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我读红楼之刘二当衣告诉我们什么(重读红楼梦感悟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时间:2023-11-21 15:54:04 阅读:751 作者:只因無奈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

我读红楼之刘二当衣告诉我们什么(重读红楼梦感悟刘姥姥的人生智慧)-第1张

请看原文(节选):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道:“二十一日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

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她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胡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做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做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她做生日。想来若果真替她做,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做的不同了。”贾琏道:“既如此,就比林妹妹的多增些。”凤姐道:“我也这么想着,所以讨你的口气。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说着一径去了,不在话下。

宝钗从亲戚上论,明显没有黛玉更亲近,为什么她的生日规格要高于黛玉呢?这是伏笔。因为,贾母出资20两,让王熙凤一顿抢白,说明了一个问题:

且说史湘云住了两日,便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史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她置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老库里的体己,这早晚找出这莓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体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得满屋里都笑起来。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绑绑的。”凤姐笑道:我婆婆也是一样的疼宝玉,我也没处去诉冤,倒说我强嘴。“说着,又引贾母笑了一回,贾母十分喜悦。

王熙凤太了解贾母的心思了!20两明显不够用,这是轻视薛宝钗的线索,读明白了吗?要不贾母被人说小气还“十分喜悦”?!

贾母的做法有人懂,这是她才出20两的真正用意!

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不须多记。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客人与“自己人”阵营分明!是异族与大明的界线分明。从这里看,史湘云属异族,应该是胡人!但她与宝钗又不同。宝钗是后金、是大清,湘云还是个迷。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便到她房中来寻,只见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哪一出?我好点。”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一面说,一面拉起他来,携手出去。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又让薛姨妈。薛姨妈见宝钗点了,不肯再点贾母便持。命凤姐点。凤姐虽有刑、王夫人在前,但因贾母之命,不敢违拗,且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又让薛姨妈、王夫人等。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乐,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她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她们不成?她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她们点呢!”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接出扮演。

贾母的话,再次说明,她看不起宝钗等人!《刘二当衣》的精髓就在这里。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得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钗借《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表明了心迹!就是闹,就是不守规矩,就是要造反,就是要夺你大明天下!

宝玉听了,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戏。只有林黛玉(崇祯皇帝)明白了宝钗-后金心思!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儿的。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给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不用多说了,这个暗示就是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所有人都在戏中。林黛玉就是戏中人!这出戏就是大明与后金的历史。

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这一段写了凤姐、宝钗两个人,共点了三出戏。宝钗先点一出《西游记》,这明显是剧情需要,既讨好贾母,又暗示贾母家姓或出自何处。之后,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间王熙凤点了一出《刘二当衣》,其余人点的戏都没有给出名字。这段文字的精彩与冲突就在这三部戏中。

《西游记》的突出人物当然是孙悟空了,点这出戏就是让读者往孙、猢狲这个方向联想。既然贾母这么喜欢,肯定与她有关,要么贾母姓孙,要么她来自草原异族。而后,宝钗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很符合宝钗的身份与性格。这出戏借鲁智深这个历史人物不守规矩、大闹五台山,应了前面王熙凤说贾母“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这句话,也是体现宝钗大金人身份的线索。大金不正是一个不守大明规矩、寄生大明生存又造反、攻伐大明的“鲁智深”吗。五台山,不由让人想起清初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这个传说,王熙凤那句话里面难道也含有暗示宝玉即是康熙皇帝的意思?!康熙皇帝不是就有前往五台探望出家五台山的生父--顺治皇帝的传说吗。难怪有读者把宝玉看作是大清康熙皇帝!

真实情况是,顺治是在董颚妃死后,伤心欲绝,不久得了天花病死,根本没有出家,所以说,顺治出家一说不存在的,也没有康熙大闹五台的历史。这里的说法也许另有深意,姑且不作深入探讨,

回归正题,还是谈《刘二当衣》吧。高潮还是《刘二当衣》这出戏。

《刘二当衣》,是一出弋阳腔滑稽戏,对这出戏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穷汉刘二生活所迫,无奈大早起去当衣,但当铺还未开门营业,便边等边唱。这个解释倒符合戏文牌名,但没有体现出滑稽所在,更没有戏剧冲突,无法与原文背景相对应;二是说此戏出自明代戏剧家沈采撰写的《裴度香山还带记》,说裴度在香山寺拾金不昧,送还了烧香人周氏丢失的玉带后赴京应试,因无盘缠,派老仆人去妻弟刘二开的当铺当衣服。没想到,刘二因为去年姐夫裴度当金钗的利息没还清,便扣下了衣服。所以说这个刘二是一个六亲不认、见利忘义的主儿。

当物是金钗,暗喻指向很明显吧!宝钗家就是开当铺的。讽刺意味十足!笔者倒认为这个剧情是此戏的精华所在,是王熙凤所代表的大明与宝钗所代表的大金两股政治势力的角力。一方面你大金(宝钗)寄生于大明,还大闹山门、欺掠大明;一方面通过《刘二当衣》讽刺你枉负圣恩,六亲不认,倒打一耙,让大家看清你的本来面目。你薛宝钗就是刘二这样的人!

