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命乎运乎漫谈史记里的三个英雄(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刘邦)

时间:2023-11-21 16:40:44 阅读:256 作者:小婊贝

《史记》是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成的大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命乎运乎漫谈史记里的三个英雄(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刘邦)-第1张

《史记》体现了太史公司马迁对历史事件乃至宇宙人生深刻的洞察与理解,在详实记录中国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群像。其中写得最成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还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那些乱世豪杰。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史记·项羽本纪》

我们就来看看司马迁笔下灭亡了秦朝的三个楚人吧。

01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一个人的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他的前途。那时候人被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意义上的人品高低,那时的君子和小人是指两个不同的社会阶级。

“君子”是指贵族,“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至于奴隶,连人也不算。而这种阶级的划分是由出身决定的,如果你生在贵族家庭,你就是“君子”,属于上层社会,不纳粮不交税,有封地有爵位,锦衣玉食三妻四妾……如果你生在平民家庭,你就是“小人”,必须纳粮交税,只能去种地、做点小生意,或者给贵族打工……如果你的父母是奴隶,那就什么也别想了,吃糠咽菜、做牛做马吧……

到了春秋战国,这种僵化的阶级分层逐渐被打破,许多“君子”没落了,成了平民,甚至沦为奴隶。然而下层的“小人”要想成为贵族还是很难,除了自身的努力拼搏之外,还要有很好的机运,才有一线成功的可能。

命乎运乎漫谈史记里的三个英雄(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刘邦)-第2张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方城县)人。贾谊《过秦论》中形容他是“甕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有姓有名有字,说明他的出身应该不是奴隶,至少是个平民家庭,或许祖上还阔过?不过到了他这里,已经是“与人佣耕”为生,可见他自己没有土地,只能给地主做雇工。一般人处在这般田地,要么浑浑噩噩认命,要么唉声叹气怨天,恐怕“老婆孩子热炕头”已经是最大的梦想了。陈胜不肯认命,他那远大的抱负和微贱的出身形成了夸张的对比,以至于周围的人嘲笑他是白日做梦,而陈胜的回答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命乎运乎漫谈史记里的三个英雄(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刘邦)-第3张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陈胜和900名老乡一起被发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戍边。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持续的暴雨阻断道路,眼看无法按期抵达渔阳,依秦律:违期者一律斩首。陈胜和另一位带队的“屯长”吴广合计,左右是个死,不如反抗吧,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二天,他们把大伙召集起来,陈胜说: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何等的气概!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挂在嘴上,为自己人生的失败找借口。可是,如果一切早已命中注定,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陈胜不肯认命,他要反抗命运的安排,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也由此拉开序幕。

02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史记》记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可见项羽是贵族出身,将门之后。大概项羽十岁左右的时候,楚国被秦攻灭,他的爷爷项燕作为楚军统帅战死,但是他的家族仍然得以保存。

命乎运乎漫谈史记里的三个英雄(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刘邦)-第4张

项羽少年时跟着叔父项梁学习兵法,后来项梁在家乡杀了人,就带着侄子躲到吴地去避仇,在那里遇到秦始皇东巡吴越,渡过浙江,围观的项羽冒出一句:“我能取代他!”吓得叔叔赶紧捂住他的嘴:“不可胡说,传出去是要被灭族的!”

秦始皇扫荡六国,南平百越,北逐匈奴,一统天下,乃是千古一帝。寻常百姓只敢战战兢兢地仰望,项羽这冲天的豪情中,既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鲁莽,也暗含着将门世家的傲气,更透露出无与伦比的自信。

《史记》上说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那句“彼可取而代”的名言并非吹牛。陈胜吴广起事后不久,项羽也跟着叔叔起兵反秦,几年之间,纵横捭阖,攻灭强秦,号令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又过了几年,勇力有余而谋略不足的楚霸王在楚汉相争中节节败退,最后被刘邦的大军重重围困在垓下,英雄末路,霸王仍然不愿认输,他对身边仅存的二十八人说: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命乎运乎漫谈史记里的三个英雄(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刘邦)-第5张

项羽将自己最后的失败归结为天意,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

03 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刘邦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年轻时就性格豪爽,为人豁达,既不喜读书也不爱种地,每天就是喝酒交朋友,父亲刘太公骂他“无赖”,让他好好从事生产挣一份像样的家业,但刘邦根本不听。

命乎运乎漫谈史记里的三个英雄(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刘邦)-第6张

秦始皇三十九岁统一六国的时候,刘邦也三十好几了,马马虎虎做了一个泗水亭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乡长)这样的基层小官。秦政暴虐,徭役征伐不断,天下怨声载道。刘邦作为亭长,经常要押送本地民夫去朝廷指定的地方做苦力,因此曾经去过秦都咸阳,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后来上面又派他押解役夫去骊山给始皇帝修陵墓,结果刚走出本县,人们就纷纷逃跑,估计没到骊山也就跑完了,刘邦一看不是办法,干脆趁着夜色对大伙说:现在就放你们一条生路逃命去吧,我回去交不了差,也要逃亡去了。有不愿意走的,跟着我干吧。于是刘邦领着一帮壮士藏匿在离家乡不远的芒砀山中,至于靠什么生活,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没说。

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沛县令跟手下萧何、曹参商量怎么办,这两个人趁机推荐他们在黑白两道都有交情的老朋友刘三。就这样,刘邦也起兵反秦,走上争天下的不归路。

命乎运乎漫谈史记里的三个英雄(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刘邦)-第7张

汉中拜将台

一开始刘邦投靠了实力派项梁、项羽叔侄,项梁战死后,刘、项各自称雄,公元前202年,刘邦灭项羽,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在今山东定陶)。乱世出英雄,从群雄逐鹿到楚汉相争,关于项羽失败、刘邦成功的原因,世人论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天下大定之后,刘邦在洛阳大宴群臣,发出灵魂一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二人总结说: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总结的不错,刘邦对群臣说,不过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如果说“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争天下的一个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的话,那么“知人善用”就是刘邦“所以取天下”的核心能力,这也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

小结

司马迁不以出身论英雄,因为一个人无法选择父母和成长环境;不以成败论英雄,他所看重的是人主观的奋斗精神和客观的追求过程。《史记》描写人物,往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陈胜、项羽、刘邦这三位乱世豪杰,差不多同时出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样开场白,皆非大英雄不能道出。然而细细品味,陈胜愤怒、项羽狂傲、刘邦从容——也许,有些结局,真的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