎成的狗,不管不顾;圣人和天地一样,没有仁爱之心,视百姓如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扎成的狗,任其自生自灭。

但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理解:

刍狗是用草扎的狗,不是真正的狗,是没有生命的。天地视万物为刍狗,应该理解为,天地对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所以后一句同理,圣人对所有百姓一视同仁,不管地位高低、财富多少,都是他的子民。

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恰恰是仁到极致的表现。

理解偏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应佛法)-第2张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一本讲如何做领导的书,很多人将这本书视为《领导的自我修养》。

结合实际,这句话讲的就是领导对下属要一视同仁,要公平,不能因为个人利益结党营私,也不能因为与下属有亲戚关系就偏帮偏爱,这样的领导才能得到下属的衷心。

而在《道德经说什么》中,作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刍狗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如果神灵真的存在,那么他也不能享用这条狗,但是他也不在乎人们祭祀用的是真狗还是假狗,因为他不在乎回报。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书中的原话是:天地不把仁义挂在嘴边,不标榜自己有多么仁义,他对万物不索取回报。

所以,作者认为老子的意思是,真心为大家做事的人,是不会在嘴上说自己多么仁义的,这样的人反而有问题;而只要你做了,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理解偏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应佛法)-第3张

古往今来,不同的人读《道德经》有不同的感悟,这和个人的经历与思考有关,读者也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在留言区和我谈论。

02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tuo,二声)蘥(yue,四声),指的是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是一种风箱,它的特点就是不断运动,从里面可以不断往外出风。

屈与"绝"意思相近,读法也一样,意为匮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是否就像为火炉鼓风的风箱?看似内部空虚,其实并不匮乏,越是运动,内部的风越是向外散去。

就是说,一个人越是把自己放空,动力越大,活得更轻松,获得的东西其实更多。而私欲太重的人,想得太多,放在思考正事儿上的时间就更少。

放在领导身上,前者注重大局,后者贪图私利。谁更受下属拥护一目了然。

理解偏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应佛法)-第4张

0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这句话中,穷的意思是穷困,走投无路;中的意思是一种极端平静的状态。

这句话是第五章的最后一句,前面铺垫了那么多,老子终于用这句话做了总结。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一个人说的太多而把自己逼上绝路,还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把话放在心里,能得到更多。

其实深意是,一个人想探寻追寻的事物太多,而大千世界,欲望恒生,想得到的越多,就越容易迷失方向,与其如此,还不如回归本心,追求心中的道,这样面对世界时,就能更加游刃有余。

以上是笔者的理解,如果你有其他的理解方式,欢迎提出来讨论。

理解偏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应佛法)-第5张

04总结

这段话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不管是天地还是圣人,他们对万物一视同仁不求回报的行为都是一种无为的体现。而这种无为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其实反而是大有作为。而老子反对的有为恰恰是故意标榜、居功自傲的行为。

而第二句将天地之间比喻成前后通气的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看似什么都没有却能容纳百川,向外输送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就是无为的力量。

最后一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更是指出不能什么都想要,贪心是没有尽头的,回归本心才是道。更是无为胜有为的体现。

如此一来,是不是更能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了。

以上。


参考:《道德经》


作者:大黎,坚持写优质的文章,不说无聊的废话。

欢迎关注我的账号:大黎说成长!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