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呢?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这一段话怎么理解呢?为宝钗过生日,特意用一句话把宝钗、湘云和薛姨妈划到客人行列。笔者猜测,这是故意让读者知道,除了这三个人,其他的人全是大明一伙的,这三个人是“外人”。

宝钗是历史上的皇太极,不用说了,薛姨妈呢,看癸酉本后28回,也是后金一伙的,问题就是湘云,她算那一派的,贾府遭难时,她与其丈夫卫若兰一心保卫贾家,与流贼战斗,最后她与宝玉相互依赖、生死一处,显然她不是后金的人,也不是李自成的人。

林黛玉曾喊她“小骚鞑子”、“猢狲”,加上她不嫌腥气吃鹿肉、睡卧青石,性格豪侠、大说大笑等特征,还有她喊宝玉二哥哥为“爱哥哥”,有咬舌音!

大家记得宝钗说她穿上宝玉的衣服很像宝玉的话吗?第三十一回,宝钗一旁笑道:“姨娘不知道,她穿衣裳还更爱穿别人的衣裳。可记得旧年三四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她站在那椅子后边,哄得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她只是笑,也不过去。后来大家撑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说‘倒扮上男人好看了’。”这一段描写,似是说史湘云也是块玉玺,与宝玉一样的外型,只是多了两个“坠子”,那么这块玉玺指什么呢?难道是元朝那块传国玉玺,后来让后金夺了去而改金为清的那一块?如果这样说倒也与她有一块金麒麟匹配。也许,她的名字就是只想说明她的作用就是叙述历史的,叙述由元朝到清朝历史,所以一时也无法判断她究竟有没有历史人物原型!

尽管一时无法确认,总是怀疑她似乎与元、蒙有什么关联。她随身一块金麒麟,也曾怀疑她是不是“传国玉玺”上那块金子,如果她是原作者心中那块镶到玉上的金,宝玉、黛玉和湘云可是美满的人生,但与作者创作意图又不匹配了,原作者绝不会为了写才子佳人而费这么大周折来隐写。但湘云又确与宝玉走在了最后,相依为命,还死在宝玉怀中。所以,综合以上线索,史湘云也许也是传国玉玺上的金子!

如果湘云是传国玉玺上的金子,宝钗这块金子呢?怎么理解宝钗与黛玉合二为一呢?矛盾出来了!

传国玉玺上不可能有两块金子!

那会不会传国玉玺上,在最初雕刻时,已经先有一块金子了呢?这是大胆设想的,与宝钗说湘云穿上宝玉的衣服很像宝玉匹配起来了!多两个坠儿,是不是指传国玉玺上的金色装饰物?这样一捋,似乎是能自圆其说了!

我们暂时姑且认为是这样的吧:当年秦始皇命李斯刻玉玺时,李斯就镶了块金子在上面,或作装饰,或有他用,这是史湘云;后来,汉朝时,皇太后王政君摔坏一角,王莽令人以金补之,这是宝钗!所以,湘云认识宝玉早于宝钗,也是一个线索吧。

盼望传国玉玺早日重现天日,也好探个究竟!

同样道理,贾探春的历史原型一时也无法有个倾向性的人物,排行老三,顺着“二木头”的思路,猜想她也许与郑成功有关,郑成功叫郑森,性格上倒也匹配,能力、阅历,特别是贾探春最后远嫁到东南方一个岛上,似乎真的是郑成功了!这只是猜测。全书最后对每个人都有个评判,对贾探春的评判真的好像与郑成功有关。

贾探春——才志聪敏,生不逢时,远嫁难归。后海寇败退,不肯服从污流,逃至山野,终身与泉石为伴,可叹可敬。看看,这句话是不是就是对应着郑成功来写的?“海寇”看作是荷兰,“污流”当作是满清,在台湾孤岛自立,“终身与泉石为伴”!

对一些人物把握不准的还有柳湘莲。从柳二爷在书中的作用来看,也与郑成功匹配,明末清初几大政治军事势力中,郑成功算是一支,与南明分分合合,在郑成功的父亲投降大清后,郑成功负气攻台,独霸一方,书中关于柳湘莲奠祭秦钟是说明他是忠于大汉王朝的。揍薛蟠、帮助贾琏夺回在平安州被抢的物资是说明他与大清、南明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与尤三姐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他与大清的媾和、又最终分手的历史脉络。所以,在不十分明确历史原型的情况下,暂时不把贾探春、柳湘莲和史湘云单独论述。在这里简单点点题,有明确方向了再叙。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