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正文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

时间:2023-11-21 04:37:31 阅读:105 作者:一世睡觉

有一句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农村老人又说得“无事不登三堂”,这两句话讲的是不是一回事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两句话有一些联系,但是还真不是一回事。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1张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话的原来的意思是说,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在佛殿中,没有举办祈祷、礼拜等有关活动,不能随便进入走动,更不能到里面喧哗和嬉戏。后来,这句话就成了一条成语,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三宝”,指佛教徒尊敬供养的佛宝、法宝、僧宝,简称佛教佛、法、僧三宝。“三宝殿”泛指一般的佛殿,具体来说有三处:

一是指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场所大雄宝殿。二是指佛家藏经书、经典书籍的地方,叫藏经楼。

三是指僧人休息(午休)的地方,叫“宁静禅房”。

这三个地方皆为佛教之重地,没事的人不得随便在这些地方走动和吵吵闹闹。

“无事不登三堂”中的“三堂”,则是指庙堂、学堂、祠堂。不过,我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也充分体现在“三堂”的说法上。不同的地方,对“三堂”包括的内容并不一致。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2张

比如,有的地方的“三堂”指学堂、祠堂、道堂,还有一些地方则是指学堂、祠堂、中堂。

这些不同地方的说法之中,都有学堂和祠堂,也就说明,学堂和祠堂这两处,得到民间的普遍认可。只是在庙堂、中堂、道堂的选择上,存在差别。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堂不是指庙观,也不是指祠堂和学堂,而是指民居里主屋中间厅堂,在大院落里指前堂。在过去,只有一些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才有这种讲究,这里就不多说。本文要探讨的是乡村的“三堂”,下文重点介绍学堂、祠堂、庙堂和道堂。

我国传统乡村,并非文化荒漠,而是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三堂”作为三种文化载体之一,滋润养育和支撑了我国旧时代乡村传统文化。

1、庙堂和道堂

庙堂和道堂,从民间语言上来说,意思差不多。在我国民间,人们对庙宇、寺庵、道观不是分得很细,泾渭不分,统称为“庙”,对其中的一些活动称为“道”。只有一些历史、文化、民俗等专业方面的学者,因为专业方面的需要,才将这三种场所区分得泾渭了然。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3张

我国传统村落之中及周围,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能见到土地庙,有的地方,不仅家家户户门口立有土地庙,渡口、桥头、寺观门口、田间、路边、山坳等地都立有土地庙。一些乡村还有五道庙、关公庙,以及一些地方著名的历史人物庙等。

乡村还有儒、释、道的信仰场所。儒教的场所主要是文庙,又称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还有“惜字塔”,是焚烧有字的废纸之地。也有人把武庙也纳入儒家场所范畴。释教的场所是寺庵和塔,道教的场所为道观。还有一些地方,把儒释道场所融合在一起,往往一座建筑之中,儒释道都有各自的位置,比如,有一些乡村的古塔就是如此,集儒释道于一座塔内。

过去乡村,人们通常把这些民间信仰场所,统称为庙堂或者道堂。

人们之所以对庙堂或者道堂有敬畏之心,除了具有民间的信仰外,还有传统文化中的劝善思想相关,具有劝善惩恶的功能。庙堂和道堂成为民间信仰的神圣之地,不容侵犯和亵渎。因此,民间认为,如果这些场所没有举办有关活动,也就是没什么事,就不要去闲逛,更不能到里面大声喧哗和嬉戏等。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4张

以上说的是庙堂和道堂的共同之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道堂单纯指民间信仰场所,而庙堂,旧时代的民间观念认为,不仅指民间信仰场所,还指官衙。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句。此句话中的“庙堂”指朝廷。庙堂原来的意思是指皇宫太庙的明堂,为古代君主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用来代指朝廷。而平民百姓,则把从朝廷到各级官衙也统称为庙堂,其理由是官衙的主要官员是朝廷的命官,代表朝廷,因此,平民百姓也就习惯把官衙也称为庙堂。

旧时代,平民百姓对朝廷命官和官衙都有敬畏之心,成为一种禁忌。百姓怕见官,更怕进官衙。

我们在看古装戏曲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平民百姓见到朝廷命官时,不管官员职位高还是低,都不敢抬头仰视。戏台上的官员大声喝道:“抬起头来!”平民百姓答道:“小民不敢。”官员又说道:“恕你无罪!”这样平民百姓才敢抬起头来。戏曲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真实生活。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5张

这就是古代民间见官的禁忌。按照古代民间说法,如果仰面直视官员,就会冲犯官员,触犯官威,是有罪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古代民间有“见官”之说。“见官”对乡村平民百姓来说,不是想见就能见的,见了也未必是好事。一般只有那些惹上“官非”之人,也就是惹上官司,或者有牢狱之祸的人,才会到衙门去见官。

旧时,民间有“见官脱层皮”之说,说明古代民间对官员和官衙是非常敬畏的,也非常忌讳到官衙去。因此,旧时代的民间认为,没事不要随便进入官衙,否则会招惹祸事。

2、学堂

学堂是旧时代民间对学校的称谓,现在还有很多方言,仍旧把学校称为学堂。

过去的学堂,有书院,有私塾,也有义学等,其中私塾是乡村教育的主体。学堂是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和做人之道的场所,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新式学堂兴办之前,私塾遍布乡村。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6张

旧时代的学堂主要教儒家经典,对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作用极大,学堂在乡村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不管是旧时代的以私塾为主的学堂也好,还是现在的各类学校也罢,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

历史上以私塾为主的学堂,主要培养了国家文官阶层和乡绅阶层。学堂成了平民百姓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地方。这也就让民间普遍对学堂及文化知识产生敬畏之心,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民间在尊师的同时,也对老师专业解惑的学堂要尊重,对学堂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尊重。

旧时,农村民众对书本和文字的敬畏和崇拜,对现在的人来说无法想象。比如,过去农村有俗语说:“脚把字书踏,小心眼睛瞎”。

记得小时候,老一代的人对字书有很多的禁忌,不能用脚踩踏书本和有字的纸片,看到地上有字的纸片,要捡起来烧掉。不能把书本和有字的纸片坐在屁股下。宁可用小木块或土疙瘩揩屁股,也不能用上面有字的纸片揩屁股。如此等等,一句话,就是不能糟蹋和亵渎书本和文字。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7张

在过去乡村,民间认为糟蹋和亵渎书本和文字,除了会出现“眼睛瞎”外,还有多种不好的报应,比如,小孩子记性不好,读书时头脑“懵”;下辈子没有书可读,目不识丁,会受过罪;会遭雷打火烧。如此等等,民众认为,只要是糟蹋和亵渎书本和文字,就会遭到应有的惩罚。

旧时代,有很多乡村都修建了“惜字塔”,人们看到地上有字的纸片时,就要捡起来,送到“惜字塔”内烧掉。民间的说法是,这一辈子珍惜文字和书本,下辈子就会变得很聪明,可以饱读诗书,成为有功名之人。

这些说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是,说明民间对书本和文字的敬畏,也就是对文化的敬畏。民间对书本和文字的敬畏尚且如此,对学堂就更加敬畏了。再说,过去学堂内都供奉了圣人孔夫子的像,人们认为学堂和庙堂一样,圣人所在之地不容胡闹。

因此,过去乡村民众认为,不在学堂读书或者教书的人,没事的时候,就不要随便进入学堂,更不能到学校嬉戏和吵闹。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8张

3、祠堂

祠堂,即宗族祠堂,又称为宗祠、家庙。祠堂,对我国传统乡村来说,既是供奉祖先的场所,也是旧时代乡村教化和信仰场所。

旧时代,在很多地方的传统乡村中,祠堂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是祠堂的祭祖功能。祠堂内摆放家族中的列祖列宗牌位,给族人四时祭祀。这是祠堂的主要功能。

二是祠堂内设有学堂。一些重视教育的家族,都要在祠堂内设有学堂,有教室若干间,称为族塾或者宗塾。这种学堂一般是义学和私塾的结合。在识字和写字阶段,即幼儿教育阶段,由族内积极承担学生费用,学生免费读书。聘请教书先生费用,由宗族捐助钱财和学田、学山等开支。

三是祠堂是人生重大礼仪举行的场所。过去,一些传统乡村(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族人的一切人生礼仪,比如冠礼(成人礼)、婚礼、丧礼、祭礼等,都在祠堂内举行。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9张

四祠堂内有戏台。一些乡村的宗祠内,建有阁楼式的戏台(也有不建戏楼),也称戏楼。在祭祀祖先时,或者在逢年过节时,请戏班子唱戏,既娱神(指祖先)又娱人,有些地方把堂祠内的唱戏称为“娱祠”。

乡村祠堂,是摆放祖先牌位的场所,也是崇宗祀祖的场所,是旧时代封建礼法威权的神堂。除了祭祀祖先族人可以进入祠堂外,只有藏谱修谱之人,上学之人,还有一些参加助学育才等公益性活动的人,才可进入祠堂。平时忌讳到祠堂内闲逛和玩耍。其中也附会了一些迷信的说法,当然不足为信,主要还是人们从心理上对祠堂的敬畏。

总而言之,旧时代乡村的学堂、祠堂和庙或道堂,此“三堂”虽然分属乡村教育、宗族和民间信仰三个不同系统,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又都是道德教化体系。乡村民众对这种体系怀有敬畏之心,是封建思想的束缚的结果。

如今,进入现代社会的乡村,社会发展了,民众思想开放了,“无事不登三堂”的说法已经消失了。但是,这句话中的“一堂”,即“无事不登学堂”这一条,现在也没有过时,仍旧要求我们自觉遵守。

农村老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堂(无事不进三堂指的是哪三堂)-第10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要给老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没事就不要到学校去闲逛,也不要到学校喧哗和嬉戏,以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

,

版权声明:该问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犯您版权权利请告知 cpumjj@hotmail.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